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看衡东】湖南教育|情怀满格,干劲顶格—衡东县教育发展纪实

情怀满格,干劲顶格

——衡东县教育发展纪实

衡东是罗荣桓元帅的故乡,中国土菜名县。

记者饶有兴致:元帅故里的教育,会是一道怎样的“名菜”?

走进衡东,记者发现,在这里,发展教育是“一号提案”;县委书记是县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县长的口头禅是“办教育是政府的事”;近五年,投入5.2亿余元用于全面改薄、“四改三化”、学校改造与提质以及农村学校教学点建设;投资7900万元的新塘镇芙蓉学校,将于明年秋季招生;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等各类教育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呈现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

“咀嚼”衡东教育,可谓色、香、味俱全。

“我们决心以满格的情怀,顶格的干劲,通过补短板、提质量,努力形成‘体系完善、基础厚实、特色鲜明、社会满意’的格局,从而端上一盘衡东教育发展的‘大餐’。”县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陈宏建信心满满地说道。

全面提质乡村教育

崇山峻岭间,记者一行驱车前往衡东县的省级贫困村——蓬源镇冲排村。投入450万元原址新建的冲排学校,已完成主体工程。

冲排村地处群山之中,去山外最近的学校都要十多公里。考虑到村里几十个孩子的读书问题,加之县教育局通过调研发现,一旦学校建好,一部分在外面读书的学生愿意回村就读,于是决定原址“高标准”新建冲排学校。就这样,学校由原来一栋只有300多平方米的老式平房,新建为校园面积1010平方米,教学大楼956.1平方米的规模,而且地面即将硬化、绿化,配套设施齐全,后续还将建几套教师住房。

“工程质量好!”蓬源镇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柳韶辉很是高兴。他介绍,此次学校建设中需要从村民的菜地中间修一条路,这户村民硬是没要一分钱。

县教育局分管基建和计财的副局长康立和告诉记者,为改变远、贫、弱地区适龄儿童少年上学远、难、差等问题,衡东近年实施“改薄”项目1280个,改造学校108所,“今年,又把乡村小规模学校建设重点向省级贫困村等边远、贫困地区倾斜,把学校建到孩子家门口。”

随后,记者来到草市镇联明小学。这是一所老学校,原来叫铁钉塘学校。2000年,这所学校以政府为主、村民集资的方式在原址新建。2015年,该校花了10万元进行校园文化建设,今年“四改三化”又花了42万元。此外,县教育局和村委会还花了3万多元帮学校打了一口深水井,解决了师生饮水和用水难题,并联系质检部门每年进行两次抽检,以保证水质安全。

“2019年4月,为推动小规模学校建设,县教育局会同财政等部门,每次都由副局长带队逐校察看,确定需要项目建设的学校和学校的每个建设项目,这样扎扎实实搞了半个月。”县教育局基建股股长谢永奇说。

乡村教育要振兴,重点在质量,关键在师资。衡东又是如何啃下这块“硬骨头”的呢?

“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从补充、待遇、培训等方面发出一揽子‘红包’。”陈宏建“提纲挈领”地说。

先要“进得来”。据县教育局教师工作股副股长胡秋红介绍,衡东从源头上保证师资力量,每年通过公开招考、特岗教师、定向培养等途径补充新教师。五年来共公开招聘教师725人,引入特岗教师467人,其中音体美教师共191人。此外,培养公费师范生296人,这些公费师范生100%被分配到农村薄弱学校任教,并且要求新教师在农村学校服务期限不得少于5年。

如果说“进得来”多少带点规定动作,那么在“留得住”上,衡东的做法确实可圈可点。

“以乡村优于城镇为原则改善教师待遇。”县教育局分管政工人事的副局长陈太文介绍起留住乡村教师的措施来如数家珍。除足额按时发放教师工资外,该县对乡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三类补贴:根据工作年限发放每人每月200~500元的乡镇补贴;村小每人每月350元,联校每人每月260元,除乡镇政府所在地以外的完小以上农村学校,每人每月200元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乡村学校每人每月300元、乡镇政府所在地学校每人每月150元的乡村教师人才津贴。此外,该县率先为教师设立奖励性绩效工资,小学、初中分别是每月人均400元、600元,按工作绩效考核发放。

