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屏南县龙潭村:从荒村“流人”到胜景“留人”

[新闻页-台海网]
图片
一个小朋友在龙潭村的民宿体验果汁制作
台海网12月18日讯 据福建日报报道 走进屏南县熙岭乡龙潭村,远处青山如黛,一湾溪水穿村而过,装饰一新的古宅矗立两岸,孕育着画室、咖啡馆、音乐厅、书屋、艺术工作室等众多“创客空间”。拿着画笔的农民,直播分享的创客,古朴的四平戏唱腔混合着电子吉他声……传统与现代在群山之间共生共荣。
而三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衰败景象。“村子里20年没动过一块木头,逢年过节杀头猪,本村加上周边村子都卖不动。”谈及往事,龙潭村党支部书记陈孝镇仍不禁摇头,大量村民外出打拼或举家外迁,原本1400人的村子只剩下100多人留守,120多栋土木结构的明清建筑门庭冷落,萧条至极。
长期研究乡村振兴的福建农林大学副教授陈建平认为,龙潭村的变迁对于网络时代的偏远山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图片
修缮后的龙潭村,古厝绿树相映
图片
村里在文创团队的支持下开设了公共画廊,游客、村民和外来写生的画家一起共享空间
“破木屋”变成了“黄金屋”
龙潭人清晰记得,2017年秋天,村中溪水边的柿子树再次火红如丹时,村里开始迎来令人目不暇接的变化。
那年,长期在外经商的陈孝镇返乡当任村党支部书记。开阔了眼界的陈孝镇说,历次农村变革,理顺村集体与村民的经济关系都是关键一环,龙潭的变革就从流转老宅开始。一座看似破败的老宅,背后可能有几十个产权人,“占着几十分之一没有任何价值,只有收拢起来、流转出去,才能为村里发展蓄力”。
先是村委会从村民手中流转旧民居,然后专家带着外地来的人到村内看老宅,通过村委会将中意的老宅长期租用,并开始装修。
“以村委会为中介,出租方和承租方不发生直接关系,有效避免哄抬租金、权益纠纷等无序现象。”陈孝镇算了笔账,一方面,老宅认租15年,每年每平方米租金3元,承租方负担小;另一方面,承租方出资修缮老宅,到期后出租方无偿收回。很快,一栋栋“破木屋”变成了“黄金屋”。
老宅修缮使用本地工匠、木料,村民在家门口能做工挣钱,流转老宅的阻力也就小了。
老宅修缮充分考虑现代审美和工作、生活对空间的现代性需求,以前窄小的房间被打通,增加了现代化的卫生间,逼仄的窗户不再隐藏在宅院深处,而是大胆地在墙壁上开合,引进阳光和清风,也将古村的美景引入室内。
雨廊、河道治理、管网下地、污水处理系统等村内环境提升工程同步开展,修饰一新的村落既不失古韵,又美丽宜居。加上宁德市首个5G基站、通村公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落成,龙潭洒扫庭除,笑迎八方来客。
图片
艺术家在租住的老屋门前弹琴歌唱
“高人”牵引住民数暴增
村子扮“靓”了,但从龙潭到县城得沿着蜿蜒的山路开上1个小时的车,如何能吸引人走进并留下?
