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摘下“贫困帽”迈上“康庄道”

[新闻页-台海网]
台海网1月1日讯 据闽西新闻网报道 这是一组令人瞩目的数字:2016年,龙岩市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07万人;2019年,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实现脱贫,3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31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80个贫困村全部实现摘帽退出。
这是一张令人鼓舞的成绩单:在福建省设区市党委政府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和扶贫资金绩效管理评价中,龙岩在2016、2017和2019年均获优秀等次;我市激励性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不动产权证办理等创新做法分别在全省、全国推广。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贫困地区。
作为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主战场”,我市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不能掉队”的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省的决策部署,全面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压实攻坚责任,推进政策落地,激发内生动力,建立长效机制,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成效。
如今,徜徉闽西乡村,柏油路、水泥路通村达户,阡陌纵横;农业基地产销两旺,脱贫群众干劲十足;住上新房、过上了好日子的群众脸上洋溢灿烂笑容……一幅幅产业兴旺、百姓幸福的新农村画卷,见证着闽西干群勠力同心战贫困结出的累累硕果。
尽锐出战——知责明责,合力托起群众脱贫致富梦
玻璃桥、滑草场、彩虹冲浪、动物园……2020年中秋、国庆期间,风景如画的新罗区小池镇培斜村游客爆棚,贫困户经营的游玩项目摊位前,游客排队光顾,摊主笑逐颜开。
吃上“旅游饭”的培斜村村民,真正享受到了发展乡村旅游带来的好处,特别是贫困群众迅速实现脱贫致富。而这离不开市财政局派驻该村第一书记陈维忠的努力。
2017年陈维忠来到培斜村后,全身心投入扶贫工作。他与村两委商议采取“红土先锋党员工作室+乡村旅游合作社”模式,帮助贫困户加快脱贫致富——由工作室党员牵头,优先流转贫困户土地,聘请贫困户管理景点,划出固定摊位免费租给贫困户经营,并将扶贫帮困资金作为股金注入合作社定期分红给贫困户。2017年底,全村1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
像陈维忠一样,全市有许许多多身处一线的扶贫干部,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役中,勇挑重担、迎难而上,成为奋战在最前沿的“排头兵”、“战斗员”。
将扶贫责任落实到基层第一线,将扶贫力量部署到脱贫攻坚最前沿,构筑起我市强大的扶贫“军团”:实现全市380个贫困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派驻全覆盖,全市1817个有贫困人口的行政村扶贫协理员配备全覆盖;率先在全省建立挂钩帮扶工作制度,实现31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80个贫困村、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和边缘户挂钩帮扶全覆盖……
多年来,挂钩帮扶单位与贫困村、挂钩帮扶干部与贫困户“结穷亲、帮穷户、拔穷根”,尽心竭力,重“输血”更重“造血”。
上杭县官庄畲族乡下濯村驻村第一书记阙春堂全力引导发展小龙虾养殖精准扶贫项目,通过“党支部+基地+贫困户”模式,带动5户贫困户参与,激发了贫困户的内生动力;面对疫情影响,连城县宣和乡扶贫办负责人杨芳倾力帮助贫困户找工作,推荐贫困户参加技能培训,协助贫困户发展产业,想方设法增加贫困户收入;漳平市西园镇基泰村扶贫协理员叶秋光把全村贫困户信息牢记在心,指导贫困户种植甘蔗,帮助剩余劳动力找工作,消除了贫困户返贫风险……
涓涓细流,汇聚成河。闽西千千万万的干部,用自己的奉献之火、生命之光,温暖群众的心灵,唤起群众战胜贫困的信心和希望,铺就群众的幸福之路。
合力,源于责任体系的构建。面对脱贫攻坚这一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我市明责知责,建立健全各级各方责任体系,形成全市上下步调一致、聚力攻坚的大扶贫格局,推动了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工作落实和责任落实——
