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脱贫更有温度更有质感——溆浦县高质量推进脱贫攻坚的几组镜头

溆浦瑶茶产业带动群众增收。

小横垅乡罗丰村村民在村里的扶贫车间就近上班。

受惠国家扶贫政策,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

观音阁镇农业种植基地。

北斗溪镇沙坪村村民发展养殖业脱了贫。

桥江镇黄潭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风景靓丽。

脱贫攻坚,久久功成。

2020年底,随着当年度6113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怀化市贫困人口基数最多的溆浦县,累计脱贫38334户134103人,贫困村出列138个,贫困发生率降至零,圆满实现现行标准下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摘帽的历史性目标。

这组充满温度和质感的数据,见证着溆浦一路行进的脱贫攻坚。我们摘取几组镜头,定格无数个动人瞬间。

【镜头一】最后的脱贫群众

2020年11月16日傍晚,雪峰山大山深处的溆浦县葛竹坪镇山背村,村民杨世友一家三口准备了丰盛的晚餐。57岁的杨世友满脸喜悦,搬出一缸米酒,开心地对儿子杨兵说:“你也喝一点,今天是我们全家的大喜日子。”杨世友说的“大喜”,指的是他们家的脱贫申请通过了,从这一天起,他们一家正式脱贫了!

山背村地处偏僻的高寒山区,过去交通不便、产业落后,贫困程度较深,截至2014年底,全村1900余人尚有169户669人处于贫困线以下。

从2015年开始,溆浦县委、县政府充分利用该村大面积梯田资源和传统花瑶文化资源,与雪峰山生态文化旅游公司加强战略合作,推行“旅游+扶贫”融合发展模式,仅用两年就实现了贫困村摘帽。

杨世友的妻子年老体衰,儿子因病丧失劳动能力。虽在后盾单位和驻村工作队帮扶下加入了专业合作社,发展金银花种植,收入持续增长,但工作队和村支两委担心他的收入不稳定,连续两年驳回了他的脱贫申请。

2020年,杨世友种植的金银花进入丰产期,仅这一项收入就达2.8万元,加上其他收入,家庭人均收入超过1.3万元,村支两委会商后通过了他的脱贫申请。

“脱贫攻坚最后收官看的就是成色和质量。”县委书记谢商成介绍,2020年最后一批脱贫群众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溆浦县委、县政府始终把高质量放在首位,聚焦“两不愁三保障”,高度重视贫困群众可持续发展的脱贫质量,通过更持久更贴心的帮扶,让全县贫困群众的脱贫更有温度更有质感,经得起历史检验。

【镜头二】从卖猪仔到办猪场

老实忠厚的熊忠诚办起了养猪场,两丫坪镇提高村村民打趣说,熊忠诚这下胳膊上绑羽毛——能飞上天了。

提高村的名字有来历,上世纪70年代大修农田水利时因为全村建设进度有提高、受表扬,便有了这个给力的名字。不过,名字虽好,后来的发展却没有多少“提高”。

该村地处偏远山区,又没有直达村里的公路,产业经济相对落后,2014年全村还有269人未脱贫。县委、县政府决定从村部修一条直达镇政府的公路。2019年8月,直达公路正式通车,山村一片沸腾。

熊忠诚一家三口,夫妻俩身体都不好,唯一的儿子才上大学不久,家庭经济捉襟见肘。熊忠诚平时除了打零工,还养了两头母猪。路通了,熊忠诚脑瓜子也开窍了,想到自己家的猪仔可以养成肥猪和母猪,不用多少成本就能办个养猪场。

说干就干,腾出老屋作猪场,到2020年5月养成了17头母猪,目前养殖规模已达260头,2020年纯利突破20万元。

修通致富路,造福千万家。5年来,全县共累计投入资金24.57亿元,新建公路404公里,完成水泥路硬化2196公里。全县412个行政村(居)到村部或村小学公路全部达到通畅标准,行政村通班车率达100%,全县所有25户100人以上的自然村通畅率达100%,推动全县实施“四跟四走”产业项目 206个,带动41967户14万贫困群众从中受益。

“路通则产业旺。”县委副书记、代县长杨廉喜介绍,溆浦县集中财力过紧日子,大力实施了农村道路、安全饮水、农网改造等基础设施“九大工程”,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今后将继续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水果、茶叶、畜禽水产、粮油、制种等6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推广“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人口实现“抱团”发展、稳定增收。

