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庄溶洲村:妙手绣画卷,淳美铸乡风

12月23日上午,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成果发布暨2020年多彩乡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总结会在广东方志馆举行,对外发布133403个自然村的普查成果。
图片
《禅城南庄溶洲村:妙手绣画卷,淳美铸乡风》获得“2020年多彩乡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一等奖。
图片
接下来,跟着禅城区档案馆、禅城区地方志办公室联合禅城发布推出的《禅城多彩乡村》专题栏目,一起来到溶洲村,领略禅城多彩乡村之美吧!
“独树成林绿如画,碧波流水绕村庄”这样一幅田园风光画面,恰如溶洲村的真实写照!带你走进溶洲村,感受独具岭南特色的古村风韵。
小桥碧波园林景 榕树成荫绿满村
此地原是潭洲水道的一个“海心沙”,四周水势盛大、平稳,于是以地貌取名:“溶洲”,“溶”之解“安流”之意,祝愿平安之韵。
河岸两旁榕影婆娑,绿意萦绕;河涌间小桥碧波,映衬着村居幢幢。绰约多姿的动人风光,触目皆诗画。
微风吹过,水池上“皱”起了碧波,似乎不愿被打扰它的清幽。漫步于池边,沉醉在园林式的意境之中,与外界的烦嚣相隔绝。
树根盘缠交织在石壁上,郁郁葱葱的树叶斑驳洒落的阳光。古老的榕树就像一个保护伞,护佑着溶洲村的子孙后代,众多的古树也让溶洲充满自然的魅力与灵气。
图片
村牌指引回家路 百年祠堂历风雨
在溶洲村内,村牌林立。一方碑刻却承载着这一方土地上的历史人文和风土人情,为历史和时代标上一个最小的注角,同时也是一个最好的注角。
图片
记下这个村牌,便是记下了整座村庄。毕竟,这是回家的路,系着抹不去、揉不开的乡愁,埋藏着树高千丈、落叶归根的情怀。
图片
沿着溶洲村道,走到尽处,便是独具岭南特色的宗祠——招氏五世祠。兽头的门钹深扣斑驳的木门,以此千祥瑞气塑乡魂,更与一脉源流寻文脉。招氏五世祠内,振乡音,传礼乐,办节庆,记住乡愁,记住先贤的根。
该宗祠始建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距今136年,为清末时期岭南祠堂建筑风格,坐东南向西北,呈三间三进两井平面布局。
图片
山水花卉瑞兽,传神生动,雕工精细入微,立体逼真;彩绘壁画,富丽堂皇,具有浓烈的民间艺术韵味。
图片
宗祠前,一座座矗立的旗杆夹和石碑,旌表着族人曾经的功名。从族群中涌现出来的明贤英杰,乃是村中骄傲。
图片
在抗日战争时期,招氏五世祠曾作为中共溶洲党支部所在地,如今,红色印记犹在,提醒后人不忘那段峥嵘岁月。
一针一线绣画卷 守护乡情留乡根
在溶洲村,最为人熟知的是“溶洲刺绣”这项市级非遗手艺。溶洲刺绣,是中国四大名绣广绣中的一种,多取材于花鸟树木山水,及神话传说神灵圣贤等,以构图饱满传神,纹理清晰艳丽,针法多样善变的鲜明艺术特色闻名遐迩。
图片
与苏绣相比,溶洲刺绣立体感更强,使用的线以绒线、金线、银线为主。一般神幡、罗伞、寿帐、戏服、裙褂等,皆是针线穿梭的天地。
清末,井深村出现刺绣生产,家家户户皆有人刺绣,许多女孩子从十二三岁开始就熟习刺绣,民国前期最为兴盛。20世纪80年代,精美的溶洲刺绣受到青睐,95%的绣品出口到东南亚国家或销往港澳地区。然而在改革大潮的冲击下,创办于1959年的溶洲刺绣厂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停产关闭,祖辈积淀的工艺文化濒临危机。
图片
2011年,村民招惠珠被举荐为佛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刺绣(广绣)”代表性传承人,为这个传统技艺注入了新的血液。
图片
溶洲村亦带着刺绣走进校园,通过举办第二课堂、采风研学等活动让非遗文化“活起来”,守住乡情、乡根,为禅城在城市化快速进程中增加文化内涵与城市品质。
图片
图片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建设热潮带动下,溶洲村紧紧把握发展机遇,以产业振兴、发展民生、人居环境提升为抓手,统一规划村内土地,升级改造工业园区,吹响高质量发展号角。
同时,以“一村一品”编制淳美溶洲村庄规划为切入点,提升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高标准打造宜居生态美丽乡村。如今的溶洲村,正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乡村振兴战略之路,河道水清岸绿、房舍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营造风尚美、乡风美的“淳美溶洲”。
图片
来源 | 禅城发布
编辑 | 醉美南庄编辑部 李霭莹
点分享
点点赞
点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