党政领导责任体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层层签订责任书、立下军令状,构建“党政同责”的脱贫攻坚领导机制;
专业扶贫责任体系。市、县、乡脱贫办配备充足工作人员,向贫困村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派驻驻村工作队,在村级配备扶贫协理员;
行业扶贫责任体系。推进“1+X”精准监督助推精准扶贫,明确行业部门扶贫职责,督促职能部门履好职、尽好责,确保行业扶贫政策落到实处;
挂钩帮扶责任体系。明确干部挂钩帮扶贫困户、部门挂钩帮扶贫困村、市(厅)级干部挂钩联系重点乡镇职责,制定“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挂钩帮扶工作纪律,实行挂钩帮扶成效年度考核制度。
攻坚政策支撑体系。累计出台和完善脱贫攻坚系列文件78份,涉及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金融扶贫等,形成龙岩市精准扶贫政策支撑体系。
……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脱贫攻坚,对于贫困人口比例居福建首位的龙岩老区苏区而言,无疑是硬仗中的硬仗,必须付出百倍努力。
在这场艰难决战中,闽西人民上下同欲踔厉奋发,啃“硬骨头”、蹚“深水区”,硬生生闯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凡之路。
靶向施策——启智扶志,让村有致富产业户有增收项目
寒冬时节,闽西大地果香犹存。漳平市新桥镇的国成家庭农场里,一颗颗黄金百香果在风中摇曳饱满身姿。2020年12月27日上午,农场主黄日庄忙着采摘最后一批果实,“市场行情不错,每斤零售价能卖到十五六元。”金黄色的果实映衬着他喜悦的脸庞。
黄日庄原是一名贫困户。2015年他遭遇车祸,导致右臂残缺,家庭陷入困境。2018年,在政府鼓励和帮助下,他尝试种起黄金百香果。认真钻研、虚心求教,经过一年多努力,黄日庄逐渐掌握种植技术,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百香果种植大户,2019年收入逾15万元。如今,他将种植技术倾囊相授,带动9户贫困户种植百香果共46亩,帮助大家一同走上致富路。
黄日庄的脱贫,得益于龙岩首创实施并被全省推广的激励性扶贫机制:政府每年结合特色产业梳理一批扶贫生产项目,由贫困户主动报名参与公开竞争,无偿获取项目、技术、资金、岗位等帮扶;经营大户作为项目牵头人,为贫困户提供产销全程服务。
努力干活就有收入,干好还能得到奖励。这种“扶勤不扶懒”的全新激励模式得到贫困户热烈响应:上杭县才溪镇溪北村依托森林资源优势,开发土蜜蜂养殖激励性扶贫项目,15户贫困户踊跃参与,养土蜜蜂近400箱,每箱一年增收近千元;新罗区红坊镇上洋村设立亮亮农场激励性扶贫项目,通过“百香果+河田鸡”种养模式吸引9户贫困户加入;连城县发挥特色地瓜产业优势,在12个乡镇实施地瓜种植激励性产业扶贫项目,吸收141户贫困户参与……截至2020年11月底,全市新策划实施激励性扶贫项目1883个,带动24600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占全市贫困户总数的67%。
精准扶贫,重在扶志,贵在“授渔”。近年来,龙岩坚持把发展生产和就业创业作为推进稳定脱贫的最根本、最关键的举措来抓,落细落实帮扶措施,构建稳定脱贫长效机制,全面提升贫困户的收入水平。
——推进产业扶贫,出台特色现代农业提质增收行动方案、扶贫保实施方案等,扶持培育七大优势特色产业和“八大珍八大鲜”名特优产品发展,把脱贫措施落实到种、养、加、商等具体脱贫项目上。目前全市有177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8家县级以上合作社、15196家家庭农场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
——推进就业扶贫,出台吸纳就业奖励等政策,增设公益岗位、强化技能培训,全方位促进贫困户就业增收;创新“师带徒”人事人才扶贫模式,入选全国“人社扶贫20大典型事例”,做法在全国推广。目前,全市建成扶贫车间144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994人,各地公益性岗位安排劳动力就业2661人;开展技能培训1.68万人次,实现转移就业4.99万人。
——推进消费扶贫,采取“政府引导,社会支持”方式,县级建立精准扶贫农产品销售中心,市级建立消费扶贫对接中心,鼓励机关单位、爱心企业优先采购扶贫专柜产品,线上线下推广扶贫产品,拓宽贫困户农副产品销售渠道。截至2020年11月底,各县(市、区)帮助贫困户销售各类产品2032.05万元。
——推进生态扶贫,提升“长汀水土流失治理”和“武平林权制度改革”经验,大力发展林下经济、营林生产等产业。2017年以来,有927户贫困户获营林生产补助共225.05万元,2041户获林下经济补助共292.9万元,16658户获生态林补偿金共1332.25万元,278名贫困群众获聘担任生态护林员并实现脱贫。
还有金融扶贫、光伏扶贫……如今在闽西大地,“村村有致富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的愿景正变为现实。在志智双扶下,广大贫困户的内生动力被充分激发,搞生产越干越有劲,致富路越走越宽广。
