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的张家口!晋商的张家口!

重走万里茶商路 张家口站
重走晋商万里茶路,
山西晚报采访团在路上……
往期回顾
张家口站
图片
▲弘扬晋商精神 重走万里茶路”采访团
抵达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
在这里寻访晋商足迹。
图片
张家口!张家口!
茶香袅袅晋味浓浓
雪后的北国,朔风浩荡,寒气逼人。11月27日,采访团结束呼和浩特的采访,抵达河北省张家口市,在这里寻访万里茶路遗迹遗址,走访当地晋商后代。当采访团一行来到张家口万全区第八滩村,常家的后人们得知山西老家来人了,早早就在村口迎接“老乡”。
图片
▲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里收藏的开往张家口的列车。
河北省张家口市,西北东三面环山,一条河流贯穿南北。一路向北,通往蒙古高原的狭长孔道,一直通向库伦(今蒙古乌兰巴托),被称为“张库大道”。“张库大道”是当年茶叶贸易重要的运销线路,这是经张家口到塞外的这一条商业之路,也就是人们俗称的“走东口”。
万里茶路兴盛时,每年有十几万骆驼和几万匹马跋涉在漫漫的草原茶路上。从张家口大境门出发后,这些驼队根据沿途商品贸易需要,向蒙古、俄罗斯等地运输,最终再返回张家口大境门,大境门便成为我国北方国际贸易的重要内陆口岸。
图片
▲能让大境门名扬四海的,是茶马互市贸易。
大境门是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是万里长城的四大雄关之一。与山海关、嘉峪关、居庸关不同,长城主要的关口,只有大境门以“门”相称。相比于防御、封闭的“关”,“门”更体现出一种门户、交往的含义。但能让大境门名扬四海的,是茶马互市贸易。
沿大境门一路南下,采访团来到张家口市区的“原点”和“根”——张家口堡。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坐落于张家口市桥西区中部,是张垣大地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岁月逐步成长繁荣的历史见证。走进堡子里,穿过古朴的单檐屋舍,抚摸着精美的砖雕石刻,仿佛瞬间穿越了历史,闻到了阵阵茶香。
图片
▲张家口堡,俗称堡子里,
坐落于张家口市桥西区中部,
是张垣大地历经数百年的沧桑岁月
逐步成长繁荣的历史见证。
2019年,国家文物局发函,正式同意将“万里茶道”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其中张家口市的张家口堡、大境门、宣化古城、鸡鸣驿城、察哈尔都统署旧址5处文化遗产点初步纳入申遗规划。
图片
上下两堡两相望
目送晋商南来北往
大小境门境不同
拱卫祖国大好河山
12月11日,在湖北省咸宁市赤壁羊楼洞古镇举行的2020“一带一路”赤壁青砖茶产业发展大会上,赤壁市与河北省张家口市桥西区结为友好城市。仪式上,张家口市桥西区将非遗文化烙画《大好河山图》作为礼品赠送给赤壁市,赤壁市向其回赠《赤壁青砖茶万里茶道全图》。
张家口位于北京西北150公里处的长城关口。“隆庆和议”成功后,在长城沿线的宣化府张家口堡,大同府新平堡、得胜堡等开始茶马互市。随着蒙汉边贸日趋活络,这座地处华北平原与塞外草原衔接处的凶险“武堡”,摇身变为与“西口”杀虎口相齐名的耀眼“商堡”,成为晋商万里茶路的重要节点和中转站。
当年,晋商的贩茶驮队由南至北,翻越雁门关,从大同、阳高,过天镇“便行桥”,前去“东口”——张家口,然后沿张库大道,进入蒙古大草原,经二连浩特,过乌兰巴托(库伦),到蒙俄边境恰克图,将茶叶销往蒙俄及欧洲诸国。
提起张家口的历史,绕不开张家口堡。明宣德四年,考虑到京畿防卫,明朝修筑长城张家口堡,属宣化府西路万全右卫。
如今,张家口堡就处于张家口市历史文物古建筑云集的老城区——桥西区境内,是如今张家口市区“根脉”之所在。
