普洱:党建引领 跑出易地扶贫搬迁“加速度”

景谷县

景谷傣族彝族自治县坚持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以“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为目标,通过“三个三”工作法,积极探索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的“景谷做法”。

运用三个办法,引导搬迁群众“搬得出”。一是算账法。党员入户帮助群众算清搬迁前后经济收入账、生活改善账、子孙教育账、医疗养老账,正确认识搬迁带来的益处。二是现身法。通过已搬迁的党员群众现身宣传搬迁政策,用群众的话语说服群众,进一步提高群众搬迁入住的积极性。三是渐进法。采取先党员后群众、先搬小后搬老的方式,让群众逐渐打破安土重迁的思想误区,实现从“要我搬”到“我要搬”的思想转变。

抓实三个强化,帮助搬迁群众“稳得住”。一是强化领导核心。规范设置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组织和群团组织,实现全县72个集中安置点党组织全覆盖,按照“十有”标准配套建设活动场所,切实加强基层阵地建设。二是强化组织体系。建立“支部+党员+群众”和“管委会+楼长+户主”的双线组织体系,要求党员主动上门交流,帮助解决群众日常困难。三是强化移风易俗。推行文明教育、感恩教育、励志教育,以开展“创文创卫”活动和“五个最美”评选表彰为契机,帮助搬迁群众除陋习、树新风。

拓宽三个渠道,带动搬迁群众“能致富”。一是构建利益机制。全面建立利益联结机制,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奠定坚实的基础。如凤山镇政府、安置点管委会、合作企业签订三方协议,将沪滇项目资金用于扶持安置点农户发展产业,建设蔬菜基地,按照“6211”比例进行分红,让搬迁群众有稳定收入。二是开发就业岗位。在安置点成立劳务工作部,摸底劳务需求,提供就业信息,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主动对接劳务公司和用人企业,及时输送人才。三是鼓励多种经营。用好电子商务服务站、乡(镇)集贸市场等平台,鼓励搬迁群众通过发展摊贩型、居家型、网店型等模式进行各类农副产品小本经营,最大限度地实现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的美好愿望。(通讯员 李伟)

澜沧县

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采取“党建+易地扶贫搬迁”模式,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推动“三个组织化”为有力抓手,切实推动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程度不断提升。

建强基层组织聚民心。紧紧抓住党建引领这“一个核心”,以“组织在先、党员在先”为切入点,结合安置点党员人数,采取单建和联建的方式,建立易地搬迁安置点1个党总支、5个党支部、117个联合党支部,实现全县123个易地安置点党组织全覆盖。采取“党组织+楼长+居民”网格化管理模式,组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展上门服务,做到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宣传到村到户。

发展集体经济促增收。坚持把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作为提升易地扶贫搬迁组织化程度的重要抓手,通过“党组织+”整合投入资金1550万元,在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成2个综合集贸市场、1个农特产品交易中心、1个生活超市,把实施集体经济与产业发展、脱贫攻坚、农特产品结合起来,持续增强搬迁安置点的造血功能。

搭建就业平台抓发展。深入实施“扶智”促脱贫,加大对群众农业科技、劳动技能的培训力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广“党支部+扶贫车间”模式,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和协调服务功能,创建39个就业“扶贫车间”,让无法外出务工的1000余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成立4个“农民劳务专业合作社”,积极为搬迁劳动力提供岗位推荐和就业咨询。

完善配套设施强服务。按照集文化活动、强身健体、休闲娱乐、宣传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标准,配套完善易地搬迁安置点活动场所文体设施、活动广场,为群众开展文体活动提供保障,并在4个城镇集中安置点新建幼儿园和卫生室。目前,全县123个集中安置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均能满足搬迁群众的日常居住需求,实现所有安置点群众就近就医、就学。(澜沧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