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科毕业送外卖、你在后厂村996,我们都说北漂不需要同情

图片
△2010年3月,北京,驶往唐家岭的公交车。资料图
前几天,几份北京新冠肺炎确诊者的流调报告,在网上引发了一场关于“北漂生活”的热议。围绕“往返50公里的通勤、在职考研、夜间兼职”等关键词展开的,一半同情,一半戏谑。
身处局外,体会难免流于表面。个中苦甜,只有身处其中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几位北漂,讲出了他们的故事。
为了能在北京安身立命,我什么都做
讲述人:老万,房产中介
来自江西南昌,北漂24年
图片
老万在办公室的自拍,从事中介工作,西装革履是标准行头。
40出头的我,按照现在的标准,早已进入中年焦虑的阶段了。
在“北漂”这个词出现之前,我就已开始了北漂生活。1996年,因为偶然的机缘,我来到了北京。
我出生在南方的农村家庭,为了改变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命运,我选择了当兵。20岁,我来到北京服役。我很兴奋,因为可以摆脱种地的日子了。
对从没出过远门的我来说,被分到首都当兵,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唯一不习惯的是北京干燥、寒冷的冬季气候。不过头两年挨过来,后面也就适应了。
图片
当兵时相机很少见,难得留下一张“摆弄”电脑的照片。
当兵期间,我立下了几个目标,比如当志愿兵,掌握开车、修车等技能,这些目标后来也基本都实现了。2008年左右,我退伍了。
我原本有机会复员到地方,进入事业单位或者当公务员。但那一年正好赶上奥运会,北京正在飞速发展,到处都是机会。我想,留在北京可能会更好,而且北京的战友、朋友多,大家可以互相照应。
图片
女儿小时候,我们父女俩在天安门留影
可刚进社会,我就遭了一闷棍。没有资源、没有好的工作机会,我只能从给人开车干起,打工、做小生意,什么我都做,就想在北京安家。
那会儿房价还没暴涨,结婚时和老婆凑了点首付买了房。每天看着房贷,头都大了,日子过得紧巴巴。
有段时间,甚至害怕有朋友来找我,人情往来免不了请客吃饭,一个月吃两顿,口袋就空了。这样的日子过了一两年,才慢慢好转。
图片
朋友中有热爱书画的,业余时间一起舞文弄墨。
2013年,我有做中介行业的朋友,拉我一块去干。
部队的经历,培养了我做事的韧劲,加上我性格外向,乐意和别人聊天。慢慢摸清了行业门道,发现中介这行很适合我,单子也越做越多,一直做到现在,一家人得以在北京生活。
我在北京这么多年,吃了不少苦头,对现在的生活也挺知足。总的来说,北京还是不错的,机会多,努力肯干的人,都会有一席之地。希望北漂的兄弟姐妹,早日在北京扎根、苦尽甘来。
图片
我们一家三口,前段时间特意拍的艺术照。
第一次尝到鲍鱼的滋味,是因为送错了餐
讲述人:赵胜东,大学本科外卖骑手
来自青海西宁,北漂2年
图片
在电梯里焦急等待送餐。
留在北京,是我大学时就有的想法,但送外卖不是。那时我从没想过,大学毕业后,我会在北京送外卖。
故事从我大三时说起。那时我有很强的物质欲,买山地车、单反相机、电脑......还搞校内创业,一度觉得自己很有经商头脑,赚钱很快,挥霍得也快。
再后来,我创业失败,到毕业时已欠了十多万网贷,噩梦正式开始了。
每周我都要接到十多个催债电话。别的同学都陆续搞定了工作,而我还在被逼债的苦海里挣扎。
我来到了北京,在一家网络金融公司找到了一份产品经理的工作,月薪六千,打算边干边还债。结果公司几个月后爆雷,一夜之间倒闭了。
没有了连续的收入,我就无法还债,就算立马再找一份工作,我也无法安然度过长达一两月的入职、等待、发工资的时间。
图片
城中村的大众浴池,是我常去的地方。
于是,我加入了干一天活拿一天钱的外卖大军。
老实说,这份工作,挣钱比初级的产品经理要多。这两年里,我遇到了很多事,很多人,窥见了北京这座大城市里的种种。我被轻蔑地对待过,也感受过来自陌生人的温暖,还品尝了从未尝过的滋味——鲍鱼盖饭。
疫情期间,一个身在美国的孩子,为北京的母亲点了一份95元的鲍鱼盖饭,我接了单,却在那个巨大的小区里迷路、超时,只能自己掏钱把这份饭买下来。
老实说,它不是我喜欢的味道,但托他们的福,我第一次尝到鲍鱼的滋味。
图片
碎掉的手机屏幕仍在工作。
我是我们村里第一个考上大学的娃,爸妈对我有着很高的期望。
在他们的观念里,大学生似乎是无所不能的。我无法开口告诉他们,他们的大学生孩子在送外卖。
2020年,我从公寓搬到了简易房,房租从1000元降到了400元。我想快点攒钱,争取在春节前把所有债务还清,一身轻松回老家。
这个房子很破,四处漏风,北京寒潮来袭时,屋内和屋外温度差不多。我花100元买了墙纸和底垫,尽我所能把这里“装修”一新,人还是得住得体面一点儿不是?
