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莓二代”孙郁晴:从对草莓过敏到爱上一片草莓田

央广网合肥12月18日消息(记者鲍玉婵 通讯员李康)
多年以后,回想起自己的学生时代,孙郁晴还记得,天蒙蒙亮,凌晨五点就得起床,一个人走20分钟夜路,到最近的公交站,坐一个小时车上学。独自穿越黑暗的经历无形中培养了她乐观坚韧的性格。
再次和熹微晨光相伴的日子是在云南。清晨六点起床,一路小跑到比赛基地,打开遮光棚,“叫醒”自己的草莓田。过去的120天,孙郁晴和母亲一起在云南的土地上种下一片草莓田。
这是新电商平台拼多多对未来农业科技的一次全新探索。在联合国粮食农业组织的指导下,拼多多联合中国农业大学启动首届“多多农研科技大赛”,在云南昆明落地一个全自动化、智能化的AI农业种植平台,邀约全球顶尖的4支AI队伍和4支传统种植能手队伍参加高原草莓AI种植挑战赛。
孙郁晴所在的艳九天队是一支全部由女性组成的种植队伍。12月16日,历经120天的激烈角逐。艳九天队名列传统农人组的第一名,获得“首届多多农研大赛卓越奖”。很少有人知道,身为“莓二代”的她对草莓植株过敏,比赛之前毫无草莓种植经验,更在母亲沈海燕“草莓皇后”的盛名之下倍感压力。
▲12月16日,联合国粮农组织项目官员董乐(右一)和中国农科院教授梅方权(右四)共同给艳九天队颁奖,右三是队长沈海燕。 龙遇春 摄
这个1996年出生的南方姑娘性格开朗,会忍不住边用手比划着回忆比赛中遇到的困难,边习惯性地哈哈大笑,似乎这些困难并不值一提。她藏在圆圆的眼镜片背后的眼睛笑得弯弯的,周围的人不由得被这份乐观所感染,在空气里传递明朗的气息。
胜利来之不易,孙郁晴终于证明了自己。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赛她看到了年轻人投身农业的另一种可能,寻找到了未来的职业方向。“不是只有扛着锄头种地才是做农业,我还可以学习农业科技,用AI种草莓。我也不是为了妈妈,现在是我自己想做。”她说。
和草莓第一次亲密接触
对草莓过敏能种草莓吗?对“莓二代”孙郁晴来说,这似乎是命运的悖论。
孙郁晴的母亲沈海燕是安徽长丰县远近闻名的“草莓皇后”,创办的艳九天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每年可培育300万株脱毒草莓生产种苗。女儿继承母亲的事业,本是顺理成章,但一遇到草莓植株就过敏的生理不适,让母女二人都感到苦恼。
“来多多农研大赛试一试,要是真的不行,就彻底断了念想。”这是母女二人参加比赛的初衷。在此之前,孙郁晴没有种过草莓。“我甚至连花都没养过。”她笑称,自己是一个懒人。
孙郁晴没想到,在接下来和草莓结缘的120天里,她会变成团队里最勤快的人,也会一步步爱上亲手种下的草莓田。
图片
▲7月22日-11月30日,从没有下过地的孙郁晴,在云南省富民县的比赛基地里埋头苦干了4个月。 穆功 摄
过敏确实成为最大的问题。一开始,孙郁晴碰到草莓就浑身起疹子,洗澡的时候一碰热水奇痒无比。“就忍着呗。”孙郁晴一笑而过。
比赛中大部分的问题就这么被消解了。1992年出生的团队核心成员王琪回忆,最初由于对云南的土壤和气候条件不熟悉,团队暂时落后,她很焦虑,经常蹲在大棚里观察植株情况,也边犯愁。只有孙郁晴看起来还是乐呵呵的,每天拍照向公司的技术能手请教补救措施,还不忘安慰王琪,“咱们保四争一”。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孙郁晴组查明了原因,云南水质偏碱性,按照传统做法给水给肥后,草莓植株普遍缺铁,叶片发黄,生长迟缓,因此需要加酸,才能维持草莓正常生长。
起初,孙郁晴缺乏经验,不敢一次施太多肥。只能少量多次,反复测试,经常是一次施三分钟,一天六七次,反复折腾。后来,她厚着脸皮跑去隔壁大棚向劳模纪荣喜队请教,结合传统农人“大水大肥”的经验,调节施肥器的流量,将水肥浓度从0.5调整到0.9,才找到合适的施肥方法。
如此精心呵护了一段时间,棚里的草莓植株终于“活”了过来。看着恢复翠绿的叶片,孙郁晴第一次觉得,点缀其间的白色草莓花有点美。
为什么要分巾帼和须眉
在多多农研大赛中,艳九天队是唯一一支全员都是女性的队伍,外界叫她们“巾帼队”。对此,孙郁晴表示很不解:隔壁纪荣喜队全部都是男性,为什么没有人叫他们“须眉队”?