11月27日至28日,在凛冽刺骨的寒风中,“弘扬晋商精神重走万里茶路”大型活动采访团一行,沿着万里茶路古商道来到“东口”——塞上重要商埠张家口市,探访晋商当年留下的艰辛创业足迹。
图片
▲采访团在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进行直播。
“武堡”摇身变为“商堡”
为防御北部边疆蒙古族部落的袭扰,明朝筑长城九个关口一字排开,沿线分为九个防御区,动用百万军队,分别驻重兵防御,组成绵延千里的北疆防线,称为九边或九镇。
当时,北京北部的防御体系以大同关、宣府关为基础,是明初北关规模最大、驻军最多、耗费军饷最高的两座关口。
明宣德四年,明朝在长城上动手修筑张家口堡,归属宣化府西路万全右卫。清康熙二十二年,随着北方威胁的消除,意为“万无一失”的万全右卫设置万全县。1914年,万全县衙移至张家口堡内办公。2016年,万全县撤县后,成为张家口市的市辖区,区政府所在地设在孔家庄镇。时至今日,万全县衙旧址依然保存在张家口堡内。
张家口堡是长城上宣化府的要塞,易守难攻。据说,在战争中从未失守,故有“武堡”美誉。
据《明会典》相关史料记载:“五年,……开市凡十一处:在大同者三;曰得胜口、曰新平、曰守口;在宣府者一,曰张家口……”
明隆庆五年,“隆庆和议”后,蒙古族俺答汗受封顺义王,明蒙实现互市。当年的互市结束后,宣(化)大(同)总督王崇古上奏报称:大同得胜堡自五月二十八日至六月十四日,官市顺义王俺答部马千三百七十匹,价万五百四十五两,私市马、骡、驴、牛、羊六千,抚赏费九百八十一两……宣府张家口堡六月十三日至二十六日,官市昆都力哈、永邵卜、大成部马千九百九十三匹,价万五千二百七十七两,私市马、骡,牛、羊九千,抚赏费八百两。
清初,除张家口、杀虎口、得胜堡等几个马市保留下来外,其他关口的马市贸易日渐消弱。
清顺治初年,清廷在张家口、杀虎口分别设立税关,成为当时北方两大榷关。清顺治十八年六月,户部确定张家口的年征关税额为1万两,比“西口”杀虎口少3000两。
从南方过来的晋商贩茶驮队,进入山西雁门关后虽分两条路可前往蒙俄境内,但经大同到达塞上重镇张家口集中转运,是一条行业内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线路。
据学者分析,清时,以张家口为转运枢纽的北路贸易旅蒙商逐渐形成3条相对固定商路:经大同、张家口、乌兰察布、库伦、恰克图至俄国。这是最为便捷的国际商路,晋商在福建等地贩运茶叶大都稳定地由这条商道前往俄国,驼队、马帮运送不绝。
另一条是西北方向通往新疆的北商道:经杀虎口、归化城通往乌兰察布、伊克昭、阿拉善、额济纳、库伦、乌里雅苏台、唐努乌梁海、科布多、伊犁、塔尔巴哈台。第三条是通往东北方向的商路:经张家口、多伦诺尔,通往漠南锡林郭勒、察哈尔、昭乌达、呼伦贝尔、喀尔喀蒙古、东臣汗部、土谢图汗部。
这3条商路基本上从大方向上概括了清代北路贸易所包括的主要商路。但事实上,这些商路还包括更为详细和复杂的线路。至清末,输出货物多取道绥远北上,路线有所变化。
“内外一统”后建起大境门
张家口名称的来历,说法有两个版本。
明宣德四年,万全都指挥张文主持营建张家口堡。据《万全县志》记载:张家口堡方圆四里有奇。城高三丈二尺。东南两面开有城门,东门曰“永镇”,南门曰“承恩”。因该堡以北有东、西太平山对峙如巨口,故名“张家口”。
另一种说法是:城堡建成后,因战事紧张,为了加强防守,万全都指挥张文遂将较小的西、北两门封闭。明嘉靖八年,也就是张家口堡建成百年后,城堡驻军守备张珍又将小北门打开。
图片
▲坐落于张家口堡北城墙上的“玉皇阁”,
是堡内最高建筑。
北门原为张文所建,百年后又由张珍打开,当事二人皆姓张,且北门甚小,其形如口,故将门楣上的“张家堡”改为“张家口”。
总而言之,从开始修建张家口堡,“张家口”这个正式称谓就已出现。
“隆庆和议”后,从元末起延续二百多年的战争,被热闹的蒙汉马市贸易所取代,而宣化府的马市就设在张家口堡北2.5公里的地方。明万历四十一年,明朝在互市位置上又建一座新堡,取名“来远堡”,设西、北两门。
两堡南北相望,于是人们习惯称南面的张家口堡为“下堡”,北面的来远堡名“上堡”。从此,张家口由原本纯粹的军事功能悄然向经济贸易进行转变。
