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用脚“跑”数据的人口普查员

新华社北京12月16日电(记者吕秋平 谢昊 邰思聪)早上不到八点,身着紫色制服的高红燕测完体温,戴上口罩和胸牌,准备挨家挨户上门登记居民信息。
43岁的高红燕是北京市朝阳区安慧里北社区居委会副主任,也是中国700万人口普查员之一。自11月1日起,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开展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个人身份、户籍情况、受教育程度、职业等信息。
图片
11月25日,北京朝阳安慧里北社区人口普查员高红燕(右一)在向小区楼管员讲解人口普查政策。 新华社记者谢昊 摄
中国于1953年首次进行全国人口普查。2010年开展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中国总人口为13.7亿。
因为有些居民早上8点到9点左右要出门上班,普查员往往要一大早就登门。
“着急上班的人一般早上没时间,但我们可以约好,等他们有空儿再过来。”高红燕说。
一个多月来,高红燕和同事完成了所负责片区200多户居民的普查。其中,10%的家庭还接受了长表登记。他们是由系统随机抽取的,要填报住房状况、经济活动、婚姻生育等更详细的人口结构信息。
高红燕说自己参与人口普查工作“累并快乐着”。
“普查结果不仅能对人口数量有清晰的认识,还能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使咱老百姓最终受益。”高红燕说。
借助智能化设备,这次普查更高效。
“我们入户时会带平板电脑或手机,登录系统直接登记信息,每次只要10分钟左右。”高红燕说。
而十年前,同样作为人口普查员的她是手工填写普查表格的,“有时写的字不工整自己都认不出来,还得重新跑一趟”。
图片
高红燕(右一)在为社区居民袁金荣(左一)登记人口普查信息。 新华社记者谢昊 摄
上午10点,高红燕敲开居民袁金荣的家门。
在她的耐心询问下,79岁的袁金荣一一介绍情况。录入核实每项信息后,高红燕指导老人完成了电子签名,提交上报系统。
“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老年人也要多多学习,不能掉队。”袁金荣说。
普查对象还可通过扫描二维码,自行在网上填写信息。这种自助式填报方式是首次引入全国人口普查。
北京市统计局副局长庞江倩说,除了中国居民,在华居住的外国人也要接受普查,登记来华目的、居住时间等信息。
高红燕负责的片区中有一名来自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住户,他于年初疫情期间和中国妻子来京。由于双方前期已沟通协调过,建立起了充分的信任,高红燕顺利完成了对他家的普查。
这次全国人口普查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特殊背景下开展的。高红燕和同事入户调查时都会戴好口罩、穿上鞋套,并在回家后马上消毒。
白天,高红燕和同事要入户登记,晚上整理信息并处理社区的工作,经常要忙到晚上10点多。
高红燕的丈夫在一家国企工作,虽然嘴上抱怨妻子回家晚,却承担了大部分家务。对此,高红燕很是感激。
“他经常发微信问我晚上吃什么。等我忙完回家,晚饭已经做好了。”她说。
高红燕80岁的母亲住在离安慧里北社区半小时车程的地方,可高红燕最近一直没时间去探望。
“我打算在普查工作结束后好好陪陪母亲,陪她聊聊天。”她说。
目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入户登记工作已结束,进入质量抽查阶段。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时间安排,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为普查数据的汇总和发布阶段,主要任务包括数据处理、评估、汇总,发布主要数据公报,普查资料开发利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