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不漏一户不少一人 四川德阳累计减贫17.94万人

封面新闻记者 王攀 王祥龙 摄影报道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之年。12月21日,冬至节这一天的下午,四川省德阳市演艺中心内,德阳大型全媒体直播活动《榜样的力量》,向脱贫攻坚奋斗者致以敬意。
100多公里开外,德阳市中江县仓山镇水厂,首次试水成功。春节前,这个曾经德阳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地区,近8万居民的用水标准将得到提升。这里的人们,也将彻底与地下的苦咸水告别。
图片
干旱年份,部分仓山镇居民的饮水靠政府运送
封面新闻记者从德阳市扶贫开发局了解到,德阳市不漏一户、不少一人地完成了精准扶贫任务。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在现行标准下,德阳市累计减贫8.14万户17.94万人,绝对贫困得以全部消除。
饮水住房 基础保障
脱贫攻坚,最基本的就是保障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位于丘陵地区、拥有138万人口的中江县,是德阳市贫困人口最多的县,这里也成为德阳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保障贫困群众饮水、住房安全,成为中江脱贫攻坚的重点。
位于中江南片区的仓山镇,地面以下10多米,便是苦咸水。中江县水利局副局长伍建明说:“遇到干旱缺水的年份,老百姓的生活用水,还需要消防车送。”
有着同样困扰的,还有中江海拔最高的地方——兴隆镇苏坝村老牛坡的居民。“天旱的时候,每天从山上到沟里挑一担水,得花1个多小时。水是浑的,挑回家还要澄清。”行医40多年的村医王明成记得,由于井里有一种虫子,他的另外一项工作,就是每个月为村里所有的水井消毒一次。
图片
老牛坡饮水工程建成投用
老牛坡饮水工程、仓山水厂扩建、白果乡高位水池建设……德阳市扶贫开发局的一项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德阳共建成各类供水工程9635处,解决了3.45万贫困人口安全饮水问题。
2020年接近尾声,天府四川,几乎每家每户,都在忙着准备香肠、腊肉等年货。在仓山镇响滩村“白寨人家”聚居点里,59岁的邓洪金也不例外。已经脱贫的邓洪金,在他二层小洋楼的新家里,还挂着以前老房子的照片,“比以前的土坯房好一千倍。”
图片
“白寨人家”村民聚居点
德阳市扶贫开发局有关负责人说,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德阳共建成易地扶贫搬迁住房6233套,1.29万人按时搬迁入住。同时,完成贫困户危房改造1.2万户,5.58万户贫困群众通过“五改三建”实现住房功能配套,人居环境得到提升。
教育医疗 一个不少
再穷也不能穷教育。2015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赋予了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使命。而要实现这一使命,就须“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中江县常年在外务工人数高达48万余人,农村地区有大量留守儿童,其中不少是贫困家庭的孩子。中江县南片区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重中之重。
学校间的结对成为重要帮扶手段。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德阳市教科院、市电教馆及12所市直属中小学校,与帮扶学校形成了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送教到校、联合教研、专题讲座、师生结对、跟岗交流、资源共享等教育扶贫工作随之全面铺开。
图片
改造后的罗江区福和希望小学微机室
记者从德阳市教育局获悉,教育资助政策,让德阳全市9875名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无一人辍学失学。同时,也让像绵竹市剑南街道考上研究生的龙大愚一样的贫困学子,没有因为贫困上不了学。
数据统计显示,四川省因病致贫率为48%,德阳市为40%,疾病成为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健康防线”筑得牢不牢,对脱贫攻坚至关重要。
德阳市旌阳区孝泉镇黎郎村的张贤泉,已经当了50多年村医。他还有另一个身份——家庭医生,其中一项重要职责,就是对贫困户的病情进行管理。贫困户一旦有需求,也能通过电话联系上像张贤泉这样的专属家庭医生。
德阳市扶贫开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县域内,贫困群众住院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等政策。同时,贫困人口纳入医保率、个人缴费财政代缴率均达100%。此外,贫困户还与家庭医生实现了“一对一”签约服务。贫困群众就医,实现全面保障。
图片
旌阳区的家庭医生到贫困户家中出诊
产业带动 就业增收
在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的同时,如何让贫困户拥有稳定的收入,成为脱贫攻坚的关键。一人就业,全家脱贫。为此,德阳市想方设法,让有劳动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一人通过就业实现稳定增收。
