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戏演地方事 在戏曲中寻找山西旅游打卡地

本文共2434字,13图,阅读15分钟
一出戏,一个精彩的故事;一出戏,一个著名的旅游打卡地。
近日,山西省图书馆开展“文旅融合阅读推广”活动,其中“山西戏曲与文旅”主题讲座以《戏曲与山西地理历史——看着戏,游山西》为题,从戏曲故事和发生地出发,对山西戏曲文化与旅游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解读,让人们可以看着戏、游山西,吸引了众多年轻观众的注意力。
蒲剧《西厢记》——运城市永济市普救寺
图片
▲蒲剧《西厢记》剧照(运城市蒲剧青年团版)
元代王实甫的《西厢记》中描绘了书生张生与相国小姐崔莺莺在侍女红娘的帮助下,冲破孙飞虎、崔母、郑恒等人的重重阻挠,终成眷属的故事。美丽动人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撼动着人们的心灵,《西厢记》成为全国各大剧种的保留剧目。新中国成立后,京剧荀慧生、越剧袁雪芬、豫剧常香玉、蒲剧王秀兰均以该剧为看家戏,并称中国戏剧“四大《西厢记》”。
剧中,“红娘月下牵红线,张生巧会崔莺莺”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西厢村的普救寺内。普救寺始建于唐武则天时期,原名西永清院,是一座佛教十方禅院。
图片
▲永济市普救寺
从1986年以来,新修复的普救寺寺院建筑布局为上中下三层台,东中西三轴线(西轴为唐代,中轴为宋金两代,东轴为明清形制),规模恢宏,别具一格。从塬上到塬下,殿宇楼阁,廊榭佛塔,依塬托势,逐级升高,给人以雄浑庄严,挺拔俊逸之感。
普救寺内建筑与《西厢记》故事密切关联:张生借宿的“西轩”,崔莺莺一家寄居的“梨花深院”,白马解围之后张生移居的“书斋院”穿插其间。屹立在寺中的莺莺塔,不仅形制古朴、蔚为壮观,而且以奇特的结构,明显的回音效应著称于世。人们对《西厢记》故事的触动,也使得这座“普天下佛寺无过”的普救寺名声大噪,成为游览胜地。
北路梆子《宁武关》——忻州市宁武县宁武关
图片
▲北路梆子《宁武关》剧照
山西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融与冲突的前沿,从战国到明、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山西境内最早的长城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69年三家分晋之后,属长城分布较多的省份之一。
忻州市梅琳北路梆子剧团创排的北路梆子《宁武关》,以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与山西总兵周遇吉在宁武关大战的惨烈战争为题材,客观地反映了宁武关大战的史实。该剧目地域特色鲜明,可以发挥北路梆子演正史演正戏的特长,达到“地方戏演地方事,宁武县打造宁武关”的目的。
图片
▲宁武关
宁武关故址就是今山西省忻州市宁武县城,这里三面环山,北倚内长城,深居于四面屏蔽的腹地,形势稳固,易守难攻。宁武关始建于明代中期,为万里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地势险要,因其地处“三关”中路,素有“北屏大同,南扼太原,西应偏关,东援雁门”的战略作用。明末,李自成取道山西进攻北京,因宁武关久攻不下,便用计将镇守此处的周遇吉及其妻白氏分割开来。其母见宁武失守,又知代州更难守,担心周遇吉担忧自己安危而束手束脚,在等待周遇吉出府后,母亲放火自焚,全家殉节。周遇吉知晓后悲痛欲绝,奋勇出战,亦蹈白氏覆辙,被乱箭射死,至此一门忠烈。
宁武关是三关中历代战争最为频繁的关口,历史上因鲜卑、突厥、契丹、蒙古等游牧民族南下掠掳,经常选择宁武关为突破口,所以在很多历史时期,这里的战争几乎连年不断。如今,蜿蜒的古长城和矗立的烽火台依旧饱含着历史的沧桑和岁月的蚀痕,横亘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向世人昭告着那已经远逝的昔日烟云。走入其中,游客可以看到内外长城,感受当地特殊的地理形势,从地理形势中去感知那段深厚的历史。
晋剧——阳泉市盂县藏山
图片
▲晋剧《赵氏孤儿》剧照
晋剧《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奸臣屠岸贾陷害大臣赵盾,将赵家三百余口斩尽杀绝,连婴儿也不放过。赵媳庄姬公主因是晋侯胞姐,得以避回宫中,产下一子。草泽医人程婴为保赵氏血脉,进宫救出赵氏孤儿。屠岸贾欲斩草除根,下令如无人献出孤儿,就将国中同庚婴儿全部杀绝。程婴于是与老友公孙杵臼定计,程婴舍子,公孙舍命,保全了孤儿性命。程婴从此带着赵氏孤儿,忍辱负重,苦心抚育。15年后,孤儿长大成人,程婴将真相告知孤儿,大臣魏绛帮助孤儿灭屠,血海深仇终于得报。
图片
▲藏山的藏孤洞
图片
▲藏山风景区
藏山古名盂山,位于山西省阳泉市盂县,相传程婴携赵氏孤儿潜入这里藏匿15年之久,后人为纪念他们,而将此山改名为藏山,并立祠祭祀。藏山的景点由文子祠、寝宫、藏孤祠、梳洗楼、八义祠、报恩祠、启忠祠组成。此外,藏山风景优美,“藏山十景”包括龙凤松、藏孤洞、飞檐楼、黑龙池、滴水池、滴水岩、湃水洞、烈士祠、七机岩、日落晚照和南嶂笏峰等,奇丽壮观,十分值得一去。
曾经的藏孤地早已被时间冲淡了痕迹,但此处的巍巍青山昂首挺胸,绵亘千里横眼世像,看尽多少得志的英雄曾风华正茂又垂垂老去。如今,每逢农历四月十五日的藏山庙会,远近游人蜂拥而至,络绎不绝,来此感受动人心弦的忠义文化。
京剧《文明太后》——大同市云冈石窟
图片
▲京剧《文明太后》剧照
由山西省京剧院创排的京剧《文明太后》,讲述了晋朝八王之乱后,中国北方经历了“五胡十六国”120年战乱。北魏著名政治家冯雁(史称“文明太后”)通过与其子、献文帝拓跋弘为首的保守势力斗争,以致生死对决,教育引导其孙孝文帝,团结鲜卑、汉族等各族大臣,大力推行“均田制”“俸禄制”和“三长制”,改制变法,促进民族融合,为随后华夏统一、隋唐政权建立奠定了坚实基础的故事。
回溯这段历史,平城(北魏中期都城,今山西大同)最辉煌的建筑云冈石窟,荟萃了让人神魂颠倒的各方文化,它最早的开凿者昙曜来自凉州,石窟自然地带有从凉州汇聚过来的艺术特色,也带有龟兹、于阗的文化痕迹,甚至有印度、南亚、中亚的文化光辉,除此之外,石窟还有鲜明的犍陀罗艺术风格。
图片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是名副其实的艺术宝库,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巅峰之作、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历史丰碑,代表着5世纪世界雕刻艺术的最高水平,在中国文化相关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与地位。建成1500多年,如今的云冈石窟中59000多尊佛像仍熠熠生辉。这些生活在平城的人和留在平城的艺术瑰宝,形成当时浩瀚而宏大的历史回声。
山西文旅网
山西文旅网依托山西丰富的地上旅游文化资源,致力于将文化资源与创意设计、旅游等相关产业跨界融合,提升文化旅游产品和服务的设计水平,开发具有地域特色,民族风情、文化品位的旅游商品和纪念品。
山西文旅网
山西老乡会
文章内容来源于山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