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抓实干在湖南|永兴县:乐见村口读书郎

科教新报·新湖南客户端 记者 董以良 通讯员 曾建军 李巧波

“很难得有这样展示和学习的机会,我会继续努力。”12月17月,在永兴县第三届家长学校教师教学比武马田片组赛中,油麻镇三塘中心学校新进教师谢欢带来的《好习惯成就幸福人生》赢得评委和在场观众的一致好评,获得了该片组一等奖。

作为今年刚入职的一名农村老师,谢欢对各种培训并不陌生。岗前培训、师徒结对、教研比武……在永兴,每年有大批像谢欢一样的新生力量加入当地教师队伍,在山区、农村学校聚能发热。

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让城乡孩子共享一片蓝天,近年永兴县教育局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弱”短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善薄弱村小办学条件、开展特色办学,让公平有质量的教育在各村各校落地生根。

山区学校旧貌换新颜

平整干净的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学楼,挂满名言警句的文化墙,学生在新打造的图书室内捧书诵读……走进水源学校,优美的校园环境很难让人想象这曾是一所面临撤并的学校。

“办学条件太差了。”回顾几年前,校长李春田忍不住感叹,“没有围墙,鸡鸭狗成天窜进操场;没有修公厕,学生上厕所要去村民家里;教室陈旧、桌椅老化。”学校的办学环境“远近闻名”,家长纷纷将孩子往外“送”,老师也不愿来。

为了方便村里的孩子就近上学,近年来永兴县大力筹措资金,投入130余万元,修葺围墙、厕所,改建翻新教学楼、操场,配置功能室、新课桌……学校实现了大“变身”。

四年级的刘逸帆是学校变身后第一批转学回来的学生。“一年级在这里读了一个学期,之后转到了一所较远的私立学校。学校变漂亮了,自然就转回来了,家门口更方便。”学校的变化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孩子回来就读。如今,水源学校的学生由原先的60多名增加到了107名。

水源学校是永兴县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的生动典型。近年来,通过不断加大投入、积极推进校园项目建设,不少像水源学校这样的偏远农村小学通过提质改造实现旧貌换新颜,家门口建起的好学校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学子受益。

基层教师从教更安心

“2017年补充教师340人;2019年补充教师369人,278人分配到农村学校工作;2020年补充教师320人,249人被分配到农村学校工作。”学校建好了,好老师也不可少。为缓解农村教师紧缺现象,永兴县教育局通过社会公开招聘、招聘特岗教师、公费定向培养师范生等方式,全方位补充师资,并优先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

谢欢任教的三塘中心学校,是永兴县最偏远的学校之一。“学校今年新进了10名教师,目前有140多名教师,很多都是来自外地。”校长陈海球告诉记者,虽然地处偏远,却有不少外地老师在这里安家落户。

张涛和他的妻子分别来自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古丈县和株洲市炎陵县,二人在三塘教书近10年,如今全家定居于此,两个孩子也在当地上学。“在哪都是教书育人,我从农村走出来的,希望帮助更多农村孩子走出去。”

他们的一腔教育热情也没有被“辜负”。为了让基层教师安心从教,永兴县全力保障教师待遇,建设教师公租房,发放乡村教师人才津贴,实施教师年终一次性奖金全额纳入县财政预算兜底,真正落实教师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同时加强教师培训交流,选拔优秀教师任职校级领导,形成教师交流工作长效机制,让农村教师教书更有激情、有干劲。2018年8月,张涛因务实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优秀的教学业绩,被选派为学校的副校长。“肩上的责任更重了。”他笑着告诉记者。

农村孩子站上新起点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每天早上6点,马田镇中心学校三部的操场上响起整齐宏亮的口号声,该校足球队130多名队员在教练李冰的带领下准时开始体能训练。无论寒暑,这样的场景,已持续近5年。

这所农村学校在2015年被评为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以此为契机,学校打造以足球为重点的“体艺见长”办学特色。“最初想借此改变当地学生爱打架闹事的风气,通过运动规范学生行为。”校长胡菲告诉记者,随着各项趣味足球赛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师生参与进来,团结协作、文明和谐的氛围逐渐在校园生根发芽,一些孩子通过踢球重新找到了人生方向。

▲马田镇中心学校三部的足球队员在训练

初三191班的学生李植是足球校队队长,这个曾经厌学自卑的少年两年前加入训练队,在这里他的踢球天赋被发掘。今年全县的足球比赛中,李植被不少高中学校的足球教练“相中”。“现在尽量做到学习训练两不误,希望考上理想的高中,通过踢球走向更大的舞台。”这个曾经缺乏自信的少年语气里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近年来,特色办学在永兴县众多农村学校遍地开花。湘阴渡中心小学的阅读教育,让学生在书香中滋养心灵;大布江中心学校的“非遗”进校园,孩子们在拼布绣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多的农村学校依托当地特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也拥有了一片快乐成长的新天地,站上人生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