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中国经济怎么看、怎么干?专家详解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图片
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社 摄影 盛佳鹏
12月16日至12月18日,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在总结今年经济工作、分析当前经济形势的基础上,为2021年经济工作指明了方向并作出部署。
2021年是“十四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备注瞩目。
如何读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今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哪些亮点?12月19日,在中国新闻社举办的国是论坛上,多位专家围绕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八项重点任务等作了深入解读。
财政货币政策有何新提法?
每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宏观调控政策的定调都备受关注。今年会议明确指出,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本次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认为,今年为了应对疫情,财政强调更加积极有为,货币更加积极适度。且会议提出的稳健的货币政策,原来叫灵活适度,现在叫灵活精准、合理适度,加了四个字,表明明年的货币政策还有很大的空间。“预计明年疫苗会广泛投入使用,各个国家就会进一步开放经济,经济也会进一步的活跃,而且需求也比较稳健,明年全球的经济形势也比较乐观。”
中国银行研究院资深经济学家周景彤亦称,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发展的路线图、时间表做了很好的勾画,并且对明年的具体政策作出了部署。保持经济稳增长、持续性,新动能的转换,内循环的构建,都为中国经济带来很多新的增长动力。且与今年相比,明年疫情的影响会明显减弱,明年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会相当高,甚至有些季度不排除超过8%、10%。
但他同时提到,也有一些不确定因素值得关注。一是信用风险,今年为了防控疫情,实施六保,对一些企业融资等采取特别的措施,有助于短期经济的恢复,中长期来说会存在一定的问题。二是明年的外需尚有变数。今年由于全球新冠疫情大流行,国内防疫物资的出口,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出口量很大,明年从增量增速的角度还能不能这么快,值得考虑。预计2021年中国GDP增速在7.5%以上。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院长、中国财科院研究员贾康在谈到积极的财政政策之时表示,赞成今年把赤字率提高至3.6%,但明年不必再高,往回适当调低一点,比如3%以上,但也不要急转弯。
新格局下的需求侧管理
12月1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到“需求侧改革”,引起市场关注。而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贾康对此表示,推动需求侧管理要和相关的制度安排相结合,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发力。
第一是改革与发展层面,当下需要让全社会更加重视创新与规范的关系。十九届五中全会特别强调,创新是第一动力,而且创新是核心位置,必须抓住不放。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肯定创新是第一动力,给予创新一些试错和有弹性的空间。
第二是特别注重开放。要更加主动、更加全面地推动更高水平的开放,以开放来催化和倒逼中国在深水区的改革。同时,政府还要有责任清单,有权必有责,事前、事中、事后要有考评,要有与考评结果相匹配的奖惩制度,营造高标准、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第三是改革与发展。中央已经明确,在基础性制度建设方面,要素流转畅通十分关键。为此,在建设统一的市场,让要素能够尽可能充分的流动,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基础性的原则。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赵萍认为,当前新格局下,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而消费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出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需求侧管理,并且对于需求侧管理提出新的要求,要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需求侧管理的实施,首先消费率要有进一步的提升,也就是在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当中,消费必须位于第一拉动力。
她谈到,要在法制框架下坚持创新驱动。对于网络安全还有信息基础设施的安全等等方面,未来也会加强相关安全管理措施。特别是像对于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新技术在应用方面要加强引导。因此,从政策层面看,对于网络和互联网领域的发展,规范是大势所趋,法律制度不断完善,必然要求未来互联网领域创新发展要在法治框架下完成。
同时赵萍就经济“怎么干”提出了三点建议。
第一有必要深度挖掘消费潜力,特别是要坚持公平竞争,守正创新。在创新型产品,绿色产品,进口产品和服务消费方面,未来还有很大的增长空间,从渠道的角度来说,线上渠道的消费潜力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第二是能够进一步保障收入的平稳增长,特别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我国农村人口占到总人口的比重大约是40%,但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只有14.4%,占比很低,主要原因就是农村的人均收入水平很低。因此,把三农政策进一步做好做实,促进农村收入增长,是带动农村消费创造全国消费新亮点的抓手。
第三要重视老年消费,老年社会的到来、老龄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十四五”期间,民政部预测的数据是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将会突破3亿人,占比较高,同时老年人有刚需消费,比如医疗保健、养老这些服务消费支出,并且有极强的消费愿望。
首次提出强化反垄断、做好碳达峰
与去年相比,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有不少新的提法。如首次提出“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等。
中国能源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研究员李俊峰认为,碳中和并非一个碳、一个能源的事情,它和我们的方方面面,包括产业链都有关系。全球在碳中和这个大背景下,将出现新的国际合作、新的国际分工、新的国际标准,因此碳中和会深刻地影响着我们下一步产业链的重构、重组和新的国际标准。
他强调,非化石能源占比提升,化石能源占比下降是一个总的趋势。在提倡化石能源不断退出的时候,必须维护我们的能源安全,解决我们在能源转型过程中存在的能源供应稳定性、可持续性,一定要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满足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对能源的基本需要。
除此之外,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引发各方关注。
中国社科院国际法研究所国际经济法研究室副主任黄晋从反垄断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工具、是保护平台经济领域公平竞争秩序的重要抓手等方面做了分析解读。
黄晋说道,从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史来看,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生产和销售会完成规模化,市场结构不可避免将出现独占或者寡占状态,企业的垄断行为也随之出现,市场失灵将不可避免。在此情况下,反垄断法律体系是市场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压舱石,是解决市场失灵的重要手段和工具。
此外,互联网平台的网络效应、规模经济的特点使其在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很容易形成极强的用户黏性。另一方面,当活跃用户累积到动辄以亿计时,赢者通吃成为了平台发展的某种必然结果,“大数据杀熟”、“二选一”等问题亦随之出现。
因此他指出,未来对于整个平台的监管,是更加理性化,更加常态化的监管,要求相关平台企业是合法合规的,这对于保护网络消费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赵萍亦表示,烧钱是互联网企业发展的主要模式,通过大规模的补贴、烧钱,以求达到赢家通吃,获得市场支配地位,或者是具有很强的话语权。然而这种模式是不是能够在法律框架下所被允许,也是未来网络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随着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再次明确要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未来这种烧钱的模式也可能会出现重大转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说,“过去40年,我们讲好了市场经济、外向型经济、工业经济三个故事,新30年,我们也能讲好三个故事:科学技术人工创新的故事,规则规章规制管理标准现代化的故事,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创新链能够提升到高端与全球对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