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啃下帮扶硬骨头,助力乡村振兴

乌蒙山下,烟雾时绕。山腰深处,零星的小屋散落其间。世外桃源般的美景下却隐藏着深埋多年的穷根。在位于乌蒙山片区的云南省昭通市,多年来,贫困人数多、区域性贫困问题突出、致贫原因复杂等问题使昭通成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2016年9月,东莞接过东西部扶贫协作结对帮扶昭通6县的重任。5年里,当地村民居住环境改善,工作收入有了着落,上学看病能就近实现,贫困大市的发展潜力被不断挖掘。数据显示,目前,东莞结对帮扶昭通82.18万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标准、874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6个贫困县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同时,在广东省韶关市和揭阳市,东莞帮扶的成绩同样可喜。秉持到村到户到人的精准施策原则,如今,东莞已经帮助两市323个相对贫困村达到脱贫出列标准、1.57万户相对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撰文:李玲玉

打出精准扶贫组合拳

扶的准,才能脱穷根

从身负债务到自己开厂、盖起新房,来自昭通市镇雄县柳林村人朱启将觉得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2015年,朱启将因债务压力前往东莞投靠打工的哥哥,两年后在东西部扶贫协作政策的帮助下,兄弟俩回老家申请了小额免息贷款并在东莞成功创业。今年10月,工厂规模扩大还培养输送出了许多镇雄老乡,一年的培训之后,每人平均可以拿到6000元以上的工资。

不仅是朱启将,五年里,昭通六个县区的16.3万贫困劳动力前往广东等地区就业。2020年,为了减少疫情对村民就业的影响,东莞从5000家用工企业中摸排出OPPO等57家企业,制作了《东莞市重点招聘企业用工需求汇总表》,直接推荐到村到组。

“现在出来打工和我们以前不一样,从家出来直接送到工厂,工作要是不合适,政府还会帮忙继续找。”朱启将说。如今,政府主导、村级发动、中介输出、企业接收、劳动力就业“五位一体”的劳务输出格局已经建立。

有条件的劳动力纷纷输送出去,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也逐渐引进扎根。在昭通市昭阳区滇粤产业园里,集聚了来自东莞的12家电子信息企业,覆盖了电源、显示屏、摄像等多个产业环节。过去工业基础薄弱的昭通,在短短几年间实现了多个“第一”:生产出第一部手机、第一台电视、第一个电脑显示器……

电子产业的集聚也增强了各地扶贫工作队完善产业链的信心,在昭通市各县,结合当地自然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种养业的氛围逐渐形成。在昭阳区,龙头苹果企业海升的引进,5年来建立了一条覆盖生产、包装、销售的苹果产业链,“粗生粗长”的昭通“丑苹果”走上了标准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在巧家县,东莞扶贫工作队联合广东温氏实施生猪养殖精准扶贫项目,为单个村集体经济实现年收益3.45万元。威信县东西协作扶贫智慧园区、联合云南勤丰实施的草莓产业项目等都形成了以“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仅为当地打造“造血”产业库,也让贫困户真正分享产业发展红利。

数据显示,2016至2020年,东莞共引导推动95个产业项目落地昭通,实际投资34.37亿元。

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对接昭通人力资源优势,推动产业链招商形成企业抱团取暖效应。如今东莞又瞄准物流短板,计划整合昭通东莞两地资源,协调云南省和广东省大型物流企业,构建以物流大企业为核心的物流企业体系,补齐短板提升效益。

跑好乡村振兴接力赛

稳得住,才能住得好

在鲁甸县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禾悦社区里,穿着时尚的残疾人理发师闫兴涛正为顾客理发,梳子和剪刀快速游走在发丝间,发出微微的“咔嚓咔嚓”声音。

2020年6月,从山村搬到安置点的闫兴涛接过东西部扶贫政策对残疾人创业支持的资金,在自家社区里开起了理发店。

作为全国第二的大型跨县安置区,鲁甸卯家湾安置点目前共有约3.63万群众生活在这里。下山进城,如何在全新的土地上创建一个和谐家园,东莞协助昭通探索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建设卯家湾安置区东莞小学及九年一贯制学校、设立卯家湾中心卫生院、选址建设“杜锋篮球场”……安置区里硬件设施逐渐完善,扶贫车间里工人就近找到了工作,东莞社工也为农民转市民送来“转型”秘籍。

