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空壳村”的脱贫密码

图片
一场初雪过后,柳泉村村民贾廷升来到田间仔细查看,今年种的黄花菜大获丰收。瑞雪兆丰年,望着自家这块平整高产的土地,他又憧憬起明年的收成。彼时,羊坊滩村村民苏志龙正在自家的黄花菜地里修复灌溉渠的破损处,然后清理掉黄花菜秸秆,为来年春耕作准备。
过去,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薄弱、生产方式落后,柳泉村和羊坊滩村村民生活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是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重点贫困村。2014年以来,宁夏回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先后承担起柳泉村和羊坊滩村的定点帮扶任务,相继选派了3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0名工作人员组成工作队进驻两村,实施了土地整治、发展产业等一系列精准帮扶措施,拉开了两村摆脱贫困的序幕。
改造盐碱地 沧海变桑田
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中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之一。20多年前,23万人从被称为“贫瘠甲天下”的西海固地区搬迁到这片黄河岸边的荒滩上。从红寺堡区向东15公里就是柳泉村,村民大多是从西海固移民而来。
初到之时,因土地高低不平且盐碱化严重,水渠损坏无法浇灌,耕地广种薄收,村民长期受穷。全村1061户中有320户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贫困发生率达30%。6年前,随着宁夏自然资源厅驻村工作队的到来,村里的状况悄然发生了改变。
工作队驻村后,首先开始挨家走访,了解制约村子发展的“老大难”问题,并逐户建立扶贫数据库,梳理脱贫突围路径。经工作队积极联系协调,2014年宁夏自然资源厅决定对柳泉村投入2000万元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对1.4万亩土地进行整理,建设236公里渠系配套工程,铺设52公里砂砾路,种植2.4万株旱柳。
“我们要将项目建成村民满意的民心工程。”宁夏自然资源厅驻柳泉村首任“第一书记”陈文鹏在扶贫干部工作交流会上说,“我是农民的儿子,每当走进贫困家庭,他们的疾苦我都感同身受。我们的帮扶要从村民最简单朴素的需求入手。”
在项目施工过程中,驻村工作队与村里紧密协作,组织村民参与项目监督,并逐户征求对项目建设的具体需求。工作队还多次与红寺堡区自然资源局沟通协调,并请宁夏自然资源厅耕护处、财务处和国土整治修复中心等相关部门人员来村走访调研、实地督查、现场办公。
随着项目的实施,村民们惊喜地发现,昔日的盐碱地变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的农田。整治后的土地,不仅种植效益得到了大幅提高,还十分节水。
整治后的土地就像一池春水,为村子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柳泉村村主任王冠军告诉记者,土地整治后,村里支持致富带头人成立了合作社,流转了1000亩土地发展特色种植业,村民在获得流转费的同时,还能到合作社打工,收入比以前增加了至少3倍。
小小黄花菜 铺就致富路
产业带动是实现真正脱贫的关键,“输血不如造血”的道理大家都懂,但要变为现实,确非易事。
过去,柳泉村和羊坊滩村因土地贫瘠,只能种玉米,产量却不高。一年到头,村民每亩地的纯收益不到600元。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驻村工作队四处考察,并与村“两委”成员深入村民家中,逐户了解他们的家庭现状、种养殖情况等。最终,结合两个村子的实际,选定了黄花菜种植。
思路有了,但种植黄花菜的资金成了新问题。随后,宁夏自然资源厅积极协调,通过一系列努力,为两个村带来了840万元启动资金。
如今,集规模种植、集中晾晒、储存加工、产销结合于一体的黄花菜产业链已形成。两村黄花菜的年亩均收益超过了4000元。
在搬运过程中,细心的驻村工作队员们发现,用塑料筐能更好地保鲜黄花菜。2019年开始,宁夏自然资源厅投入5.4万元,以每个塑料筐补贴一半(9元)的形式,购买了7000个塑料筐分发给柳泉村和羊坊滩村村民。“这为村民节约了大笔资金,也使每亩减少了约300元的采运损失。” 宁夏自然资源厅驻柳泉村“第一书记”虎正南说。
产业发展让村民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贾廷升告诉记者:“种上这小小黄花菜,我家去年纯收入竟有3万元。”
如今,黄花菜种植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不仅带动村民增收,还解决了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每年黄花菜采摘和加工的时候,会吸引周边2000多名劳动力参与。”虎正南说,“现在市场行情好,黄花菜产业的富民作用十分明显。村民的认识也发生了很大转变。”
依托黄花菜产业,两个村子分别于2015年和2018年成功“摘帽”。
发展联合社 告别“空壳村”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要想致富奔小康还得不懈奋斗。
在整村脱贫后,驻村工作队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在巩固提高和细化服务上下功夫,积极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的新途径,增强村集体经济的“造血”功能。
2019年10月,依托宁夏自然资源厅协调建设的柳泉村肉牛养殖场,柳泉乡政府牵头,整合了包括柳泉村、羊坊滩村在内的9个行政村,成立了柳泉乡肉牛养殖联合社,由柳泉村负责经营管理。“肉牛养殖联合社采用‘1+9+N’的发展模式,共注入资金720万元。”宁夏自然资源厅驻羊坊滩村“第一书记”李强说。
什么是“1+9+N”?李强介绍,“1”即养殖联合社牵头,统一运营管理;“9”即整合柳泉乡9个行政村的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注入养殖场;“N”即吸纳其他群众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分红。
今年,在宁夏自然资源厅的支持下,驻村工作队又为两村协调到300万元支持资金。利用这笔钱,养殖联合社新建了大型精饲料库,改建了千余平方米暖房式牛棚,为联合社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刚刚领到分红的柳泉村村民李雪莲告诉记者:“以前我家生活很困难,加上我身体有病,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现在村里安排我做了保洁员,就在家门口的巷子里打扫卫生,每个月有1030元工资。另外,养牛场还给我分红。现在的日子,以前做梦都不敢想。我要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感谢驻村工作队。”
柳泉村党支部书记、养殖联合社理事长王强告诉记者,今年良种肉牛的养殖规模达到了517头,已有88头肉牛出栏,9个村集体共获利23.7万元。除此之外,9月份以来又有21头小牛犊下生,春节前预计能增加到50多头。养殖联合社已分红两次,柳泉乡3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领到了1300元。
截至目前,柳泉村和羊坊滩村年村集体收入已分别累计达到40万元和20万元,两村人均年收入都比2014年翻了一番,分别增至1万元和9000元,双双告别了“空壳村”。
喜欢本文,就点击右下角“在看”
i自然全媒体
记者:闫倩 任金玲 魏华
通讯员:李江涛
编辑:王中建 郑雅楠
审核:兰圣伟
审签:赵晓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