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滇扶贫协作|一步跨千年,而今从头越,怒江安置点里的幸福故事

清晨,阳光跨过大山,洒进了怒江州傈僳族自治州(下称“怒江州”)维拉坝珠海社区,每天早上,年逾七旬的傈僳族老人李跃昌扒都会骑着心爱的摩托车出现在社区中。骑摩托车曾是李跃昌扒的最大梦想,但大半辈子在深山里居住,这个摩托车梦一直未能实现。如今,搬进现代社区,他学会了骑摩托,由于爱骑摩托车,老乡们还称他为“摩托骑扒”(傈僳语,意为“骑摩托车的男人”)。

怒江州98%以上国土面积是高山峡谷,贫困发生率居全国之首是云南乃至全国最贫困的地区,被称为脱贫攻坚决战中的“上甘岭”。怒江州也是“直过民族”的集聚地,这些“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等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一段时间里,群众发展条件落后,贫困问题突出,是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自2016年对口帮扶怒江州以来,广东省珠海市将帮助怒江州建设异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作为重点,先后投入超过2亿元援建了6个易迁安置点,这些配套完善的新社区为深山居民打开了融入现代生活的一扇窗。一步跨千年,而今从头越,如今,安置点里,直过民族群众们正努力适应和赶上新生活节奏,开启人生乃至民族的新篇章。

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安置点分为永安、永昌、永泰、永祥、永兴等5个城市居民委员会,分布在县城周边。

冬季的怒江像个温柔的姑娘,江水水位下降,河滩上露出了大片散布错乱的石头。维拉坝社区位于怒江边上的一处冲积平地,“维拉坝”在傈僳语里,意为“有福之地”,从社区一眼望去,在青山蓝天的映衬下,一排排傈僳族特色的姜黄色安置房格外抢眼。

2018年,一批批世代居住在高山峡谷中的傈僳族群众告别了木楞房,搬进了维拉坝社区的单元房。维拉坝珠海社区由珠海市与怒江州建设,共安置了易地扶贫搬迁群众741户2348人。党群服务中心、小学和幼儿园、养老服务中心、社区卫生室、图书馆、农贸市场……这个河谷地里的新社区成为搬迁群众开启新生活的新起点。

怒江州维拉坝珠海社区一角。

李跃昌扒做梦也没想到还能过上这样的好日子。李跃昌扒一家是自基村栏木坪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住深山,住的是木板房,人畜共住。回家的路都是泥巴路。生活条件艰苦,李跃昌扒最怕的就是家人生病,如遇到急病,需要走三个小时的泥泞山路,才能下山到镇上或县上医院治疗,路途遥远,让疾病变得更加凶险。深山里,勤劳也不一定得到应有的回报。为让家人过得更好,李跃昌扒在深山里种玉米、核桃,也养牛羊,但一年到头,剩下的没几个钱。

怒江州维拉坝珠海社区。图中左边为搬迁群众原来在山上的木楞房复原样房,旧房子和社区新房形成强烈反差。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泸水县大兴地镇党委书记李雪花对傈僳族群众此前的生活印象深刻,安置点里的群众来自大兴地镇8个行政村,海拔最高的一个村近2000米。山地陡峭,当地还流传着一种说法,因为怕鸡摔下高山,养鸡都必须栓着养。

从深山搬至现代化社区,如今李跃昌扒一家住进了新房子,他和老伴当上了社区的保洁员,两个儿子外出务工,每年收入近5万元。生活安定下来后,李跃昌扒也终于有了时间和条件追着自己多年的摩托车梦。2019年,儿子给他购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摩托车,圆了他的梦想。

怒江彝族小伙子罗文化,年仅29岁,已成为兰坪县小有名气的致富带头人,劳务服务、餐饮酒店、洗车服务,样样在行,如今,他在兰坪县开办了3家企业。

罗文化原为怒江兰坪县通甸镇福登村人,初中没毕业就去了广东打工。外面的世界让罗文化“大开眼界”,刚到东莞时,他连一句完整的普通话都说不出,但东莞繁忙的生活节奏让他也跟着走,渐渐地,他学会了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融入到东莞的节奏中。

2009,在东莞电子厂打工时,罗文化发现当地企业有着巨大的用工需求,于是,他便做起了劳务中介生意。外出打工第一年,他春节回家后四处走访。罗文化口中的外面世界给老乡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起了他们走出去的向往。春节过后,30多名彝族老乡在罗文化的带领下走出了大山,来到了广东。

语言、文化、气候、饮食等都是老乡们走出大山的顾虑,在罗文化带领和组织下,老乡们“抱团”打工,这些顾虑和焦虑都得到缓解。此后,罗文化的务工队伍越来越大,每年有近200名老乡跟随他道外地务工。

