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编密民生保障网 推动民政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将6.8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进行兜底保障,推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全省开展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社区684个,建设城乡“长者饭堂”50家,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服务;在海口、三亚、文昌等市县建设运营12个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并向全省推广,为居民群众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社区服务;全省配齐配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3789名,儿童关爱保障水平稳步提升……
“十三五”时期,我省民政系统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聚焦主业、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各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十三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已基本完成,全省民政事业发展总体水平再上新台阶,实现持续健康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作出了民政贡献。
图片
海口市龙华区海垦街道金山社区举行“我们的节日·重阳”—“敬老孝亲”长者生日会主题活动。阮琛 摄
聚焦民生保障
为困难群众撑起爱的晴空
2017年,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营根镇营东社区低保户许宇玲早产生下一对龙凤胎,但刚出生的孩子就患上严重疾病,在重症监护室住了大半个月才出院。从那时起,许宇玲的家庭陷入了困境。2018年,营东社区民政协管员陈训霞在入户排查中了解到许宇玲的情况后,帮助她和三个孩子申请了低保救助金,并帮助孩子们申请了医疗救助。
“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给我们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社区干部还常来嘘寒问暖,帮我们申请各种救助,我打心底里感激。”得到救助的许宇玲重燃了生活的希望。近年来,全省各地民政部门聚焦主责主业,充分发挥最低生活保障、临时救助等救助制度的兜底保障作用,让许多像许宇玲一样的贫困群众生活有了保障。
“十三五”期间,我省社会救助工作兜底保障有力,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编密织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安全网。过去五年,推动建立全省社会救助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和县级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协调机制,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城乡低收入家庭专项救助制度的实施意见》等20多个政策文件,将医疗、就业、临时、残疾人救助全面延伸到城乡低收入家庭,在全国率先形成低保、特困、城乡低收入家庭梯度救助格局。
房间干净整洁,饭菜荤素搭配。近日,海口市龙桥敬老院内,一阵欢快的笑声传来,特困供养老人们正围坐在一起吃饭聊天。“老人们的幸福感增加了。”龙桥敬老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特困救助供养标准持续提升,老人们的伙食标准得到了提高,手上的零用钱多了,老人们都很满意。
为进一步让困难群众的生活得到保障,我省先后2次提高城乡低保和特困人员供养标准,“十三五”期间累计支出城乡低保资金36.42亿元,支出特困救助供养资金12.95亿元,支出临时救助资金2.76亿元,有效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保障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的重大举措。“十三五”期间,海南全省民政系统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坚决扛起民政部门在脱贫攻坚中的职责使命,扎实推进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织密扎牢社会救助兜底安全网,稳步提高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取得积极成效。
省民政厅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摆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先后出台《海南省社会救助兜底脱贫行动实施方案》《关于全面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工作的通知》等重要文件,建立辐射全省的贫困预警、快速救助机制,推动“两项制度”有效衔接,将6.87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纳入低保、特困进行兜底保障。
不仅如此,我省还统筹推进社会救助综合改革,深化“放管服”,重塑社会救助办理流程;建成全省上下贯通的社会救助信息管理系统,在全国率先实现低保金和供养金“一卡通”发放;持续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充实一线工作力量,引入第三方核查机制,着力纠治错保、漏保问题;建立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制,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平台接入12个部门涉及个人财产状况的20多项信息,有效提升了社会救助精准度。
图片
海口爱至家老年护理院,工作人员细心照顾老人。阮琛 摄
加强“一老一小”保障
社会福利和养老事业广覆盖
近日,在环境优美、设施齐备的海口流水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人员为社区的老人们组织养老专题讲座和义诊活动,吸引了一大批老人参加,中心内到处是老人们幸福的笑容。“中心今年8月正式投入运营以来,我们积极开展长者活动,并提供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让社区居家长者从日常起居、健康管理、精神文化生活都得到满足。”流水坡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