△ 盛大的体育赛事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衡东不仅完善了乡村小规模学校“五小”(小菜园、小厨房、小厕所、小澡堂、小水井)建设,为教师配备必备的生活设施,还专门聘请“钟点工”为教师做饭烧菜。“为确保村小、教学点等乡村小规模学校住校教师人身安全,县委县政府明确村支书为教师安全第一责任人、学校负责人为具体责任人。”县教育局分管综治安全的副局长肖文新说,全县多部门联合开展联谊活动,为乡村青年女教师婚恋牵线搭桥,动员村组、群众支持当地学校建设和发展,部分村为当地学校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为青年教师补贴每月300~1000元的交通费,南湾乡江东村还为江东小学的住校教师配备摩托车,方便老师们出行与家访。

联明小学今年招了3名编制内的年轻老师。“我们特别注重细节,原来教师是本地人,不需要住校,现在都是外地的女教师,为了方便她们的生活,我们及时添置了淋浴设施,并且设置了淋浴隔间。”草市镇教育管理服务中心主任阳平安说。

来自邵阳县的蒋帆,一开始挺不习惯,特别是开学后第一个周末,学校只剩她一个女老师。学校负责人陈淑媛专门到学校陪她,“她家里有80岁的老母亲要照顾,但担心我一个人孤单害怕,就自己带来毯子,用桌子拼成简易床,和我同住了三个晚上,还给我做饭,陪我聊天,鼓励我。”蒋帆眼角闪着泪光。

来自涟源市的王杨被分配到草市镇横岭小学任教。他同样不会忘记,开学第二周的周六,正在房间看书的他,突然听到推门的响声,原来是陈宏建局长来了。“他首先问我是不是新来的老师,然后问我家里情况,问我习不习惯,又去食堂看了,还去了每一间教室,看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最后,他问我工作上有什么困难、精神上有没有压力,勉励我好好工作、好好成长,还说如果我有困难,管理中心和教育局都会帮助的。”王杨很感动。

当然,“留得下”的原因还有很多。杨林镇太平寺小学95后教师陈诗雅清晰地记得,老校长是用烟花爆竹迎接自己进学校的。老校长说:“我们都老了,学校的未来、孩子们的未来就靠你了。”这句话深深地触动了她。

说一千,道一万,关键在“教得好”,把乡村教育办出质量。

记者在冲排村采访时,与县教师进修学校校长颜亚华、书记罗利辉及教师进修学校附小校长向凤平一行不期而遇。

这是他们第二次来这里进行师训调研和结对帮扶。冲排学校新校舍正在建设之中,师生在村委会学习,条件极其简陋,教育教学也面临明显困难。县教师进修学校上次来就和学校结好了对子,这次在为26名学生捐赠校服、给学校捐助1万元的同时,特地就如何培训乡村教师以及做好集团化办学展开讨论。

据肖文新介绍,在教师培训方面,县里利用“国培”,将培训项目都向小规模学校倾斜。“县培”分层次、分梯级进行,主要有入职培训、分学科提升培训等等。“每年一主题,三年一周期,三年成材。”此外,在乡镇教育管理服务中心层面,还有“青蓝工程”。

县小学数学教研员罗义德“出身”草市镇焕塘学校,深感机会来之不易,他的笔记都是厚厚一叠,听课次数每学期达100多节。“我是从乡村边远学校出来的,下乡听课都倾向于去小学校,因为小学校的教研团队力量薄弱,更需要我们的帮助。”罗义德说。除了罗义德,来自新塘文桥学校的王海宇、杨林太平寺的陈诗雅等也脱颖而出,迅速成长起来,多次在省、市举行的教学比赛中获奖。

“听说了吗?我们县新任的语文教研员是一个村校来的男老师。”2016年,通过公开招聘,高塘乡毛坪联校的向康调至县教研室担任小学语文教研员,当时的他未满29岁。2014年,向康从一个村联校出发,获得衡东县“教坛新秀”大赛小学文科组一等奖的第一名,打破了衡东县教学比武大赛由县城老师“垄断”头名的传统。之后,他又参加了省、市级的教学比赛,多次获得一等奖,报送的课例也被评为教育部的“优课”。

“我深知,要让边远乡村老师受益,就应当把赛课、学习、培训的机会尽可能地留给边远乡村教师。关爱和助力边远乡村教师,是我作为教研员应该做的事情。”向康组建了衡东乡村青年教师夜校微信群,并以此为载体,搭建乡村教师学习交流的平台,吸引了500多名乡村教师,辐射了17个乡镇的教师和学生。