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给罗文化带来了更多机遇。2018年,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建成,安置点划分为永安、永昌、永泰、永祥、永兴等5个城市居民委员会,容纳易迁群众超过3万人,是怒江州规模最大的安置点,罗文化一家也成为搬迁安置对象之一。随着当地扶贫工作推进,劳务输出人员不断增加,出现了外出务工人员更新快、流量大的现象,全镇逐渐出现了“兄带弟”“姐带妹”“夫带妻”“父带子”“母带女”“朋带友”等结伴外出打工的新气象。

看着越来越多的老乡从大山里走出来,罗文化产生了返乡创业的念头。2018年,罗文化在兰坪县开设了怒江华鑫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利用他在广东积累的信息和人脉资源,帮助更多老乡走向珠海、中山、东莞等城市。今年疫情稳定以来,他已帮助输送了486老乡前往广东就业。而从2009年至今,在罗文化的带动下,2560名怒江户籍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外出务工实现了脱贫致富。

如今,罗文化的生意越做越大。2019年,他在怒江华鑫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旁开设了日月星辰酒店、彝府名都农家乐、兰坪顺发洗车美容服务中心,期间带动周边建档立卡贫困29人次就业,平均每人每年约3万元,共计87.6万元。

兰坪县通甸镇易门箐珠海小区离兰坪县城30多公里,是怒江州最具民族特色的异地搬迁安置点。易门箐集中安置点于2016年启动建设,由珠海市出资、规划和建设,故又名珠海小区,共安置206户838人,是由普米族、傈僳族、白族、彝族等贫困群众组成的新家园。

兰坪县通甸镇易门箐珠海小区熊玉全一家。

春节临近,安置区里的普米族建档立卡贫困户熊玉全一家开始忙碌起来,前几天,他们刚杀了一头猪,厨房里挂满了准备制作腊肉的猪肉。

“以前想到都想不到能有这么好的日子。”2017年,熊玉全一家从山上“没有一寸水泥地”的通甸镇弩弓村搬进安置点,住进了150多平方米的双层住宅。在弩弓村,熊玉全一家住的是木楞房,下雨天,外面下着大雨,里面下着小雨,煮饭和取暖用的是柴火炉。

兰坪县通甸镇易门箐珠海小区熊玉全一家用了上了烹饪电器。

“地质灾害频发,地势陡峭,没有一点平地。”通甸镇镇长和志培曾到弩弓村动员群众搬迁,路难走是这个深山小村给他留下的第一印象,村民取水要走山路走到800米的山脚河谷。最让人担忧的是,村中只有一个简陋的卫生室,遇到急病重病,弩弓村的群众要走3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

2017年,当镇村干部翻山越岭来到弩弓村动员搬迁时,熊玉全心中既惊讶又充满怀疑。“觉得没有这么好的事情。”起初,他还对多次来讲解政策的村干部表达了不耐烦和抗拒的情绪,如今,住进新房后,他对自己当初的鲁莽和无知感到羞愧。

安置点里的房子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双层联排单户独院复式住宅,一种是高层住宅。由于人口较多,熊玉全一家5口分到了一处联排单户独院复式住宅。宅子前设有一处小花园,熊玉全在这里种起了青菜和药材,除了自己吃,还会将多出来的拿到市场上卖。小花园前的客厅大门是白族木雕格子门,格外显眼,客厅里,电视、家具、音响等一应俱全。

兰坪县通甸镇易门箐珠海小区普米族儿童。

搬进安置点后,熊玉全一家煮饭用上了电,家中两个孩子上学和家中老人看病再也不用走山路,妻子和忠丽在社区里当上了保洁员,平时还到安置点附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务工,一个月收入2000多元,生活渐渐好了起来。

在通甸镇干部杨玉繁看来,教育、医疗和居住三个方面是易地搬迁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变化最大的三个方面。“娃娃上学更安全了,下雨天家长不用担惊受怕,常见病多发病在社区的卫生服务中心就可以解决。老乡们都住进了新房子,原来生计要靠种地养牲口维持,一年到头没剩几个钱,现在一家子里每年人均收入将近8000元,真的实现了‘一步跨千年’。”

安置点的新生活充满生机和希望。每天晚上,各族易迁群众就聚在易门箐珠海小区广场上,各自穿起民族服饰,老老少少手牵手围在一起,轮流跳起各民族的舞蹈,格外热闹。

今年11月,云南省扶贫办宣布,怒族、傈僳族实现整族脱贫。至此,云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历史性地告别绝对贫困,实现整族脱贫。

【图/文】南方日报记者 雷海泉 胡钰衎 李玲玉 见习记者 许舒智

【作者】 雷海泉;胡钰衎;李玲玉;许舒智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