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味儿】应天门如何打开穿越大唐之门?

图片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大河网讯(记者 莫韶华)2020年9月,洛阳应天门3D激光秀正式上演,拉开了对外展示的序幕,惊艳全国。2020年12月,2020年央视戏曲春节晚会将分会场设在了洛阳应天门广场后,应天门红遍中国,火遍网络。
应天门究竟有何魅力,出场即出名?为何每次亮相都刷爆网络?跟着大河网记者来看看吧。
图片
应天门的发掘是有意为之
应天门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年),历经隋、唐、五代、宋4个时期530余年。它所在的紫微城因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而得名,是当时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尤其经武则天增修明堂、天堂后,成为世界奇观,被誉为“万宫之宫”,是九朝理政之所,也是中国历史上沿用时间最长、使用朝代最多的皇宫。
据洛阳文保集团工程师孟庆邮介绍,应天门的发掘并不像商城遗址那样是偶然发现的,而是有意为之。
图片
带花纹的瓦当
图片
门钉
图片
带“官”字的墙砖
图片
建筑倒塌时烧毁的木头
“1954年,考古工作者根据文献记载,结合水系,街道开始寻找主要建筑,经过勘查发掘,对宫城框架做出初步推断,随后气势恢宏的应天门终于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是一座由门楼、垛楼、东西阙楼及其相互间的廊庑组成的‘凹’字形巨大建筑群,东西长达137米,两侧阙高36.4米,按照唐代一尺29.4厘米来计算,这座恢宏的城楼差不多有今天的十二三层楼高。”孟庆邮说。
图片
应天门曾叫则天门,是因武则天而改名的吗?
其实不是的。
据史料记载,应天门在使用期间多次被毁,又多次重建,先后被称为则天门、顺天门、应天门、神龙门、五凤楼等。
公园605年,隋大业元年,隋炀帝杨广在京都洛阳新建都城,大业二年“乔迁”新都,宫城紫微城北据邙山,南直伊阙之口,洛水穿过都城,有河汉之象,宫城南门称之为则天门、紫微宫门。
隋末王世充政权改称顺天门,取“顺天应时”之意,不久王世充败,恢复“则天门”旧称。李世民耗时10月攻下东都洛阳后,因宫城太过奢华一怒之下烧火焚之。
随后,唐高宗于显庆元年656年重建此门。高宗驾崩之后,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继帝位,扩修洛阳城,此时则天门已成为朝廷举行重大庆典和外交活动的重要场所,相传女皇称帝以及唐玄宗接待日本遣唐使都在此地举行,可见应天门在唐朝时的重要地位。
这里要说的是,武则天67岁登基,在位15年间其实应天门依然叫则天门。有读者会问,古人不是很在意避讳吗?武则天这么大度?
这里要科普一下,“武”是她的姓氏,本名珝,后改名曌,“则天”二字是她在神龙元年(705年)被迫退位后,由唐中宗李显赐的“则天大圣皇帝”尊号。去世后“帝”字又被省去,称“则天大圣皇后”,所以“则天”是谥号,而人在世期间是不可能有谥号的,所以不存在避讳一说。
此后,睿宗李旦时因避其母讳武则天改为应天门,一直沿用至今。
图片
为什么说是“天下第一门”?
应天门在历朝历代的重要地位可从典故中一探究竟。就是在这座城楼上,隋炀帝开创了万国来朝,李世民下达过焚城令,唐高宗过问了“韩国政事”,武则天发表了登基演说,唐玄宗接见了日本遣唐使。
喜欢历史的读者经常会拿明清紫禁城和隋唐紫微城、午门和应天门相比较,其实是一脉相承。而且午门与应天门都有“五凤楼”的俗称,因为都是五座楼阁,如凤翅飞舞。
其实,应天门对置双阙的形制布局与北魏洛阳城宫城阊阖门、东魏北齐邺城朱明门双阙的布局类似,并影响了北宋东京宣德门、元大都崇天门、明清故宫午门的布局。
据孟庆邮介绍,这种都城宫阙的形制理念从南北朝以来一脉相承并不断发展变化,但永远不变的是建筑的巍峨宏大所代表的皇家礼仪和威严。为什么文献记载那么多国家政治活动都在应天门举行?正是因为这种宫阙形制的礼制性意义。所以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国家和皇权的象征。
图片
孟庆邮告诉大河网记者,为更好地保护遗址,洛阳市对应天门遗址保护工程做了多次规划和调整。应天门遗址保护展示工程主体共分为三层,首层及夹层为遗址展示和展览区,通过应天门历史遗迹和考古发掘实物及其他手段重现应天门的历史原貌;二层及三层为隋唐洛阳城相关历史展示区,以实物、模型及多媒体方式展示隋唐洛阳城的发展过程。
如今,应天门已成为洛阳的又一地标级文旅胜地,讲述着朝代更迭、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