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海原富陵村:“五美”新村耕未来

宁夏海原富陵村:“五美”新村耕未来
原载于《农村青年》2020年第10期
文/王文革
抬眼一望,乡亲们赶着几百头牛,浩浩荡荡排队进园区的场面,就像3年前的盛景重现。9月19日,宁夏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赶牛队伍中,70岁的养殖户余忠学不禁感叹:真是赶上了好时代啊!
图片
宁夏海源富陵新村
2017年9月19日,是宁夏海原县三河镇富陵村人永远铭记的日子。这一天,来自县内三河、甘城、红羊等5个乡镇13个自然村的1700多位村民,告别了世代居住却又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故土,登上“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的时代列车,开始集体向海原县东南部地势平坦的扬黄灌区三河镇富陵村移民。
盛景重现
“当年我们连天连夜举家搬迁,入住富陵新村。搬家进村的小货车、三轮车一辆接一辆,队伍排了几公里,一天24小时不停歇。老百姓搬的是家,更是生存与希望。”村支部书记罗成军对当初移民印象深刻。“现在大伙赶着牛进村里的养殖园区,这场面和当年一样壮观。”
在当地群众心中,“故土难离”是对土地的眷恋之情和移民后“无土安置”的担忧相交织的复杂心情。在政府的统筹安排下,他们的担忧很快就化为了信心和动力。在一系列帮扶政策和行动助推下,富陵村的外出务工、交通运输业和种养业逐渐显现优势。
今年9月底,在新疆石河子市打工大半年的罗军刚刚返回富陵村,就领到了今年的劳务奖补6000元。在建筑工地做外墙保温的他,在新疆月工资6000元。“我年年都能领到劳务奖补,我们建档立卡户只要努力,政府就有扶持、有奖励。”截至目前,富陵村285户建档立卡户今年劳务收入达300万元,已发放110户30万元劳务奖补。
10月9日,47岁的村民马晓平在车管所为自己的新车办理入户手续。从事货运行业20年的他,不久前卖掉旧车,投资45万元入手新车,跑货运能为他的家庭带来每月四五万元的收入。目前富陵村有B照以上驾驶员152人,大型运输车辆63辆,年创收850余万元。
产业是脱贫的主动脉,没有本土产业就没有稳定的收入。海原县投资1450万元为富陵村建设了千头高端肉牛养殖园区,使该村的传统养殖向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方向发展。
10月初,在外地做小生意多年的村民马彦云,奔赴东北考察并引进50头肉牛,于10月8日全部牵入园区。“生意难做,在外打拼这么多年也没挣到多少钱。今年7月回家看到村里在建养殖园区,我就详细了解并考察市场。园区有规模、有标准、有扶持,这几年牛肉市场行情好,所以乡亲们养牛的热情很高。”
宁夏海原富陵村村支书罗成军介绍:“开园不到一个月,已经有肉牛900头,园区肉牛满额后,预计年收入可达400万元。”
五美新村
刚搬到富陵村时,村民来自四面八方,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内生动力严重不足,等、靠、要思想严重。村道两旁杂草较多,隐藏的白色垃圾和建筑垃圾到处都是。富陵村首先建设并投入使用爱心超市,通过积分兑换物品,凡是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稳定的表现,均可视情况进行积分。对发展养殖业、庭院经济,优化美化环境卫生,加强移风易俗、民风建设、扫黑除恶等方面工作,起到了积极助推作用,移民搬迁至今未发生1起治安案件。截至目前,已兑换物品8万多元,群众主动脱贫的意识越来越强。
同时,该村试点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带动民风不断转变:筹资25万元,通过政府“补一点、农户筹一点”,大力发展庭院经济,为每户统一规划建设0.2亩花园,种植葡萄树4棵、苹果树5棵,黄瓜、西红柿、白菜、辣椒等蔬菜,使原来的泥土院落一下子变成了花园,也增加了群众收入。
红瓦白墙的民居整齐划一,村道两旁五颜六色的花朵尽情绽放,群众在文体广场打篮球,孩子们在场边追逐嬉闹。如今,走进宁夏海原富陵村,眼前就像展开一幅小康新村的如诗画卷。近年来,该村结合产业发展等实际,着力打造产业兴旺、村强民富、民族团结、村风文明、村容整洁的“五美新村”。
终审:蔺玉红
审校:李志国  刘朱婴
编辑:何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