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沙果变致富果,扶贫故事在前旗大地上遍地开花

来到内蒙古前,裴文国一直在想,明明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为什么还是会发生贫困?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地域辽阔、资源丰富,1.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耕地460万亩,牛羊年存栏量460万头只,此外还有1200多万亩草场和800多万亩的林地。这片比北京还大的土地上,人口只有不到40万,相当于回龙观居民的数量。
图片
此前,裴文国已经有一年在河北挂职的经验,也有在海淀区乡镇工作近20年的经历,熟悉农业农村和扶贫工作。在脚踏实地、深入一线调查研究之后,裴文国发现,当地的农产品虽然有特色,但是缺少品质、缺少附加值。“大家都在生产初级产品,农业产业链条比较短,想要增加附加值,却没有资金、技术和人才。”裴文国说。
沙果是大兴安岭南麓的特产,科右前旗独特的自然条件和气候条件,宜于沙果生长和养分积淀,所产沙果果实硕大,营养丰富,酸甜可口。
科右前旗的俄体镇是远近闻名的“沙果小镇”。可第一次来到俄体镇,当地的情况让裴文国有些吃惊。当地的村集体缺乏资金和技术,有些村连村委会的办公场所都没有解决。老百姓有干劲儿,收入却不多。
沙果品质高,但采摘期短且不易储存。“除了每年9月收获的时候卖鲜果可以卖个好价钱,剩下的本地没法再加工,也没有长期储存的场地,只能被外地企业低价收走。”裴文国找出了当地农民无法增收的原因。
为了让百姓增收,裴文国协调京蒙帮扶资金,投资100万元在齐心村建立起气调保鲜库。“过去的冷库只能存一个月,气调保鲜库可以增加果蔬的储存时间,放进保鲜库之后可以存储3到4个月。9月底摘的果子,可以一直卖到第二年的春节。”裴文国说,建好气调保鲜库后,村中的贫困户可以免费使用,每斤沙果至少增收8毛钱。由于保存的时间延长了,农户不仅可以自己卖鲜果,还可以卖给果品企业做果干。如今,齐心村凭借手中的“致富果”增加收入80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9.2万元。贫困果农每亩收入增加2500元,比种植玉米收入提高4倍多。
“像建保鲜库,就是一个‘短平快’的帮扶项目,带动脱贫的效果十分明显。”裴文国说,为了开拓销路,俄体镇产的沙果还走进了位于锦绣大地的消费扶贫双创中心海淀分中心,去年一年销售额达到150万元,相比之前增长60%。现如今,通过几年的引导、扶持和发展,俄体镇林果业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供、销一条龙发展格局,制成的沙果干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两年多以来,在海淀区的大力支持下,科右前旗争取到财政资金、社会捐助资金达2.7亿元,居于海淀区对外帮扶单位首位,也居于内蒙古自治区31个国家级贫困旗县首位。像小沙果这样的故事在前旗大地上遍地开花,2017年底至2019年底,科右前旗贫困人数已由1.55万人下降到1000多人,贫困发生率由5.3%降低到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