11月28日13时,采访团一行来到了来远堡。
清顺治元年,入主中原的清廷,在来远堡的长城上豁开个大口子,设置“大境门”。随着“内外一统”局面的形成,来远堡的“风头”被大境门盖过,从此就“躲”到了长城内侧。
站在大境门宽阔的广场前向南望去,蜿蜒的长城顺着巍峨的山势,弯曲横亘向东西两端延伸而去。居于广场中央的长城的大境门砖券门洞上,“大好河山”匾额高悬门楣。四个颜体大字苍劲有力、舒展大气,为大境门顿添宏伟气势。
“大好河山”的书写者名叫高维岳。1926年8月,高维岳出任察哈尔特别行政区都统。1927年,他挥笔为大境门写下“大好河山”匾额。
在“大好河山”匾额之下,还有一块小匾额,其上刻有“大境门”三个红字,书写笔法略显歪扭笨拙,透着一股稚嫩。随行的张家口市学者高贵笑着解释道:据说“大境门”三字出自幼年的顺治皇帝之手,也有人说是摄政王多尔衮代笔之作。
1938年,63岁的高维岳在北京病逝。在此之前,他保持中国人的气节,拒绝参加日伪政权。如今,他书写的“大好河山”成为张家口的城市名片,而大境门也成为张家口的标志性古建筑,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门”。
“境门”即边境之门。“这是长城上唯一的一道以‘门’命名的关口。”高贵认为,“关”是守的,“门”是供车马行走的。“一字之差,其实是亮明了一种态度,说明清初的长城北关互市贸易已进入相对稳定和平共处时代。”
其实,早在明万历四十一年,封闭的万里长城上就已经打开了一扇“西境门”,也称“小境门”。不过,它被发现时,已经是395年之后的事情。
2008年5月,张家口市对大境门东段长城进行抢救性修复工程中,埋在泥土之下的“西境门”石匾被发现,“西境门”从此走进公众视野。
这座高3米、宽1.62米的城门,在巍峨的长城脚下,显得非常“袖珍”:“高,人不能骑马;宽,只能二马并行。”西境门正对着南侧的来远堡北门,门洞西侧有一个门轴,东侧有块将军石,门洞通道上有两道深深的车辙印。
图片
▲西境门俗称“小境门”,
是当时进入张家口的唯一通道,
张库大道的起点。
当时,关外进入来远堡的人畜均需要通过西境门来控制,入关后,人、畜分道,门洞两侧长城城墙与堡墙分别形成东西百米长的夹道,以遏制来自北方的大批军队侵入。
原来,“隆庆和议”之后,尽管明朝开辟了马市,允许蒙汉官方及民间互市,但对蒙古人依然有防备心理。
既然位于大境门之东,为何称“西境门”?大境门是清初在长城上新打开的关口,而来远堡修建于明万历年间,属于张家口北部长城宣府镇上西路长城。在西路长城上开的门,位于大境门东面100多米的“境门”当时被称为“西境门”,所以才出现了这种如今看似矛盾的称谓。
晋商经营成就“陆路商埠
来远堡修建者是汪道亨,为明万历年间宣化府巡抚。当他巡视看到此地城垣残破不堪的情景时,于是上奏建议在旧城垣处修筑城堡以巩固边防。城堡竣工已是明万历四十二年,汪道亨将此堡命名“来远堡”,并写下《张家口修筑来远堡记》。
来远堡互市吸引了大批晋商前来贸易,他们纷纷在张家口修房定居,设店经营,专门从事对蒙贸易。从这点可以看出,晋商的旅蒙商业贸易,对这个边塞城镇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图片
▲察哈尔都统署是清政府对北部边疆和
对蒙俄茶叶贸易的管理机构,
“万里茶道”兴盛时期,
任何商队、商人没有察哈尔都统署颁发的信票
不允许出关经商。
晋商是拉开中国商帮史的开创者。据国内权威学者研究结果表明,华商历史上被称“帮”,是在明朝。而晋商最早的主体,发家于明代的“开中法”制度在大同率先实施。不过,那时晋商的经营范围仅限于当时明朝版图内的黄河、长江流域。
后来的张家口马市的地位日趋凸显。当时明朝对开放的张家口堡,大同的得胜堡、新平堡马市的马匹交易数额均进行限制:张家口堡3万匹,大同两堡为1.4万匹。张家口堡的交易额超过总量的60%。由此可以看出,后来的张家口堡交易量呈独兴之势,也就不奇怪了。
到了清朝,随着疆域版图的逐步扩大,晋商的经商范围延伸到了长城以北、东北以及蒙俄等边远地区。当时,“跑草地”的晋商商队交通工具就是骆驼,所以又被称为“骆驼帮”。