图片
一边在新租的房子里贴墙纸,一边烤红薯。
对外卖这个行业,我并没有归属感,但也感谢它让我还完了大部分债务。不出意料,2021年,我还要回北京找工作,做回我的产品经理,开始新的人生。
8年前,我站了13个小时的火车到北京
讲述人:David,互联网运营
来自江西上饶,北漂8年
图片
2014年5月,与前同事的合影,一年后她离开北京去了杭州。
在北京,我们不停地赶路,就像循环的地铁10号线,似乎没有终点。
这几天北京顺义考研男、顺丰兼职女的流调报告,给了我沉重一击。谁都清楚北漂的不易,尤其是在2020这个特殊的年份。
2013年刚过完春节,考研初试成绩公布,带着一张火车站票和母亲给的1000块,我前往北京。绿皮火车Z134,夕发朝至,从南昌开往北京,我一站到底,心里却充满向往。
之后几年往返北京,我又站着来回几次,坐塌了两个行李箱。
唐家岭,是我的第一站,这里是媒体报道中“北漂蚁族”的聚居地。若干年后,我入职某互联网公司,惊奇地发现,唐家岭就在附近。
惠新西街、十里堡、草场地、和平里、潘家园、芍药居、定福庄、知春路、回龙观……北漂8年,我换过十几次出租屋。在我的生命哲学里,时间不该浪费在通勤上,租房得跟着工作变动。查看淘宝上的收件地址,才能回忆起每个出租屋的场景。
图片
2014年6月,大学同学孙翔峰结束北漂,去往南京。
我们新闻系几个合租的小伙伴,买过铁架床,睡过上下铺,吃过生米饭。这几年,他们陆续撤离,买房结婚生子,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我反复劝说自己,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却不清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我发现身边还在坚持的北漂,“三观”都不太全:世界观和价值观无比正确、坚定,人生观却摇摆不定,不懂得享受生活,懒得考虑未来该往哪走。群租房、挤地铁、叫外卖、996、刷抖音,这是活在北京的2000万人生活的底色。
图片
在公司午睡的打工人们。
2020年疫情期间,在家人和公司的支持下,我在回龙观买了房,告别了租房生活。回龙观与后厂村之间,新修了一条自行车道,骑美团单车从家到公司,最短可以压缩到35分钟。
图片
2020年11月,北京回龙观自行车道。
有位同住回龙观附近的陌生女骑友,我偶尔会在自行车道和后厂村的马路上超她车。在软件园倒数第二个红绿灯路口,她左拐而去,我径直骑行,我们都将进入互联网的巨大工厂,为自己造梦。
沪漂变北漂,我和绿萝一起顽强生根
讲述人:Betty,编辑策划
来自河北承德,北漂4个半月
图片
2020年,跟新同事们一起爬山、看北京的秋叶。
2020年8月初,一场暴雨过后,我离开了上海,为了一个不错的offer。
从上海到北京,1000多公里的旅途,我手上推了两个行李箱。大箱子里是一些无法寄送的零散行李,另一个是出差常用的小黑箱子,只装了一盆长势张扬的绿萝。
图片
上海虹桥站乘坐高铁,绿萝被锁在在黑箱子里。
我用方形纸箱和旧鞋带将它固定在行李箱里,箱口敞开,叶子朝上,夹在皮箱中间,安检、上下车都保持轻拿轻放。
它是2017年春节,我从老爸的花盆里揪的一片叶子变成的。当时还是一片硬挺的绿萝叶子,带着一点茎。大姐把它放到塑料袋里,然后使劲儿往里吹口气,袋子鼓起来,系紧,叶子仿佛穿了铠甲。
从零下20度的河北老家,回到零上5度的上海出租屋,路上一天的时间里,它很争气,造型丝毫未变,像个勇士。更开心的是,一周之后,它在新土里生根了。
图片
起初的一片叶子,变成了现在这般繁茂模样。
叶子从一片、两片长到三片……它想攀藤,可房间太小了,没地儿给它攀,于是我就把延展的枝蔓都绕在花盆边沿,不想这些藤蔓上也生了根,竟还自己插进土里,很让人省心。
几年里,整盆绿萝就用这种方式在上海生根、自我缠绕,造型扎实,也常常被夸赞。就如我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一般。
现在,我来北京四个多月了,工作比想象中忙碌许多。
图片
在北京安顿好的第一个晚上,北方的云真好看。