来自高塘乡焕塘联校的罗金艳,就是他近年来跟踪服务中成长速度很快的一位乡村教师。2016年,她代表乡镇参加县里的语用型微型课比赛。为了让她熟悉内容,积累经验,向康带着她赴育星、县城幸福完小等学校学习、磨课。最后,在那次比赛中,罗金艳获得了市一等奖的好成绩。在2018年全省“优秀乡村青年骨干教师遴选”中,罗金艳通过层层遴选,成为全省50名优秀乡村骨干教师之一,走进清华大学参加了为期两年的高级研修。现在,罗金艳作为衡东县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正在用自己的行动影响着身边的乡村年轻教师。

像这样受益的乡村教师还有参加市十佳教学能手大赛的大浦新庄完小贺璐、获得市统编教材研讨会赛课一等奖的大浦完小陈雅丹、参加市识字加油站赛课的杨桥东烟完小阳丽……散落在各个乡镇的乡村教师正点亮自己,让片片星光汇聚成衡东教育的璀璨星空。

公办学前教育的春天来了

南湾乡位于衡阳市衡东县、衡南县及郴州市安仁县交界处,因为位置偏僻,当地每天仅有一趟班车出入,交通极为不便。

记者走进南湾乡中心幼儿园,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教室里,空调、饮水机、电视机、消毒柜一应俱全,每间教室配有单独的卫生间、洗漱间。孩子们穿着园服在游戏区玩耍。为了保证他们的安全,游戏区的水泥地上铺了一层地板胶,附近的阶梯铺上了草皮,还有一个大大的雨棚为孩子们遮阳挡雨……

园长文刘凤告诉记者,县政府投入近300万元将南湾乡中心幼儿园由民办园转为公办园。该园“民转公”后,无论是设施条件还是师资力量,都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入园幼儿一学年的收费还比之前的民办园便宜近1200元,不少邻县的家长慕名而来。

这仅仅是衡东县公办幼儿园建设成果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衡东县学前教育的变化,用一位在学前教育战线奋战十多年的“老兵”的话来说便是“春天来了”。

春天在哪里?

“学前教育从前只是教育这个大家庭中的一个‘搭头’,附带在中小学后面,而现在自立门户,有了一席之地。”陈宏建说,衡东县学前教育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从“制度”的转变,到“理念”的转变,再到“人”的转变,最终目的就是让每个孩子在家门口“有园上”“上好园”,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入园难”是衡东县学前教育发展的“老大难”问题。2019年初,衡东县仅有公办园81所,占比38.94%,公办园在园幼儿人数仅6236人,占比26.11%,离中央下达的“普惠性资源覆盖率达到80%的普惠目标和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原则上达到50%的结构性目标”有很大的差距。

“解决‘入园难’问题,首要的就是增加公办园,把幼儿园建在百姓的家门口。”陈宏建说,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公办园建设,迅速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长挂帅,将任务下达到乡镇政府。

2019年至2020年,县政府共投入2592万元,通过新建、改扩建、民办园转公办园、回收小区配套幼儿园、盘活公办资源等方式增加公办园学位4987个,远超省教育厅下达的3468个学位的任务。

公办园在数量增加的同时,也没有忽略质量建设。荣桓镇中心幼儿园是2016年建成的一所公办园,园长谭丽告诉记者:“县政府在幼儿园主体建设和消防设施建设上投入了近400万元,但在建设过程中,国家提高了幼儿园消防设施的建设标准,为此,政府又争取资金,历时3年按新要求建好了消防设施。”

衡东县还把公办园学位建设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要措施之一。紫岗村是衡东县的省级贫困村,步行前往离村最近的乡镇需要一个多小时。今年暑假,衡东县投入32万余元,将当地一所闲置小学改造为全新的公办园。听说村里建起了公办园,一位在外打工的家长第一时间将自己的孩子从广州转入了紫岗村的公办园。“在这儿上幼儿园,每学期只要1000多元学费,另外还有500元的学前教育资助金。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园’,我们在外也很放心。”

截至2020年11月底,衡东县共建成公办园131所,不仅在县城建了1所高标准的示范公办园,全县17个乡镇每个乡镇至少都有一所高质量公办中心园。衡东县的33个贫困村中,目前已在12个贫困村建了公办园。