当时,从山西南部而来的晋商驼队,由大同分两路前往“西口”“东口”。为加强贸易管理,清顺治三年,在大境门设立关税,出关手续在来远堡南的察哈尔都统署办理,然后再到大境门缴纳交易税费后通关。
清顺治年间,张家口就设立了税关。据记载:“顺治元年题准专差户部汉司官一人,照例撰给专敕精微批文,又定左右两翼守库官,张家口差满官收税”,专管税收事物。
随着中俄贸易量的增大,为此清廷实施“部票”制度,由设在张家口的察哈尔都统署负责开具茶叶贸易转运的申请和查验手续。据史料记载,清廷规定恰克图、库伦等地方,商贩牛羊马另由张家口进关纳税。因此,所有的商人都必须到张家口,获取部票才能进行贩运茶叶贸易。
清雍正二年,工部尚书查克丹呈送军机处折子言:山西汾阳县民朱成龙自晋中赴大同,携带大车到达张家口,持驻张家口察哈尔都统署所发的“部票”,由张家口运货20车出塞。这是现存有案可查的有关晋商从张家口通关前往蒙俄贸易的文字记录。
恰克图的华商大多数是晋商。晋商从张家口出关后,多是将运载的茶叶经乌兰巴托运至恰克图。在恰克图买卖城交易后,晋商所属的货栈狭小,导致换取的货物无法销售和储存,于是张家口就成为中俄货物的集散地和中转中心。
清同治五年天津海关册载:清咸丰十一年前,一向由山西商人在湖北、湖南贩卖并包装的砖茶,由陆路一直运往恰克图,在当地市场销售。
晋商经营的大宗出口货主要是红茶、砖茶、白绸。从雍正初年直至清末,垄断恰克图国际贸易达180年。中方销售以茶叶为主,其次是绸缎和棉布。俄方销售的是俄呢、俄绒、铁器、皮革、牧畜。
据统计数据显示,清嘉庆五年,中方从恰克图销往俄国境内的茶叶为280万磅。20年后,就升至500万磅,几乎翻了一番。
当时,每磅上等茶叶在恰克图售价是2卢布,中等的则为1卢布,下等的则为47戈比。以中等茶叶为例,中国每年毛收入500万卢布。清道光十七年至十九年(1837年-1839年),中方每年销往俄国茶叶8万箱,4年后,又猛增至12万箱,约合1240万卢布。每年,中俄恰克图贸易额在1300万卢布至1500万卢布之间。当时,恰克图贸易额,约占中国对俄国贸易额的19%,而俄国恰克图贸易额,则占俄对华贸易额的60%。
图片
▲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收藏的
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茶叶盒
清代中期,广州被称为“水路商埠”,张家口被称为“陆路商埠”,被誉为“北方丝稠之路”,是仅次于天津的“华北第二大商业城市”。
作为长城上的关口,大境门门前地势虽说较为平坦,但面积并不是很宽阔。高贵说,清初,大境门从长城上开口子后,许多商贸活动并不是在门前进行交易,而是在大境门对面元宝山下形状狭长的正沟、西沟内进行。
距大境门往西不远处,是桥西区东窑子镇稍道沟村,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就设在村边的峡谷口。11月27日15时,刚刚赶到张家口市的采访团一行,吃过午饭后就来到了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
▲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
图片
伫立张库大道
遥想茶商驼队不见首尾
聆听晋人故事
吟唱山西梆子梦回故乡
3条商道都绕不开“苦”字
71岁的刘振瑛是博物馆名誉馆长,也是著名的研究张家口历史专家。
在他的带领下,大家推门进入馆内,迎面的屏风上,写有一段话:“俄国和中国的茶叶贸易可能是1792年开始……茶叶陆续由陆路用骆驼和牛车运抵边防要塞长城上的张家口(或口外)……再从那里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越过1282俄里到达恰克图。”
“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十卷第二册81页《资本的流通过程》中的一段文字。”刘振瑛说,上面所说“经过草原或沙漠、大戈壁”的路,就是通往北方蒙古草原腹地的文化商贸大道——张库大道。
