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关:赓续九龄文脉,全力打造九龄风度文化品牌

2020广东风度九龄诗歌周开幕式现场。

手持狼毫,饱蘸墨汁,挥笔疾书……日前,韶关市曲江区图书馆人潮涌动,当地书法名家现场挥毫,向现场观众赠送墨宝,一幅幅书法作品传达着九龄风度。这是“张九龄诗词书法作品展”的一幕,富含人文气息的“张九龄诗词书法作品展”是九龄诗歌周系列活动的一环。

2020年12月25日,由广东省文联、广东省作家协会和中共韶关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2020广东风度九龄诗歌周”在唐代名相张九龄的故里——韶关市曲江区隆重开幕。多位享誉全国的诗歌名家与韶关、曲江当地的文艺作者欢聚一堂,共享诗歌盛宴。这次活动是韶关挖掘丰富的九龄文化资源,打造九龄文化品牌的缩影。如今,“风度九龄”已成为韶城的“文化地标”,九龄文化的发展成果也为韶关市民所共享。

韶关景区曲江园内的张九龄雕像。

吟诗作赋、墨韵书香

系列活动精彩纷呈

“第一次在现场感受到这么专业的美声,还与诗歌结合在一起,非常有意境。”近日,在曲江人民公园马鞍山广场的舞台上,独唱《明月几时有》正在进行,明月当头、雾气氤氲,古桥衔接着凉亭,舞台上唯美的意境让观众如痴如醉。得益于风度九龄诗歌周系列活动,韶关市民享受到结合中国古诗词的专场音乐会。此外,朗诵展演、书法展示、才艺表演,一场又一场的文化盛宴接连在韶关曲江上演,市民们在家门口便可享用九龄“文化大餐”。

“2020广东风度九龄诗歌周”从2020年12月25日启幕,持续六天。它以“风度九龄耀曲江,韶州今朝展芳华”为主题,内容有:序章《曲江欢迎您》、第二章《风度耀曲江》、第三章《九龄展芳华》、第四章《仁必及人》、第五章《乐德而至,如宾之娱》、第六章《风度九龄耀曲江·韶州今朝展芳华》。活动形式包括诗词朗诵大赛、书画书法展览、诗歌进校园活动、文学名家校园讲座、中国艺术歌曲古诗词作品专场音乐会、国乐演奏会和文艺晚会七项内容。

广东风度九龄诗歌周系列活动并非首次,2017年以来,韶关市已在始兴、浈江等地举办两届。本次诗歌周系列活动则进一步提高韶关的知名度,向游客观众推介韶关优质的历史人文资源。活动中,诗歌名家云集,不仅为韶关文学作者带来难得的交流学习的机会,也为韶关留下一批高水准的文艺作品。

本次活动进一步挖掘韶关独特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提高韶关城市文化内涵和品位,促进文化与经济、旅游、城市发展的有机结合。同时,韶关力争将该活动打造成一个全国知名的常设性文化交流平台,助力打响韶文化品牌,推动韶关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地、广东生态发展示范区。

赓续文脉、擦亮名片

韶城处处“九龄风度”

近年来,韶关市委宣传部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工矿精神、活化历史文化、建设善美韶关”为主线,坚持守正创新,大力发掘整理和活化利用本土历史文化资源,取得一系列成效。“九龄风度”的文化印记已刻入韶城基因,有力促进了韶关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赓续历史文脉,绽放遗珍光彩。韶关加大历史文化资源的梳理研究力度,以委托课题的形式,组织专家学者以“韶文化”为研究对象,系统研究和编写韶文化研究系列丛书,《张九龄大传》也在其中;组织召开高峰论坛对“韶文化”进行研讨,从学术上肯定“韶文化”定义与内涵,探讨其源流脉络和发展传承;强化历史文化遗址遗存的修缮保护,建立历史文化遗址遗存名册档案。三年来,通过全面普查,已基本摸清了全市历史文化遗存的底数,并建立数据档案。