养老服务关系民生、连着民心,关系着每个人特别是老年人的切身利益,做好养老服务工作事关民心向背、事关党的执政根基、事关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十三五”期间,我省民政部门主动作为,出台一系列养老服务的法规政策和指导性文件,支持养老服务业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省老年宜居环境建设持续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完善,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养老服务工作的部署,积极将养老服务发展规划纳入全省“一张蓝图”来统一谋划,从规范标准、出台政策等方面加强顶层设计。2017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的实施意见》,对我省养老服务业更好更快发展作出部署,同时放宽市场准入条件,进一步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积极性。2019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成立海南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成立了由省民政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17个单位组成的海南省养老服务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对养老服务工作的组织协调。
养老关系民生,情牵百姓。我省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十三五”以来,建设托(养)老院25家、敬老院134所、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78个。
我省还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源的有效衔接,全省147家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或与医疗机构签约,签约率92.4%,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省、市、乡镇、社区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初步形成。
老年人福利保障水平也不断得到提升。我省建立老年人高龄补贴、长寿补贴制度,落实为困难老年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从2018年1月起,百岁老人长寿补助金标准由原来每人每月300元提高到500元。
今年4月,海口琼山区府城街道办云露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揭牌开业,主要为辖区内60岁以上老人提供日间照料、护理陪伴、代购送餐、家政等服务。老人在这里能够享受到测血脂、量血压、按摩、身体检查等医疗服务,也能自主参与练字、下棋、唱歌等多项娱乐活动,共享和谐大家庭的温暖,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十三五”期间,我省探索居家和社区养老新模式,出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规范》,升级社区居家养老“12349”信息服务平台,完善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功能,全省开展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社区684个,建成运营长者饭堂50家,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和低偿助餐等服务,受到了社区老年人普遍欢迎。
今年初,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培训被省委、省政府列为2020年为民办实事事项之一。我省安排彩票公益金316万元,举办13期培训班、培训养老护理人员1208人,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进度100%。同时,指导各市县民政部门采取综合业务培训的方式,培训养老护理人员2612人,有效提升了管理服务水平。
在困境儿童关爱保障方面,我省健全完善困境儿童分类保障制度,构建家庭、政府、部门及群团组织共同关爱保护的“三位一体”责任体系,全省配齐配强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3789名,实现乡镇村(居)全覆盖;联合12部门出台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实施意见,推动建设儿童福利机构12家,发放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补贴,提高孤儿和困境儿童生活补助标准,儿童关爱保障工作力度持续加大。
“十三五”期间,我省组织实施“明天计划”等专项医疗救助康复项目,惠及全省一批孤残儿童;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宣讲进工地”活动、“把爱带回家”寒假特别行动和“同享一片蓝天·相伴快乐成长”系列关爱主题活动,指导各市县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广泛开展夏令营、第二课堂、走访探视、精神慰藉、个案帮扶等活动,为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提供关爱服务。
图片
在海口市美兰区海府街道龙舌坡社区长者饭堂,老人们享受午餐。阮琛 摄
突出优质服务
专项事务管理拓展提升
近年来,我省殡葬改革深入推进,安葬设施覆盖率、火化区火化率稳步提升,生态节地安葬初步推广,殡葬服务不断优化,惠民殡葬惠及范围不断拓展,文明节俭治丧、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等殡葬新理念新要求得到积极推广。
以省委办、省政府办名义出台海南省推行绿色殡葬五年行动计划,将绿色殡葬纳入市县高质量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加强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建设西部(儋州)殡仪中心,新(改、扩)建公益性公墓116个;推进建立基本殡葬服务制度,18个市县(不含三沙市)和洋浦经济开发区全部制定出台惠民殡葬补贴政策,全省公益性公墓对辖区死亡人员免费提供,绿色、文明、惠民殡葬机制更加完善。