张库大道历史博物馆是河北省最大的民间博物馆。2019年6月7日,经扩建后重新开馆。这座占地面积1500多平方米的博物馆,由《千年茶路》《商道春秋》《商埠辉煌》《记忆乡愁》组成,展出涉及张库大道的5800多件文物藏品,完整记录了张库大道的兴衰历程。
图片
▲大境门是张家口的标志性建筑
大境门是张库大道的起点,前往库伦为1400公里,至恰克图为2160公里。“历史上,张家口通往库伦的商道分中、东、西北3条,不论哪条,都绕不开个‘苦’字。”刘振瑛说,雪灾、沙暴、黑灾等恶劣的自然条件,外加土匪、狼群,不论是豪商巨贾还是普通商人,都要经受环境的考验。
在博物馆,造型各异的铃铛挂在墙上。顺手摇起一个形态较小的铃铛,顿时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你摇的是牛铃。”刘振瑛抬手摇晃其中两个体态稍大、外形相似的铃铛,一个声大,另一个发闷。“这是驼铃,一支完整的驼队要同时备有两种驼铃,声音大的叫‘叮铃’,挂在首驼的身上,是开路用的。声音发闷的是‘咚铃’,挂在驼队的尾驼上,是收尾的。”刘振瑛说:“拉骆驼的不听‘叮铃’,是要听‘咚铃’的。听不到‘咚铃’声,完了,后面的骆驼走散了,赶快去找骆驼吧。”
“出了大境门,多见牲口少见人。”骆驼商队中,每人要拉14峰骆驼,如果是10个人组成的商队,那就是140峰。“这样一支庞大的队伍行走开,一眼看不到首尾。”刘振瑛说,与人们想象中的不一样,驼队多是在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开始上路,抹黑走到快天亮时,就需要找地方放牧,人趁此休息。“进入蒙古高原,茫茫无际,夜间行走,就需要靠声音来辨别,驼铃起着非常关键的‘通讯’作用。”
“天祺灵柩回籍花费底”是一份手书的由恰克图运亲人灵柩回乡的账单,沿途共花费31两白银,涉及张家口停放、抬放灵柩费、遗物缴纳税款及张家口回老家、运回老家遗物等费用开支,落款为:“庚辰十一月初八日由天祉腾(誊)抄。”从这些记载的内容细节来看,去世者应是一位在恰克图的晋商,名为“天祺”,“天祉”或是其同族同门的亲兄弟。
这份用毛笔书写的账单,字迹非常工整。而在另一展柜内,一封由张家口寄往“山西崞县原平镇德兴裕记柜启”信件封面上的一行行书,让刘振瑛感慨不已:“那时晋商掌柜,几乎都有一手好字,现在拿出来就能当字帖。”
老人们与山西的不解之缘
刘振瑛有很深的山西情结。“清乾隆年间,我母亲的祖上是从山西来张家口做生意的。”他说:“通往乌兰巴托的这条道路,有人叫‘古道’,也有人叫‘商道’,我感觉还是称‘大道’比较贴切。”
从1994年开始,刘振瑛开始对张库大道进行研究。曾经两次通过自驾游的方式沿张库大道前往乌兰巴托。
图片
▲刘振瑛馆长向采访团介绍
张家口以及张库大道的相关情况
1994年,在乌兰巴托,他遇到了许多来自张家口的人。“那里的人,得知你来自张家口人,总喜欢追问一句‘你的老老家是哪里的’。”让他感到惊异的是,那里有不少人爱听山西梆子。当时,他还认识了一位艺名为“九月仙”的年逾六旬老人。
老人本名叫格日勒,其父是汉族人,母亲则是当地蒙族人,她出生在乌兰巴托。14岁时,她在当地一个职业剧团唱山西梆子,扮演过青衣王宝钏。去年,央视一摄制组从张家口出发,前往乌兰巴托拍摄与张库大道有关的纪录片。刘振瑛向摄制组提到了“九月仙”。后来,他收到摄制组发来的“九月仙”照片和视频。“‘九月仙’应当八十多岁快九十岁了吧?照片上的老人身着戏装,精神头很好,对着镜头还现场唱了一段山西梆子。”
“在漫谈和等待中,12时35分,刚巴图80岁的老母亲终于回来了。这是一位穿紫色蒙古袍、神态慈祥精神矍铄的老人,一口山西味儿的普通话,让我们倍感亲切。她不断招呼我们喝茶。当我们问她如何称呼时,她笑呵呵地说:‘人们都叫我‘九月仙’,本名早没人叫了。’”2006年10月16日至11月8日,山西晚报社举行为期24天的跨国采访活动——“重走西口路”,从当时山西晚报记者发自乌兰巴托的一篇报道中,找到了“九月仙”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