提升成色——咬定目标,着力解决“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
拧开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出,淘米、洗菜、泡茶……一泓清泉润民心,新罗区白沙镇营边村村民詹新全、林美琴每次在用水时,都会想起政府的好。
过去这两户贫困户一直喝着自己找来的水源。去年上半年,新罗区水利部门对他们家的饮用水进行检测时发现硝酸盐超标,便立即帮他们更换水源,免费接入村里的水厂进行集中供水,两家人从此喝上了安全水。
为了让全区贫困群众都能喝上安全水,去年新罗区全面排查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饮水安全问题,指导乡镇制定“一村一策”进行整改,开展清洗水池、改造管道、更换水源、定期加药消毒、指定专人管理等工作,建立长效管护机制。目前该区建档立卡的4030户贫困户9356人全部喝上了安全水。
汨汨清泉凝真情。近年来龙岩持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行动,优先对贫困乡村水厂和管网进行提升改造,定期对农村集中式供水点、贫困人口自来水管接山泉水、挖井自备水源点开展水质检测,率先在全省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整市推进,全市贫困人口饮用水全部达到农村饮水安全标准。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群众脱贫的关键指标,“三保障”和饮水安全则是影响脱贫质量和成效的关键问题。龙岩各级各部门咬定目标不放松,对脱贫攻坚“三保障”和饮水安全问题进行大排查大整改,拿出管用措施,巩固脱贫成果,提升脱贫质量。
——住房安全有保障
漫步于全省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长汀县南站幸福小区,只见凉亭楼阁错落,居民怡然自得;俯瞰全省最大的造福工程集中安置区——武平县幸福里安置区,小区规划有序,绿色铺满眼底……
2016年以来,我市把扶贫搬迁作为实现贫困户住房安全有保障的重要手段,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大力推进实施:出台贫困户建房配套补助政策,给予特殊群体建房叠加补助扶持,解决贫困户建房“资金难”;出台用地用林政策,简化手续流程,解决贫困户建房“用地难”;制定造福工程实施方案,支持集镇和行政村所在地的国定标准贫困人口搬迁建房……
2016以来,全市累计2020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住上了“安全屋”,其中扶贫搬迁建房14841户、危房改造5365户;全市建成6户以上国定对象易地扶贫搬迁户集中安置区87个,集中安置规模居全省前列。
——基本医疗有保障
新罗区红坊镇上洋村贫困户林莲花,对现在良好的医疗保障制度称赞有加。原来,她曾患髋关节坏死疾病,因担心负担不起医疗费,一直拖着不敢去手术治疗。不久前镇村干部得知后,上门为其解读政策,告诉她贫困户可以享受特殊医疗保险政策,自己不用掏很多钱,打消顾虑后林莲花立即到医院进行了手术。
让林莲花受益的,是我市出台的健康扶贫商业医疗补充保险政策——将贫困人口年度目录内住院医疗费用控制在3000元以内,斩断了贫困户因病返贫、因病致贫根源。
为破解贫困户看病难,我市还积极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医疗救助、门诊一站式服务和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等多项政策。2019年全市贫困人口就医实际平均报销比例达88.8%,31种重特大疾病报销比例达94.6%,集中救治病种外的大病患者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93.3%;380个贫困村卫生所实现医保定点“村村通”或“就近通”,贫困人口常见病、慢性病就地就近得到及时治疗,基本实现了“病有所医”。
——义务教育有保障
上杭县中都镇古坊村的小钟同学,2019年考进福州一所大学。作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学子,2016年以来累计享受教育资助7250元,得以安心上学。像小钟一样通过教育扶贫资助考上理想大学的孩子在龙岩还有很多。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要让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我市紧盯教育最薄弱领域和最贫困群体,建立建档立卡学生就学帮扶机制、市外就读建档立卡学生补助机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在园幼儿补助机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学生就学帮扶机制,抓实“控辍保学”工作。据了解,全市未发现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辍学现象,做到了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有学上、上得起学。