△ 衡东县2020年特岗教师择校选投现场

△ 衡东县首届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专业技能展示大赛,图为教师展示技能

△ 衡东县首届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专业技能展示大赛,图为教师展示技能

公办园建起来了,还需要有学生来读。

“我们像做教育扶贫工作一样做幼儿的入园发动工作。”衡东县学前教育事务中心主任阳冬萍介绍,“我们对全县3~6岁的适龄儿童分乡镇、分村进行了摸底,记录了他们每个人的现居住地、入园状况、就读意愿等情况。根据信息我们走村入户,上门劝学。”

“劝学的主要目的是替老百姓考虑,帮老百姓算账,让他们享受到最优质的教育资源。”阳冬萍给记者讲了一个“算账”的故事。在劝学的过程中,一位村民提出,公办园虽离他家的距离仅200米,但因没有校车,家长每天还是要接送,所以他宁愿多出钱也要把孩子送到有校车的民办园。村干部给他算了几笔账:第一笔是经济账。每天接送孩子虽然需要耽误一点儿时间,但公办园的学费比民办园一学期至少便宜几百元,一年下来能够节约不少开支。第二笔是教师账。公办园的教师有编制,基本毕业于幼教专业。和民办园相比,公办园的教师队伍更加稳定,教师素质更高,更懂幼儿教育。第三笔是未来账。公办园严格实施“去小学化”教育,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更有益于孩子的未来发展。几笔账算下来,公办园的优势十分明显。最终,这位村民将孩子送到了公办园。

2019年,吴集镇莫井中心幼儿园在园幼儿仅有9人,一度打算停办。经过工作人员的多轮上门走访,2020年秋季,幼儿园人数激增到106人。“经过劝学,很多家长认识到孩子上幼儿园的重要性,原本不打算送孩子上幼儿园的家长愿意送孩子入园了,原本在民办园上学的孩子也被家长送到我们这里报名。还有一些因家庭贫困无法入园的幼儿,在我们减免了学费后,也能够入园。”吴集镇莫井中心幼儿园园长陈意甜说。

经过锲而不舍地努力,2020年秋季,衡东县公办园在园幼儿达10 135人,占比56.13%,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0.49%。

孩子入园了,教育质量如何保证?

“要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幼师骨干队伍,使其成为衡东县学前教育的‘定海神针’。”陈宏建说,早在2015年,衡东县就将幼师编制列入全县事业编制统筹,并将幼师招聘纳入全县教师公开招聘统一计划。2019年上级编制部门就安排全县幼师专项编制58个。近六年,全县共公开招聘幼师105人。2018年衡东县第三届教学能手大赛上,高湖镇中心幼儿园的教师阳媚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位唯一进入决赛的农村幼儿教师,获得了学前教育组的一等奖。“2016年,我考入高湖镇中心幼儿园。园长周金芝鼓励我参加教学能手大赛,参赛准备的半年多时间里,她一直在专业上帮助我、指导我。复赛那天,她带着尚未断奶的宝宝和年过六旬的妈妈与我一同前往。整整一天时间,她们都在教室外等我。大家都说,其他选手是1个人参赛,我是4个人参赛!”阳媚感动地说。

阳媚的成长故事在衡东县幼师队伍建设的过程中并不鲜见。近三年,衡东县通过组织幼儿园园长、教师定期培训和全员轮训,举行教学能手大赛、园长和保育员专业能力大赛,开展学前教育宣传月等活动,让幼师队伍的力量越来越强大。该县共有600多人次在省、市学前教育各项比赛中获奖。

今年9月,衡东县成立了“秦海玲学前教育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员来自衡东县的16所幼儿园,更进一步壮大了幼师骨干队伍。

“幼儿是在游戏中感知和学习的,幼儿阶段应主要发展孩子的思维,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优秀品质,认字、背诗、算术等‘小学化’的教育方法是揠苗助长。”衡东县教育局分管学前教育的党委委员许道富说,很多幼儿园还存在着“小学化”现象,必须严格实施“去小学化”措施,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整体上提升公办园的办园质量。