从传统行业转到多变的互联网行业,我确实感受到无处不在的变化和学习机会。2020年,我用15天的时间,迅速换了一座城市生活,然后用50天的时间,竭力促成一个项目上线。我觉得挺值得也挺开心。
我在北京的朋友确实比上海多,又是熟悉的风土人情,本应生活更顺意。但没想到,北京实在太堵了,租房的后厂村离市区也够远,进城一趟就好比从上海去趟杭州。
高昂的时间成本、不同的工作状态,让同在北京的我和朋友们,常常只能在线上交流,工作和生活只能先顾一头。
图片
4个月后回到上海出差,亲切感没了。
与上海相比,北京确实不洋气,但我特别喜欢北京的秋天,真的太美了,有儿时记忆里很熟悉、很美好的影子。还有这座城市里人和人之间的热情与爽快,很接地气。
在后厂宇宙中心,我租了一个更大的房间,空间舒适带阳台,合租的夫妻爱干净又懂礼貌,也算是一种缘分。虽然工作忙碌,每天回来只睡几个小时,但我还是希望自己的房间有个家样:我把绿萝放在能摸到阳光的房间中央,想说空间足够大,它想怎么长就怎么长。
图片
这鱼缸从河北老家带到上海,又带回北京,里面从没养过鱼,只生过绿萝的根儿。
但四个多月过去了,它好像不怎么愿意延展自己的枝蔓……或许,它和我一样也在适应北京的生活。我确实在“北漂”,但我会努力让生活变得更开心,因为这绿箩,肯定会疯长的。
告别北漂煎熬,我选择隐居宋庄追求自由
讲述人:李川,青年艺术家
来自甘肃庆城,北漂7年
图片
李川的自画像
我叫李川,笔名李川李不川,李川是对李不川的肯定,李不川又是对李川的否定,这个名字本身就是后现代,是太极,也是幽默。
2013年底,我从甘肃老家的一所大学退学,在没有告知父母的前提下,独自来到北京。那时候,雾霾、寒冷、贫穷、焦虑和孤独,构成我生活的全部。
为了在北京待下去,我应聘了画工的岗位,面试通过后我却选择离开,因为我难以想象自己的人生将是无脑的复制。
图片
2013年10月,参加天津钢笔画展后决定留在北京。
当时,我从事过两天的手工艺制作,受到作坊其他工人的排挤,我快在寒冷中窒息。好在有一位好心的老师,介绍我去他所在的私立学校做文艺课老师。
上班期间,我不能画画,看着时间流逝又无可奈何,一周后我还是离开了。
2014年初,我在一家出版公司待了下来,一边从事文字编辑,一边学习平面设计,不到三个月,插画、设计和编辑,我都可以胜任。
出版是我喜欢的,因为是自己写作,我对它充满了敬意,我想这是给文字本身的。
图片
2014年初,参加当时所在出版公司的图书展。
出版公司的稳定工作,让我开始在北京立足,直到后来我发现他们造假书,顿悟自己劳动价值的廉价性。
我也并不喜欢朝九晚五的生活,因为它不能给予我充足的创作时间和空间,这种痛苦与忧虑,让我倍感焦灼。
但转机出现了,一位网上认识的瑞典华人收藏了我的三幅作品,给了我四万块钱,我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希望。
2014年5月,我辞掉了工作,去宋庄辛店村租了一个小院子,在北京办了一场画展,印了自己的第一本诗集《一切都很善良》。
图片
2020年11月,我在北京宋庄的房子里专心创作。
在宋庄落脚后的几年内,我换过三个院子,共搬过四次家。在这期间,我的画越来越多,对创作的认知也在不断提高,陆陆续续写了四五百首诗歌。
说一件我的北漂生活中,认真且比较有趣的事。从2014年来到宋庄起,我收养过一只叫高尔鸡·翠珍的母鸡,它的特点是学公鸡打鸣,高兴时一天下三个蛋,不高兴时三天下一个蛋。
图片
养过的母鸡高尔鸡·翠珍。
2016年它丢过一次,我找了很多地方,才找回它。我带它爬过长城,看过画展,参加过诗人们的研讨会。2017年我为它写了一部12万字的小说,2020年的7月7日它寿终正寝,意外的伤心过后,一切都很平静……
此刻,我依旧在北京宋庄北寺村的一个院子里,安静地画画、阅读、写作、思考。
北京吸引我的,是它的文化底蕴,是798的创意与潮流、宋庄的包容与当代。但这一切都在疫情冲击与时代冷冻中,变得淡薄与凝重、恍惚与深刻,我把它们画在星空里,藏进山海间。
图片
李川李不川钢笔画作品《星空下的山海经》系列之《文鳐鱼》。
(本文配图均为受访者提供)
第3871期
讲述 | 老万 赵胜东 David Betty 李川
编辑 | 曦公子
出品 | 腾讯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