同时,我市不断完善贫困学生教育保障和资助政策,建立覆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全学段的贫困学生就学帮扶政策体系,助力闽西贫困家庭孩子实现上学梦。据统计,2016年以来全市发放各类奖助学资金超9亿元,惠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6.69万人次。
上下一心,全力攻坚。贫困群众“两不愁”质量持续提升,“三保障”突出问题基本解决,贫困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在脱贫奔小康的大道上,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
一键报贫——监测摸排,全面建立返贫风险防范机制
冬日清晨,暖阳斜照于龙湖,水面雾气升腾,如仙境般美妙。湖岸边的永定区峰市镇信美村早已苏醒,村党支部书记温学荣走在乡间小路上,开始挨家挨户走访贫困户,摸排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去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信美村好几位贫困群众暂停外出务工,待业在家。温学荣得知情况后,多方奔走协调,把11名贫困群众安排到永定区龙湖信美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工作,保证了他们的收入来源,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
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如期实现这一目标带来冲击。面对此情,我市采取多项措施,千方百计消除群众返贫风险——
建立重点监测对象摸排制度,实行自付住院医疗费用3万元以上农村患者逐户核查、每月一次非贫困户健康排查以及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走访排查制度,及时发现困难群众并纳入重点监测。
落实“一键报贫”工作要求。市县两级指定专人负责,督促乡镇按规定时限完成入户核实,及时将存在返贫致贫风险的困难群众纳入重点监测范围。
强化重点监测对象帮扶。对全市现有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户,实行由所在县科级以上干部挂钩帮扶制度,逐户分析风险所在,逐户明确帮扶责任人,逐户制定帮扶措施,加大帮扶力度,确保不返贫、致贫。
截至目前,全市摸排出的1932户脱贫不稳定户、105户边缘户消除了返贫致贫风险,退出了重点监测管理。
尽锐出战,持续攻坚。在“战疫”中“战贫”,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全力巩固脱贫成果,成为2020年我市脱贫攻坚工作的“主基调”,效果显著。
——发挥国有企业服务民生作用,大力收购、加工、冷藏全市压栏滞销畜禽产品,着力解决农产品销路问题。去年2月至9月底,龙岩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收储肉鸡46吨,其中贫困户的肉鸡20.8吨。
——出台吸纳就业奖励、增设公益岗位、外出就业人员年可报销2趟车船费等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在企业设立扶贫车间,推进扶贫车间进集镇、进社区、进农村;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创新举办“农民主播”网络直播销售培训活动。
——各县(市、区)纷纷为贫困户产品“代言”,干部群众齐上阵,线上线下齐开花;鼓励企事业单位优先选购扶贫项目农特产品,帮助贫困户打开产品销路。
——落实分类分档分级救助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救助兜底。截至去年11月底,共临时救助困难群众13077人次,发放救助金1705.78万元;为全市贫困人口提供56.09亿元的健康医疗、生产生活等保险保障金,提高风险防范能力。
……
攻坚措施不胜枚举,脱贫成果遍布闽西。
初心不改,使命如山,勠力攻坚,一年接着一年干,以尺寸之力积千秋之功。如今,闽西大地沧海桑田,旧貌变新颜,贫困村一年一个样,乡亲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贫困群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6年的14429元增加至2019年的18859元,年均增长9.3%,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摆脱贫困的闽西人民,如今又昂首挺进乡村振兴的时代洪流之中,在同心打造有温度的幸福龙岩中,奔向更加殷实美好的小康生活。
(来源:闽西新闻网 记者 林阿玲 丘启龙 通讯员 郑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