拟订社区活动清单、排练文艺节目、组织唱山歌跳广场舞等各类社工服务在社区居民间架起沟通的桥梁。“我是这个村,你是那个村,一个活动下来能认识不少人。”社区居民陈安梅告诉记者,安置区妇女儿童较多,这些活动能更快地让大家交朋友,认老乡。

东莞市人民政府经济协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从2020年开始,东莞派驻昭通的工作队同两市民政、扶贫等部门首次系统化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结对帮扶,统筹组织两地25家社工机构200余名社工参与,集中为困难群众提供社工服务、帮助适应搬迁后的社区生活,同时也有力推动了当地社工机构的自身建设。

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底,两地社工直接服务9129人次,东莞社工合计开展88场辅导授课,帮助昭通民政部门将2020年全市报考国家社工师的人员数量提高了4倍,促进了当地人才规范化成长。

安置区焕发新活力,在东莞帮扶的各个贫困村,各类讲文明、除陋习、树新风的活动也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村民行为。

统筹省内省外帮扶圈

留得下,才能强发展

晚上9时多,在韶关市始兴县隘子镇风度村村委会,身穿睡衣的驻村队长助理华足兰正在帮忙整理第二天需要的资料。

“在以前这种情况是不会发生的,现在团队建设起来,大家工作都很积极主动。”东莞派驻当地的第一书记崔智成回忆说。

从2019年开始,华足兰加入到风度村村委会协助崔智成开展信息采集、录入以及其它扶贫相关工作。两年的时间里,华足兰已经从初出茅庐变成独当一面的得力助手。

第一书记与扶贫助理的组合方式,不但加强了驻村扶贫工作力量,也为当地贫困村委培育了一批既熟悉基层村委工作、又懂扶贫业务的年轻后备干部。

2016年和2019年两年里,华足兰等312名驻村队长助理加入到东莞对口帮扶韶关、揭阳两市的扶贫工作中,在东莞扶贫干部影响和带动下,60人学历进一步提升,12人进入贫困村两委班子,为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注入了活力。

有了得力助手,帮扶工作有序开展,亮点不断。东莞帮扶的惠来县靖海镇后湖村是一个典型的沿海贫困村,多年来,盐碱地、沙地为主的土地条件制约了当地农作物发展,村民们依靠半渔半农的传统习作模式艰难过活。

农业专家把脉土地、调配沙土比例、引进“广东菜篮子工程”中的龙头企业等一系列措施在扶贫工作队进驻后如火如荼地开展。如今,过去的荒地已经成为胡萝卜种植的沃土,也成为村民增收的源泉。

在适宜种植的贫困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在崇商成风的揭阳搭建“农贸市场”,为当地贫困户和村民提供“居家从商”就业创业机会。在山林资源丰富的惠来县新乡仔村,扶贫工作队瞄准了发展黑山羊养殖的脱贫办法。一条条到村到户的精准帮扶施策顺利铺开,成效显著。

东莞与昭通,东莞与韶关、揭阳,五年里一批批东莞扶贫干部,用一次次走访,一个个精准帮扶路径,成就了村民致富、乡风文明,环境宜居的大蜕变。如今,东莞帮扶的成效将为乡村振兴的序曲谱写下生动的注脚。

■数读

东西部扶贫协作东莞结对帮扶昭通成绩:

目前,东莞结对帮扶昭通82.18万贫困人口达到脱贫标准、874个贫困村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6个贫困县区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

2016年以来,东莞累计投入财政资金12.68亿元,实施扶贫项目328个。

引导推动95个产业项目落地昭通,实际投资34.37亿元。

累计帮助昭通6个县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6.32万人。

帮助销售农特产品11.18亿元。

累计派出挂职干部24名;累计派出教育、卫生、社工等挂职支援人才383人。

东莞省内对口帮扶成绩:

2016年以来,东莞市对口帮扶韶关、揭阳两市323个相对贫困村,累计落实扶贫资金22.07亿元。目前,323个相对贫困村达到脱贫出列标准、1.57万户相对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

培育农业特色产业577个,共引导46个企业到韶关、揭阳两地投资。

累计帮助贫困村开展村道硬底化2990公里,实施饮水安全工程810宗、危房改造4768户,修建广场808个,建设卫生站363个。

2016年以来,东莞市分两批共安排1100多名扶贫干部开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