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产业“退场”,绿色产业才能“接棒”

作者童其君系中国知名时事评论员

日前,自然资源部推出第二批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在这十个案例中,房山区史家营乡“曹家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及价值实现”案例榜上有名。黑色产业“退场”,绿色产业“接棒”,这个曾经以“挖矿”而闻名的房山史家营乡,如今以全新的面貌,再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12月11日《北京青年报》)

此一时——采煤,曾经是史家营乡的主要经济支柱,这里煤炭资源丰富,最多时拥有数百个矿场,年平均收入近60亿元。彼一时——长期采煤造成的生态破坏严重限制了当地的可持续发展。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当然是黑色产业“退场”,绿色产业“接棒”。

一个地方的持续发展关键要有科学的发展思路引领。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欣慰地看到,面对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国家对煤炭行业准入门槛、安全要求提高,煤企每年要花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进行技术改造和资源型经济所带来的环境污染等问题,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的模式,当地从资源依附型的“病态体征”向非资源型的“健康体魄”加速转变,对曹家坊矿区开展生态修复,并引入市场主体发展生态产业。绿色发展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抓手。要认识到,以生态促发展、推动产业绿色化和绿色产业化是必由之路。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更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十年辛苦不寻常,铸就绿色新辉煌。十年间,曹家坊矿区统一流转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科学开展客土回填矿坑、边坡修复、鱼鳞坑围堰等矿区生态修复措施——生态修复迎来了生态产业;昔日矿区变身为新晋“网红”;曾经“卖炭翁”而今“卖风景”。

“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归去来兮。”煤炭业的繁荣一去不复返,但留给矿区人的却是无穷的遗患。煤炭开采造成生态破坏严重,非长久之计,识时务者为俊杰,必须改变“一煤独大”的经济发展方式,所以决策者应该及时痛下决心变“黑”为“绿”转型发展,下狠心“刮骨疗陈毒”,完善绿“吃、住、行、游、购、娱、文、养、居”绿色产业各要素。期待绿色产业能自觉自愿成为上至决策者,下至普通老百姓共同的实际行动。

生态优势就是经济优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矿区生态环保得到有效治理,矿山植被恢复成效凸显,绿水青山又回来了,笔者为房山曹家坊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