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访谈|刘永国:聚力乡村振兴 打造生态南召

县委书记访谈
图片
刘永国
男,1965年8月生,河南邓州人,现任南召县委书记。担任南召县委书记以来,统揽全局,锐意创新,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良好态势。探索“林+N”生态扶贫模式,脱贫攻坚成效连续三年居南阳市前列;创新开展“党员干部带支部”结对帮扶活动,得到南阳市委书记张文深的肯定。
河南省南召县2020年2月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实现脱贫摘帽。近日,本报记者对南召县委书记刘永国进行了专访。刘永国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介绍了南召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想法和做法。
图片
Q
记者: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您对绿色发展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何理解?
刘永国: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核心要义是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生态振兴一脉相承,并为其提供了路径和方法。
南召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严格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体要求,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进农业、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进程,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聚焦聚力生态扶贫产业,把绿水青山护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实现生态产业多重覆盖,让群众端起“绿饭碗”,吃上“生态饭”,鼓起“钱袋子”。
图片
Q
记者:作为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重点县,南召如何把“山地劣势”转化为“脱贫优势”,实现山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刘永国:南召地处深山区,基础条件较差,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但特殊的地理环境也造就了丰富的生态资源和独特的自然景观。2017年以来,我们坚持绿色发展,立足山区资源优势,确立了“出路在山、希望在林”的工作思路,倾力发展生态扶贫产业,探索林苗景一体化、林果药一体化、林蚕菌一体化和林养游一体化的四个一体化“林+N”生态扶贫模式。采取龙头企业+基地+金融+支部+贫困户的带贫模式,共建成125个特色种植基地,打造3个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1905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县土地流转面积19万亩,1.3万余户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参与务工等模式实现脱贫致富,户均年增收5000元,走出了一条生态扶贫和振兴之路。
图片
Q
记者:南召县坚持走生态产业、生态休闲观光的融合发展之路,是“林+N”特色产业扶贫的典范。在乡村振兴战略整体布局中,南召是如何做到融合发展的?
刘永国:南召以实施国家储备林项目为纽带和平台,统筹谋划、整体推进,着眼国储林长期发展和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探索走“林+N”多元发展之路努力实现以产业促进生态,以生态融合旅游,以旅游拉动产业。我们和上海园科院合作建设全国最大的玉兰森林公园,在国储林项目基地新建了玉兰园、海棠园等,并以景观坑塘为主体,配套兴建了婚纱摄影基地、薰衣草花谷等项目,形成“水清岸绿、花海成片”各具特色的游园,成为游客休闲娱乐的“网红打卡地”。目前,国储林项目区已成为全省脱贫攻坚的示范区、乡村振兴的试验区、乡村生态旅游的先行区。
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南召以产业融合发展为基础,重抓重推由1个传统产业、3个支柱产业和多个新兴产业组成的“1+3+N”特色产业,构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重点打造云阳镇乡村振兴示范镇区、环鸭河口库区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城郊乡国储林生态区、柞蚕现代农业产业园区4个示范区,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图片
Q
记者:南召在高质量脱贫,以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方面有什么具体举措?
刘永国:我们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以推动工业经济振兴、乡村全面振兴、旅游产业振兴、基础能力振兴、社会事业振兴“五大振兴”为主要抓手,不断提升产业发展支撑力,实现南召全面振兴发展。着眼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把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作为巩固脱贫成效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途径,于危机中育新机、变局中开新局。
今年,南召县委、县政府多次专门召开特色产业发展推进会议,成立20个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专班,建立工作推进机制,制定工作台账、督查考评机制,在打造品牌、政策扶持、基础配套、融合发展、富民增收上下功夫,加快形成龙头带动、基地推动、品牌拉动的良好局面,切实提高脱贫质量。目前,南召县食用菌种植扩大到5000万袋,苗木花卉种植面积37万亩、产值27亿元,柞蚕产量1000万斤,中药材种植面积55万亩、产值5亿元,艾草种植面积4000亩、产值1.2亿元,小龙虾养殖面积1400亩以上;全县培育125个特色产业基地,拥有2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163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9.5万户农户增收。
图片
来源/ 中国县域经济报 (记者 李向东)
编辑/ 李旭晨
责编/ 李清云
监制/ 思柳行
校对/ 刘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