那具体如何提升呢?2018年9月,衡东投资5000余万元在县城建成一所高标准的县直示范公办园——向阳幼儿园。以向阳幼儿园为核心园,所有乡镇中心幼儿园为组成园,成立了向阳幼儿园教育集团。核心园与组成园从管理、保教、教研、教师专业发展、园所文化建设等方面实行管理互通、资源共享、捆绑考核、质量共进,通过集团化办学,引领办园质量整体提升及幼儿教育观念的改变。

“向阳幼儿园教育集团帮扶指导团到我们幼儿园进行了考察调研,大到‘去小学化’的教学设计,小到漱口杯标签的粘贴位置,他们给我们提出了很多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为我们量身定制了一套改进方案。”南湾乡中心幼儿园园长文刘凤说,“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不仅学校教师的教育方式方法发生了变化,家长的观念也发生了改变。家长以前总会问‘老师布置了什么作业’,现在不仅很少问了,还愿意主动和孩子一起参加活动、一起玩,热情一点儿也不比孩子低!”

信息化2.0改变教育生态

记者赶到衡东县幸福完小,一堂“远距智慧教室”课正在进行。通过视频连线,洣坪完小和大桥完小的一年级学生,正在同步学习。

“不仅仅是视频连接,老师与异地学生间还可以实现网络同步互动。提问、回答、打分都可以实时完成。”幸福完小校长邓云华表示,网络联校让城市学校和农村学校结成对子,为教育资源不平衡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也提升了农村教师的教学水平。

“刚进入教学岗位时,我对教学重难点把握不准,与学生互动也不自然。”大桥完小五年级数学老师文亚丹便是通过网络联校获益的一员。如今,她的课已经丝毫不逊于主校的老师了。

对于网络联校课堂模式,衡东县147所中小学校的9万多名师生并不陌生。

2018年9月,湖南获批成为“国家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2019年7月,衡东县通过遴选,成为衡阳市唯一一个“湖南省首批农村网络联校群建设实验县”。省教育厅将农村网络联校建设确立为湖南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建设的首要目标,计划用2~3年的时间,在全省96个县(市、区)全面推行农村网络联校建设。“人口60多万、年财政收入相对偏低、在全省都有一定的代表性”的衡东,有必要摸索出自己的经验,供全省其他地区参考。

教育信息化是一项“烧钱工程”,一次性投入大,每年需要持续稳定投入。“是否把网络联校试点铺开为全面实施教育信息化2.0工程,主要得考虑三个问题。一是有没有这个必要,二是效益怎么样,三是紧迫性如何。”陈宏建带领局信息中心、电教站、计财股负责人等深入城乡学校,进行了一次次走访调研。

调研结果显示,2013年起配备的“班班通”,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粉笔+板书”的局限,在一定历史阶段为全县教育教学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经过6年的使用,“班班通”设备老化严重、使用不方便、故障率高、维修成本过高,时常导致课堂中断。对此,学生不满,教师也有意见。陈宏建说:“无论是硬件配置,还是试点县需要、师生的需求,衡东县原有的‘三通两平台’都亟待换代升级。”

△ 向康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成员、武家山学校罗金艳老师的观摩课——“一年级拼音教学”

为此,一项由局长牵头、信息中心和电教站拿方案的《衡东县教育局教育信息化建设实施方案》《衡东县教育信息化建设考核方案》在2019年暑假期间出台。方案提出了“教育城域网建设”“校园局域网建设”“数字教育应用平台建设”“新课改和新高考应用系统建设”“信息化教师队伍和应用管理队伍建设”“教学移动终端设备建设”等六大建设任务,并要求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情况实行量化计分,作为各单位和学校年度绩效考核、先进评比的重要依据。

“按照最高标准推进,原因有两个。”陈宏建说,一是衡东不能止步于网络联校试点,而是为湖南教育信息化2.0试点省建设探索“衡东经验”;二是一建管十年,注重硬件覆盖面和教师使用率,将短期的“烧钱工程”转化为长期的“效益工程”。

关于投入,衡东县教育局电教仪器站副站长丁振勇简单测算了一下,要实现教育信息化2.0全覆盖,仅硬件投入一项,就至少需要1亿元,加上网络的运营、系统的更新,每年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而衡东县一年的财政收入才13.19亿元,一年的教育投入才7亿元,要拿出上亿元搞教育信息化,怎么可能?

