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力亚“绣”出美好生活

图片
莫钦乌拉山横亘在巴里坤草原上,当地人把这座山叫作“北山”,马力亚·木汗家的冬牧场就在这里。作为家里的老大,马力亚小学毕业后就帮着家里放牧,她是最小的羊倌,却会干很多活,比如挤牛奶、打馕、烧奶茶。
幼小的羊倌,每天赶着羊群游走在山间的草地上,内心的孤单和寂寞无法言说,随身携带的小收音机成了她唯一的伙伴。她喜欢听收音机里播放的阿肯弹唱,常常模仿阿肯的唱腔,害怕被人取笑,她便独自对着羊群唱、钻进牛圈唱。就这样唱着唱着,她成了村里小有名气的女阿肯。遇到亲朋好友聚会她会唱,乡里组织开展的文化活动中她会唱,甚至唱到了县里举办的阿肯大赛上。
同村的阿恒别克和马力亚青梅竹马,马力亚不在乎阿恒别克家里的一贫如洗,他们结婚了。第二年,马力亚的母亲因病去世,马力亚一家犹如天塌了下来,最小的弟弟才一岁八个月,马力亚和丈夫搬到了娘家,开始照顾一家老小。马力亚和丈夫整日忙碌、东借西凑,生活依旧过得紧紧巴巴。一家十口人的吃穿用度,都要靠马力亚两口子,一袋面粉没有几天就见底了,一盆新烤的馕余温还未散尽,就剩不下几个了。马力亚为一家人操碎了心,整夜睡不着,还患上了气管炎,心爱的冬不拉再也弹不出美妙的旋律。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马力亚依然供两个妹妹上完了初中、一个妹妹上完了高中、弟弟上了大专。六个妹妹出嫁都是马力亚在准备嫁妆,2016年,弟弟结婚,马力亚准备了一匹马和一只羊。就算为弟弟妹妹们举债度日,善良的马力亚也心甘情愿,她觉得这是一个姐姐应该做的。
2017年,马力亚的女儿考上了新疆大学财经学院,马力亚除了高兴,还有担忧。她家已家徒四壁,是乡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马力亚看看挂在墙上的冬不拉,上面已积满了灰尘,一筹莫展的她不知该如何是好。
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的哈萨克族妇女有学习刺绣的传统,但长期以来,由于环境的闭塞和观念的陈旧,这些绣品只能躺在家里,无法实现更高的价值。2017年7月,巴里坤县积极推动河南安绣企业与该县民族刺绣深度融合发展,探索建立“工厂化生产+分散加工+集中营销”的发展模式,有效扩大服装刺绣产业带动辐射能力,促进农牧民持续增收。河南安绣文化产业集团则提出“产业扶贫惠农,掌技创业增收”的理念,把安绣技术带到了巴里坤,并派专业的老师来巴里坤开办培训班。
图片
资料图片。
培训班在萨尔乔克乡苏吉东村村委会开班。50多名哈萨克族绣娘报名学习,其中就有马力亚。那一天,马力亚非常高兴,因为女儿的学费已经有了着落。按照国家、自治区相关政策,她家领到了5000元的一次性学费救助,疆内大学生每月还有300元生活费补助。此外,政府给她家发放了一峰骆驼,托养在神驼公司,每年有1200元的分红,她又用3万元无息贷款买来牛和羊发展养殖,再加上丈夫一直在外打工,学费就凑得差不多了。可除了政府补贴给女儿的生活费,马力亚还想每个月多给女儿一点钱,作为母亲,她不想让孩子受委屈。听说县妇联和乡政府要开办安绣培训班,马力亚第一个报了名。乡政府的工作人员说,学会了安绣,就会有订单给她们,一幅作品能有400元的收入。马力亚想,如果自己每月能绣3幅,女儿就可以在学校吃好一点、穿暖一点,她顿时来了劲头。
第一天的培训课上,老师拿出安绣的绣花针给大家看,3厘米的绣花针在马力亚的大手里有点不听使唤。马力亚想起自己绣花毡的钩针,那简直就是骆驼和山羊的区别。老师们说国家通用语言马力亚听得不是很懂,但老师一遍一遍地给她演示,她渐渐学会了如何将一根丝线分成四份,还学会了平针、套针、朦针、乱针的针法,接着便是配色和构图。起初,她觉得很难,急得直掉眼泪。但她没有放弃,每天早上8点就到培训点,一坐就是一天。一个月里,马力亚每天去的最早,回的最晚,为了学习安绣她掉过眼泪、手指戳出过血,但看到自己的作品被装裱出来在结业仪式上展示,她高兴极了。这一天她穿上了最漂亮的裙子,拿起了久违的冬不拉,为大家弹唱了一曲。
马力亚的第一份安绣订单交上去不久,就收到了400元酬劳。这下她放心了,她将用她的双手为自己为家人绣出美好未来。
近年来,巴里坤县充分利用豫巴刺绣基地,组织、动员、引导少数民族妇女创业就业。自2017年以来,安绣集团共在该县培训学员100人,下发订单1370份,为绣娘增收85.6万元,带动了农牧区妇女居家灵活就业。目前,全县刺绣从业人数有近万人。
图片
来源:哈密日报
文:付学娟
编辑:谭云
微信号:HaMiFa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