2015年4月,林正碌来到屏南县甘棠乡漈下村教授农民绘画,同年10月在屏南县双溪镇创办了安泰艺术城提供公益艺术教学,渐渐将之发展成国内知名的公益油画教学点,每年吸引超过万名画友造访。
林正碌的画友中,有不少人因为喜爱乡间生活的慢节奏,从双溪来到龙潭。他们每个人都辐射着身边一个同样富有创造力的群体,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这个闽东北山坳深处的乡村。
“这里不仅自然、人文环境好,认租、修缮老宅还有资金扶持,创业环境也好,大家愿意来。”来自江西的80后曾伟说,一起从老家过来的伙伴们在龙潭定了5栋房子。
曾经有投资客带着大把资金来找林正碌,让他帮着寻租一处房子用来度假、养老,林正碌拒绝了。“我们希望在龙潭建设一个拥有新的生活方式和创业方式的生机勃勃的村庄,一个有情怀、有活力的乡村家园,而不是一个景区、一个景点,甚至是一个退休养老的康养地。”林正碌说,引进创客时,不管是他们的年龄、职业以及未来的创业计划,都有严格的筛选标准,不能只是为了享受龙潭的自然山水和恬淡生活,更要做振兴乡村的践行者和推动人。
正是在这种理念主导下,三年来,龙潭的住民数量暴增5倍至600多人。创客中有画家、诗人、音乐人、电影人、媒体人,多数还是喜爱龙潭山水,富有创新精神的年轻人。
图片
游客在龙潭游玩
不拘一业探索新可能
黄旭丹剪了一枝蒲葵,缝上花边,画上美图,制成一把精美的蒲扇。这个过程,被制作成短视频,上传至抖音。这是黄旭丹在龙潭村的日常,她的抖音号“演丹”拥有15万粉丝。除了运营抖音号,黄旭丹还是画家、龙潭小学支教老师,同时和丈夫曾伟共同经营“随喜”书屋。
网络打破了空间壁垒,和黄旭丹一样,很多人来到龙潭,以古村为“幕布”,直播分享他们在龙潭的生活,吸引更多爱好山水的人来到龙潭,走进他们开设的民宿、咖啡厅、音乐厅、写作营、画室,体验诗意的栖居。
创客们依托于互联网时代下的“粉丝经济”,虽能辐射一定范围,但让龙潭的知名度呈几何级增长的,则是主流媒体的曝光。2018年央视《传奇中国节·中秋》特别直播节目连线龙潭,去年元旦,龙潭村入选国家新年升旗仪式的两个村庄之一。
央媒的关注让龙潭迎来大批游客,配套的餐饮、民宿等行业成为许多村民的选择。去年5月,80后陈子藏带着全家老小返回了离开22年之久的故乡龙潭,将家中临街的两层老屋改造成餐馆,主打农家特色菜。短短半年挣了七八万元,远高于在外面打工的收入。
在创客与村民的交往中,新经济业态悄然生长。创客为当地酿的黄酒添上包装,通过线上销售。村民则在家门口摆上桃子、笋干、蔬菜,旁边放着收款码和电子秤,游客自行挑选、称重、付款,玩起了“无人超市”。
今年50多岁的村民谢秀凤,之前从未碰过画笔,自从学画之后便爱上了绘画,并将自家改造成了特色民宿,以画会友。
流量池越来越大,创意有了更多施展的空间。打造研学基地、开设文创集市、举办开酒节……定居龙潭的人们不拘于一业,不断探索新的可能。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让人在乡村创造不低于城市的价值,才能留住人。”陈孝镇说,在文创之外,流转闲置耕地,发展特色农业,叠加不同业态,龙潭规划着未来。
精细化服务是发展的基石
龙潭发展起来后,许多基层组织前来“取经”。陈孝镇说,精细化服务是龙潭发展的基石。
早在文创项目启动之初,屏南县便成立了传统村落文创产业项目指挥部,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县、乡、村三级力量齐抓共管、上下联动,遇到问题总能及时得到反馈、处置。为减少项目审批流程,规范项目建设管理,屏南县出台试行村级小额工程招投标管理、村账乡管、“工料法”等一批接地气的措施文件,鼓励先行先试。
“村里代为购买材料、组织施工,设计上也予以指导,省心、省时、省钱,装修风格也很时尚。”“檀舍”主人演真说。
在村落改造前,龙潭还将一些村民送到双溪学习油画创作,对村民进行艺术“扫盲”,在学画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学会与外来人的相处与沟通。
帮助创客换灯泡、修电闸、疏通下水管道……在一件件小事中,积累起创客对龙潭的信任和依赖。
2018年10月23日,在村委会协调下,龙潭村首批10位创客拿到了居住证,享受当地居民教育、医疗、私家车上牌等待遇,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增强。
创客们大都是网络“原住民”,村里专门组建由创客、村民及在外乡贤共同参与的“文明龙潭”微信群,日常问题线上反映,由龙潭村党支部、村委会提出初步意见,经过充分讨论,形成方案,共同执行。
“龙潭村基础条件并不突出,这样的村庄做出了成绩,更具现实价值和深远意义。”屏南县县长柳岳说,龙潭的发展模式已经输出到周边的四坪村、三峰村、墘头村。未来,这里将建成一个新的“龙潭片区”。
(来源:福建日报 王之阳/文 王毅/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