在她的成长的过程中,女性独立不是一句口号。她记得,初一时,母亲沈海燕毅然从印刷业转行种草莓,自己两眼一抹黑,周围的人都很不理解,一个女人,放着好好的工厂不待,为什么要去干农活?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家里的书桌旁都会出现母女俩伏案苦读的身影,女儿写作业,母亲看草莓种植的入门书籍,一步步摸索如何种草莓。
如今,沈海燕的公司初具规模,其中九成员工都是女性。究其原因,草莓相对其他作物比较娇嫩,也没有重体力型的农活,女性手指灵活,干活仔细,反倒逐渐在竞争中淘汰掉了男性。此外,公司吸纳了诸多周边因照顾家庭或年纪较大无法外出打工的农村妇女,从事基础农事操作,并逐步培养更进阶的技术研究。
图片
▲“艳九天”队的四名成员是清一色巾帼女将:王丽娜、王琪、孙郁晴、沈海燕(自左到右)。 穆功 摄
公司的草莓全部采用高架栽培,除了品质考量,更多是沈海燕受同理心驱使。她回忆起早年干农活的辛苦,“那时还算年轻,自己在地里蹲着干活,一天下来都手酸腿麻,更别提上了年纪的员工了,有了高架,大家站着干活,就轻松多了”。
比赛中,另外一名队员王丽娜是公司分管生产的副总经理,中途因孩子备战高考,不得不临时退出。沈海燕特批了一年的长假,并宽慰她:“不要为了事业舍弃人生的重要时刻,也不要为了人生的重要时刻舍弃事业,我们可以平衡着来。”
这份女性的同理心更多来自沈海燕的亲身经历。在孙郁晴的成长过程中,陪伴的缺失虽然带来了孩子的独立,但也造成了母亲的歉疚。
母亲的言传身教让孙郁晴对女性的身份有了更全面的认知。从小时候一个人上学,到大二开始只身赴美交换,再到在云南陌生的土地上,和队友配合完成比赛,她可以独自打怪升级,也可以团队协作完成使命,这个过程和性别关系不大,和专业度紧密相连。
复盘比赛优势,孙郁晴觉得,“不是因为我们是女性,是因为我们更懂草莓。”
在多多农研看见另一种可能
一直以来,“莓二代”的称号让孙郁晴诚惶诚恐。和同龄人不同,她的成长迷茫可以总结为,年轻人不喜欢种地。这正是中国农业劳动力短缺的原因。
但这意味着要放弃母亲的事业吗?她很迷茫。在多多农研大赛中,近距离观摩AI在农业中的应用,孙郁晴看到了新的可能,“搞农业不只是种地”。
▲孙郁晴和妈妈沈海燕在一起查看比赛用苗。 穆功 摄
当她汗流浃背地掀起遮光帘的时候,不远处,AI队的帘子徐徐升起,大棚里空无一人。这让她年轻的心灵受到震动,“我也想这样懒人式种地”。
在艳九天队的草莓植株生长缓慢之际,AI队的植株长势喜人,鲜明的对比更让孙郁晴的心态从“一心想赢”慢慢变成想要“师夷长技”。“以前觉得数字化和科技是很虚的概念,不知道怎么和农业结合,但在比赛中眼见为实,实际感受到AI种植对产量、产期和品质的提升。”她说。
在艳九天的安徽长丰县园区里,先进的水肥一体机已投入使用。不过,由于缺乏技术指导,只能使用基础灌溉功能。从设施农业到智慧农业,技术人才是关键。通过多多农研比赛,孙郁晴队和AI队的智多莓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由此萌发引进AI算法、模型,提升园区设备利用水平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进入密切商谈。
目前,基础的农事操作还是需要人工完成,因草莓的大小和植株的高度不同,形状各异,比较娇嫩,但用传感器监测环境和草莓生长状态,就可以准确把握水肥灌溉的剂量,有效控制时长,提高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最幸福的事莫过于尽早找到未来的方向。“我已经种好了一次草莓了,之后还可以种更多,就算不种草莓,也能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农业变革里,比如研究农业政策,学习农业科技。
我可以走自己的路,把妈妈的事业发扬光大。”孙郁晴觉得,这是多多农研大赛带给她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