积极修缮保护历史文化遗址遗存,重视张九龄文化遗存的修建保护工作。作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张九龄家族墓(九龄园),主要包括张文献公祠,张九龄及其妻卢氏与弟张九皋、张九章墓冢。南雄县在梅岭半山腰古道旁重建了张九龄夫人庙;始兴县对隘子镇石头塘村张九龄故居祠堂进行了重修;张九龄后裔始兴宗亲会对张文献公祠进行修缮复建;仁化县周田镇周田村委会张屋村(风度村)的修缮工作得到政府3000万元的专款支持,目前该工程正在推进。

活用九龄风度,打造文化地标。韶关大力推进历史文化和纪念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各地纷纷用“九龄”“风度”等文化名片对道路、建筑和文化设施进行命名,风度路步行街、韶关市张九龄纪念中学、曲江区九龄小学;韶关市博物馆有“风度·风采·风烈”陈列专室、韶阳楼有“风度千秋”单元……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遍布韶关城乡的网红打卡地点——“风度书房”。2017年7月,韶关启动风度书房建设,以打造“城区十分钟文化圈”及市民“家门口的图书馆”为目标,先后投入5280多万元,建设无人值守、有人管理及读者自助服务的全开放、高品位的自助实体图书馆。

以九龄“风度”之名打造的城市书房,已成为市民口中“有温度”的图书馆。截至目前,全市城市书房网络架构基本形成,共建成风度书房51间,其中市区30间、县城14间、乡镇7间;累计接待读者395万人次,是风度书房建成前韶关市图书馆年均接待人次的9倍,借阅图书128万册次,是书房建成前4.8倍。它增添了韶城的文化气质,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辐射力,成为善美韶城的文化“新地标”和“新名片”。

回望历史

张九龄与“九龄风度”

韶关扼守南北交通要塞,融合中原岭南元素,集聚历史与现代的文化精华,孕育出开放、包容、多元的“韶文化”。建城2100多年来,韶关人才辈出,唐至清出进士近200名,以张九龄为代表的名臣学者名扬天下、享誉四方。

张九龄,字子寿,又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生于唐朝仪凤三年(678年)。他做过唐朝开元年间的宰相、中书令,是岭南地区最早在中央王朝中担任最高职务宰相的第一人。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称其“当年唐室无双士,自古南天第一人”。

张九龄秉公守则、直言敢谏。他从岭南出发,三度入朝。他为官忠耿尽职,不徇私枉法,不趋炎附势,敢于与恶势力作斗争,为“开元之治”作出了积极贡献;上奏并主持开凿了大庾岭(梅岭),更是为岭南地区与北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著名诗人苏轼赞誉张九龄曰:“唐开元之末,大臣守正不回者,惟张九龄一人。”

张九龄德望为先、选贤任能。他提出“官爵者,天下之公器,德望为先,劳旧次焉”,主张用人应以德才为先,不以个人资历功勋为标准;主张用人应以唯才取实,不以个人亲疏喜恶为依据;主张用人应以实绩为重,不以个人背景名望为衡量。在他从政20多年间,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等一大批青年才俊得到培养提拔。

文学自成一家,独具“雅正冲淡”。张九龄才思敏捷,文章高雅,诗意超逸,启迪了岭南诗派,开创了盛唐诗风。其著有《曲江集》20卷和《千秋金鉴录》;感遇诗两首是《唐诗三百首》的开篇之作;《望月怀远》等诗词被千古传颂,一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更是成为流传至今的佳句。《开元天宝遗事》一书中,唐玄宗以“文场元帅”评价张九龄的文才,可见其文学地位。

张九龄的风度在历史上也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年唐明皇李隆基在罢掉了张九龄的宰相职位后,每有大臣推荐人才,他问的第一句话就是:“风度得如九龄否?”据记载,张九龄“耿直温雅,风仪甚整”,更因其才华超群、远见卓识、心系天下安危的风采,以及洒脱豁达、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却淡泊谦让的气度,而留下“九龄风度”的美誉。

经专家学者研究,“九龄风度”被概括为十六字——“以民为本、德望为先、才杰廉明、尚直宽和”。如今,韶关正在擦亮“九龄风度”这张厚重的文化名片。

【撰文】叶志强 沈明礼 蔡仁银 韶关市委宣传部供图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