“虽然压力山大,但有县委书记、县长撑腰站台,我们底气十足。”陈宏建说,县委书记陈礼洋、县长徐志毅当众表态,再穷不能穷教育,只要教育局拿计划,他们负责去筹钱。为此,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联席会议,书记、县长多次带队前往省里汇报工作,争取资金。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四条腿走路”的筹建方式产生了——

省教育厅在“农村网络联校群建设实验县”项目专项资金中配套一部分,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动用“美好家园专项基金”扶持一部分,在招投标中争取承建公司让利一部分,县财政在保障教育投入只增不减的情况下兜底一部分。至此,工程迈过了这道“差钱坎”。

截至2020年11月,衡东县已整合约1亿元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2.0建设,初步实现了“四个全覆盖”:教育城域网、校园局域网顺利开通,全县147所中小学校按照师生规模免费接入300M~1000M光纤专网,各教室、功能室、实验室和教师办公室均开设网点和接口,实现了校园网络全覆盖;采购多媒体触摸一体机925台、智慧黑板258块、推拉黑板270块,实现多媒体教室全覆盖;推进网络终端基础教学设备建设,建设录播室39个、观摩室5个,实现了全县4668名教师人手一台电脑,以及规模较大片区学校录播教室建设全覆盖;智慧教育云平台、教育教学数字应用资源库等顺利投入使用,网络联校数字管理中心、教育云数据中心等有序推进,初步实现了数字资源全覆盖。

硬件到位了,终端进班了,如何消除部分老教师不会用、不愿用的保守心态?如何提高多媒体触摸一体机和智慧黑板的使用率和家长满意率?

“必须创新建得好、用得好、管得好的机制,推动老师们主动触网、用网、研网,让信息化教学成为教师职业能力标配。”衡东县教育局分管教育信息化的党委委员钱升平说。为此,衡东县教育局在《全县教育系统绩效评估工作考核细则》中,单独将“教育信息化建设”列为一项考核指标,权值提高为6分。

此外,衡东县教育局开展了7轮全员培训,全县4600多名教师全部轮训一遍。每个校园聘任至少一名信息化管理员,负责信息化校培、简单的维修和故障报修。同时,成立全县中学、小学信息化名师工作室,通过培养一批教育信息化专家,带动一片信息化手段教学能手。通过这样一系列措施,设备使用率和家长满意率均达80%以上。

局信息中心主任刘永成告诉记者:“刚开始时,全县一天高峰值流量只有200M,而经过培训后,使用人数越来越多,带宽增加到4G以后,网络还一度瘫痪。”

地处最边远的石滩乡真塘完小是多媒体一体机使用率最高的几所学校之一。校长吴新平告诉记者,该校31名教师每学期要参加2~3轮教育信息化2.0培训,校信息化管理员刘阳老师承担了设备检修、维修、报修及信息化2.0校培的任务,现在教师经常主动跑到录播室磨课、赛课。

在宋桥小学,村小负责人李婷站在智慧黑板旁,她用手指轻轻地触摸智慧黑板屏幕,屏幕中央很快显现授课的内容。接着,她熟练地用手指在智慧黑板上圈画着授课的重点,整堂课直观、生动、活泼,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信息技术让教师体会到了新事物的魅力,老师们的求新意识更强了,判断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了,课堂教学更受学生欢迎了。”李婷说。

作为一名有25年教龄的教师,阳正辉在今年学到的技能最多——从开关机到软件应用,从资源使用到熟练调试安装各种设备。最让阳正辉自豪的是,他这个彻头彻尾的“门外汉”也能教英语、音乐等课程了。

在武家山学校高清录播教室里,记者看到小学三年级数学老师周珂正在运用多种现代技术手段,给1906班学生讲授“观察物体”。4个摄像头全自动跟拍,生成“一师一优课”。隔壁观摩室墙上,4块显示屏同步显示周珂的教学内容,前来观摩的老师和学生可以实时听课,实现资源共享。

硬件校校覆盖、教师人人会用、学生个个受益。

“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差距、城乡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陈宏建兴奋地说,教育信息化在衡东县已实现从1.0向2.0跃进,从试点向全覆盖转变,从资源整合向深度融合蝶变,正生动地改变着衡东县基层教育生态。

本刊记者 刘秋泉 宋晓帆 李常 通讯员 罗凯 刘娟娟

图片由衡东县教育局提供

原文刊发于《湖南教育》2020年12月C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