德阳绵竹市年画村的徐守超母子,曾先后身患尿毒症,这个家庭因病致贫。在扶贫干部“邱伯伯”的帮助下,徐守超不仅享受了医保兜底政策,他还在年画村景区管委会公益性岗位上岗。此外,徐守超还在培训班上学会了年画制作手艺,这让他又多了一份收入。
图片
徐守超通过培训学会了年画制作手艺
像徐守超一样,德阳市共有1.4万余名贫困劳动者走上公益性岗位。自实施技能培训脱贫行动以来,德阳已免费培训贫困劳动力1.03万人。
靠培训改变命运的,还有德阳广汉市金鱼镇的贫困户江贤俊。2016年,艾加农业流转当地土地,准备推行农业产业化种植,并在村里举办农民夜校。培训上,江贤俊学到了农业种植技术,产业规模化发展,更是深入他心。
在政府和龙头企业的帮助下,江贤俊作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包地。5年时间,他流转的土地从100亩增加至200亩。江贤俊说,他已累计投资上百万元。如今,他不仅脱了贫,还完了购置农业机械的款项。今年,预计毛收入能达到40多万元。
产业扶贫,在德阳创新走出多条路径,是大农业企业催化的“种粮大户”江贤俊,更多的则是产业带动就业的王小云们。2014年,因为帮亲戚拆房子摔伤腰部失去劳动能力,王小云被评为贫困户。
图片
什邡市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腰伤基本恢复后,也去找了很多次工作,别人都不要我。”王小云说,最后,是什邡发展雪茄产业,雪茄小镇提供了最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在家门口就业有稳定收入的王小云,已憧憬着存够钱在什邡城里买一套房子。
德阳市扶贫开发局有关负责人说,德阳共建成国家级就业扶贫基地12家、市级就业扶贫基地114家、扶贫产业园区144个、扶贫车间18个、市级就业扶贫示范村143个,带动6.4万名贫困人口就业,基本实现了“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消费促进 增强信心
除了外出就业增收外,没有条件的贫困户,也有不少人选择在家种植撂荒地、发展养殖业。德阳罗江区白马关镇万佛村精准扶贫户杨廷军便是其中之一。在村干部的帮助鼓励下,他将养兔规模扩大到几千只。
2020年春节前,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德阳。“那个时候很困难,活畜市场全部关了。从腊月三十过后差不多半个月时间,一只都卖不走。”杨廷军回忆,当时饲养一天需要500元成本,而且兔子长大了反而要掉价,这让他难以承受。
疫情导致销售渠道中断,罗江区住建局派驻万佛村的第一书记谢宏伟在走访中发现,受此困扰的贫困户不止杨廷军一人。这位第一书记便开始尝试直播带货。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罗江的爱心企业、事业单位、公职人员、朋友圈的好友,都成了顾客,贫困户的农副产品在线上打开了销路。杨廷军的兔子一度供不应求。
图片
德阳消费扶贫生活馆内云集了德阳各区县的“四川扶贫”标识农副产品
罗江区扶贫局副局长王婷说,罗江区这种常态化的“以购代扶”形式,既满足单位和个人自身所需,又帮助贫困户解决销售难题,是一个双赢的结果。而这种“以购代扶”模式,在德阳各区县的消费扶贫中,都不鲜见。
今年6月,全省首家市级消费扶贫生活馆在德阳开门营业。德阳全市带有“四川扶贫”公益标识的农副产品均可在这里展示销售,贫困户的农副产品可以通过合作社、公司渠道,进入消费扶贫生活馆。“相对市面上,这里的产品打9折。这样既解决农户的销售难题,也让利市民,吸引更多人通过消费参与到扶贫中。”馆长李春花说。
值得一提的是,除完成自身脱贫攻坚任务外,德阳市还对口帮扶阿坝州和凉山州。位于旌阳区的德阳藏彝春天生活馆,让阿坝州牦牛肉干、会理丑苹果等特色产品,直接与德阳市民见面。藏彝春天生活馆也成为全省“造血”式帮扶典范,被国务院扶贫办收录为产业扶贫典型案例。
脱贫不脱政策 衔接乡村振兴
记者从德阳市扶贫开发局了解到,在现行标准下,虽然德阳所有贫困户均已实现脱贫,但针对他们的政策还将持续下去。
德阳,也在建立一套返贫监测预警系统。目前,这一系统在罗江区鄢家镇试点。鄢家镇党委书记陈玟奇介绍,鄢家镇成立了以村支部书记为站长、第一书记为副站长的村级监测站。
“我们将村里的‘定向议事代表’发展为监测员,每一个监测员只负责家附近的几户至十几户村民。因为是乡里乡亲,哪家谁生病了,哪家遇到什么困难了,都很清楚,都能及时上报。”陈玟奇说,工作人员会根据上报情况录入系统,系统根据评分标准打分来判断居民贫困风险,一旦出现预警信号,相关部门就会提前介入,直至办结销号。
图片
德阳藏彝春天生活馆
脱贫户徐守超也有自己的打算。由于绘制年画的订单波动大,收入不稳定,他在琢磨着开一家网店,多接一些绘制年画的活,自己做不完,还可以分给其他人。“以前,别人帮助了我。我也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帮一下身边收入低的人。”
而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旌阳区新中镇龙居村,正在实施一大批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工程,以此来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部分图片由德阳市扶贫开发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