【镜头三】牵着牛儿奔小康

“连蔡泽刚都能致富,这个扶贫我心服。”这是观音阁镇木溪村雷鸣溪组村民的感叹。

雷鸣溪组地处溆浦与沅陵交界的圣人山主脉上,山高谷深,是溆浦最偏远的自然村落之一。60岁的蔡泽刚有力气、能吃苦,干农活却不内行,生活始终没有明显改善。扶贫队长李启道多次上门动员他发展家庭养殖,他直摇头说:“我就是个榆木脑袋,养什么都不成。”

扶贫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始终没有放弃,2017年将他家纳入危房改造范围,帮他原址重建了100平方米的新居,请来退休老兽医一起上门动员他养牛。

养牛需要启动资金,村支两委主动牵线搭桥,帮他申请了5万元扶贫贷款。蔡泽刚被“逼上梁山”,用扶贫贷款买了两头母牛,在老兽医的悉心指导下,到2019年底,蔡泽刚不仅还清了贷款,养牛规模越来越大。2020年10月,蔡泽刚家的牛存栏量达到30头,收入在20万元以上。

产业旺则脱贫稳。溆浦县委、县政府强化“四跟四走”产业扶贫模式,研究制定产业扶贫项目库,配套投入产业扶贫专项资金3.41亿元,建成138个贫困村电商服务站,带动全县新建种植业基地7.91万亩,新增规模养殖和家庭养殖281万多头(羽),通过“村村有扶贫产业,户户有产业帮扶”实现脱贫群众持续增收。

【镜头四】里外就业两条线

用香皂制成工艺皂花,小小的扶贫车间把在外打工多年的向月红两口子稳稳地留在了家乡。

向月红和丈夫李家勇是小横垅乡罗丰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两口子常年在外务工,上有多病的父母,下有正在读书的小孩,经济总是宽裕不起来。

2014年,向月红不得已留在家里。恰逢村里建皂花扶贫车间,向月红成为车间工人,一年干下来存上两万元。

相比之下,在外务工的李家勇各种花销多,最后落到口袋里的比向月红还少。经过权衡,李家勇也留在家乡上班。两口子捧着每年5万多元的稳定收入和孩子每次优异的成绩单,心里乐开了花。

北斗溪镇积极落实全县“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了解到长株潭地区月嫂行业火爆的信息后,专门组织40余名贫困妇女赴长沙系统学习婴儿护理、营养烹饪、家教礼仪等知识,创立“花瑶妹”月嫂服务品牌,帮助11名结业月嫂如愿在长沙找到稳定工作。

里外两条就业线,溆浦县委县政府紧紧抓在手上。一手抓家门口就业,一手抓劳动力转移就业,实现贫困群众每年转移就业稳定在4万人以上。

【镜头五】安居乐业不是梦

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房子,双井镇彩花村村民沈海霞夸张地掐了一下自己,这是真的!

14年前,沈海霞和一起在浙江宁波务工的张克华结婚,夫妻俩和同时代的青年有着同样的美好憧憬——努力打工挣钱,将老家的旧屋修成漂亮的大洋房。但命运仿佛给沈海霞开了个玩笑,2013年初,沈海霞患上了尿毒症。没完没了的透析治疗,花光了打工积蓄还欠了债。因为住所位置偏僻,每周三次进县城透析都要起早贪黑地赶,还没时间照看孩子,家庭开支全压在在外打工的丈夫身上。

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沈海霞的生活。2018年10月,溆浦县双井镇易地扶贫搬迁长潭安置点建成投入使用,沈海霞一家与其他15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进新居。沈海霞所能想到的幸福要素一下全齐了:75平方米的新居两室一厅宽敞明亮;儿子就近安排上学,享受教育扶贫补贴;社区就靠近省道大马路,每周二、四、六进城透析,早晨出去中午就能回来;就医治疗享受新农合、大病医保、慢性病补助;社区还开设了扶贫车间,沈海霞在车间上班,加上丈夫务工收入,小家庭开始有了不菲的积蓄。

和沈海霞一样,“十三五”期间,溆浦县共有5236户20806名群众实施了易地搬迁,告别了生活不便的偏远山区,告别条件简陋的危旧老屋,开启了居住条件好、生活质量高、持续能致富的幸福新生活。全县搬迁对象全部落实产业帮扶,安排家门口就业4955户7828人。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溆浦脱贫攻坚的征程上,一路汗水,一路歌唱。先后两次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县”,成功跻身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谢商精 舒刚斌 周晓鹏 伍交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