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生态为产业增值 产业为生态添绿

美丽的呼伦贝尔大草原

无边草原,辽阔地域,这样的环境下如何发展经济?呼伦贝尔市给出的答案是:生态为产业增值,产业为生态添绿,让呼伦贝尔的底色越来越厚重。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积极探索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立足特色促转型,大力推进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各地紧紧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把生态资源转化成产业优势。各行业加快现有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着力打造绿色制造业,为呼伦贝尔市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汇聚起强大合力。远瞻未来,呼伦贝尔市正积极借助生态优势,打好发展牌,实现生态和经济相辅相成,互利共生。

立足特色展优势 生态富民促增收

呼伦贝尔具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近年来,呼伦贝尔把旅游业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和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以建设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积极推进冬季旅游常态化,夏季旅游精品化。根河市全力打造全域旅游新格局,主打“使鹿部落、中国冷极、林海雪原”等特色资源优势,依托鄂温克驯鹿文化、森林文化以及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深度挖掘提升优质旅游资源利用水平,并通过“旅游+”“+旅游”模式,实现旅游与林业、文化、工业、体育、商贸等多产业融合,开启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2020年1至9月,根河市实现旅游收入7.49亿元,旅游人数65.7万人次。

生态是呼伦贝尔发展最大的优势所在,呼伦贝尔市多措并举发展生态牧业,成效显著。去年以来,新巴尔虎右旗克尔伦苏木芒来合作社先行先试,率先迈出了牧区现代化步伐,加快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整合39万亩草场、吸纳88户248名牧民,采取“合作社+牧户+基地”的股份制合作模式,以呼伦贝尔草原羊为主导产业,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销售模式,明显降低牧民生产成本,合作社2019年增收15万元。今年继续优化四季轮牧草场和打草场,拆除网围栏约7万延长米,促进了草原生态绿色可持续发展,真正实现了牧民增收、牧业增效、草原增绿。各地积极探索生态产业化发展的新举措,是呼伦贝尔市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缩影。

优化结构促发展 绿色循环增活力

近年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谢尔塔拉农牧场通过开展人工草地种植和天然草场改良等工作,利用人工节水灌溉、牧草种植、切根补肥等措施,对40万亩草地进行了示范改良,使试验区内草牧业生产力水平大幅度提升,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得以强化,退化草原生态系统得以明显恢复和改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草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得以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谢尔塔拉农牧场因地制宜优化农牧业种植结构,依靠耕地、机械、科技等方面的优势,改变农业种植结构,建设集约化人工草地,把水肥条件较好的土地拿来做高效草地,种植的紫花苜蓿、燕麦草、青贮玉米,在产量和获得的效益方面与传统农作物相比均有较大提升,不仅解决了牛羊饲草料短缺的问题,使天然草场得到养生恢复,同时在农业生产方面巧妙避开了粮食市场供销压力,一举多得实现了农业种植结构优化。

推动生态循环模式,是乳业乃至农牧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阿荣旗积极响应和落实奶业振兴战略,紧紧围绕伊利有机乳制品项目,全力推进14个奶牛养殖示范牧场建设,努力把阿荣旗建设成有机原奶加工核心、有机原奶生产核心、有机示范牧场核心。按照为养而种,为加而养,“种养加”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今年全旗各牧场种植青储玉米15万亩、燕麦6万亩,其中有机青储玉米3.2万亩。2021年,在每个牧场周边,将按照每头牛3亩地的标准配套饲料地,推进种养结合,就近保障饲草料供应,就地粪肥还田消纳,全面提升奶牛养殖效益,实现农牧循环发展。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放眼未来,呼伦贝尔将继续以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为引领,为生态种下“绿色”希望,为产业贴上“绿色”标签,为城市书写“绿色”未来,推进生态产业大踏步发展。(作者:彩虹)

来源:呼伦贝尔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