“十三五”期间,我省不断完善地名管理公共服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重新绘制出版《海南省行政区划图》,建成海南省政区标准地名图集网络地图,依托“互联网+界线管理”技术,研发海南省界线界桩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界线联检巡检内外业数据一体化管理,提升地名管理公共服务水平。
开展平安边界创建活动,完成第四轮全省市县级界线联检工作,联检市县界2900余公里、界线46条、界桩429个,指导市县开展乡镇级联检工作,维护边界地区和谐稳定。
积极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推进地名标志规范建设,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71个、地名公共标志380个,地名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开展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申报评选活动,编辑出版《海南省第一批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列入119个有文化遗产价值的现存老地名。
建立残疾人两项补贴制度,共向10.5万重度残疾人和5.01万困难残疾人发放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1.51亿元,不断提高残疾人服务保障水平。持续加强救助管理,创新寻亲服务技术手段,救助流浪乞讨人员2.8万人次。加强婚姻登记信息化建设,新设婚姻登记点153个,指导海口市、三亚市婚姻登记业务“全市通办”,共办理婚姻登记58万余对。
优化资源配置
基层社会治理服务简约高效
肩负历史责任使命,建立可持续、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推动持续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海南民政动能内核一以贯之始终未变,那就是改革创新。
社区是社会基本单元,社区建设是社会建设的基础工程,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我省强化党领导基层群众自治和社会组织管理,基层社会治理进一步夯实。围绕构建简约高效的基层管理体制,探索建立资源集约、运行高效、服务便捷的“大社区”综合服务新模式。
“十三五”期间,我省在海口、文昌、儋州等市县开展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改革试点工作,整合下沉社区的公共资源,打造“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为社区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公共服务。指导三亚市将大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设立为法定机构,探索解决区直管村(居)的两级治理结构下社区公共服务问题。
着力提升基层自治水平。我省健全村级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顺利完成第七、第八届村(居)委会选举工作,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到98.68%;编制海南省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出台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实施意见等系列文件,推行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建立基层自治组织、社区组织、社区居民共治机制,社区治理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制定出台村(居)委会依法履职和协助政府工作“两个事项指导清单”,厘清政府职能部门、乡镇与社会权责边界,为社区减负增效;充分发挥村规民约、居民公约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创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体系,村(居)自治水平大幅提升,5个村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
作为政府职能在社会领域的“毛细血管”,社会组织已经成为政府管理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十三五”期间,我省建立四类社会组织直接登记制度,明确四类社会组织的权责边界和类别范围,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查环节;推进“互联网+社会组织工作”,取消社会团体、基金会分支(代表)机构和内设机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的行政审批,提升登记管理效能。建成集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孵化培育、资源对接等功能为一体的省级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大力培育发展与自贸港建设相适应的社会组织。
目前,全省共登记各类社会组织8965家,形成门类齐全、层次多样的社会组织体系,在开展公益事业、化解社会矛盾、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广泛引导和动员全省社会组织参与脱贫攻坚,210多家社会组织投入资金累计约3.6亿元,参与脱贫帮扶项目 265个,受益人数达 27万人。
我省还大力发展慈善事业、社会工作和志愿者服务,2016年以来,全省成立志愿服务组织111家、“志愿团体”7242个、慈善组织85家、社会工作服务机构83家,各类慈善组织捐赠总额超过11.32亿元,开展助医、助学、助孤、助残等公益活动超过500余项,使150万余人次受益。规范福利彩票销售管理,完成福利彩票销售57.89亿元,筹集公益金14.49亿元。
风雨兼程走过的5年,一桩桩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的实事好事立起来,一件件补短板、强弱项、利长远的设施基础用起来,诠释出民政人对党忠诚的政治品格,真诚质朴的民生情怀,甘于奉献的奋斗精神。“十四五”期间,海南民政人必将顺应人民新期待,把握时代新趋势,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坚定执着,谱写海南自贸港建设民政新篇章!
(策划/刘超 撰文/刘超 肖海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