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特派捎来新理念 银川贫困村蝶变“幸福村”

图片
科技特派员汪洋(中)为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受访者供图
在银川,892名科技特派员助力脱贫攻坚,他们领办创办了257家公司,312家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实现了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聚集。
“杨老师的技术太神了,我们村种的西红柿一亩地增产30%,一点问题都没有!”宁夏银川市西夏区贺兰山西路街道良渠稍村村民刘林,说起今年的收成喜上眉梢。
他口中的杨老师,是宁夏五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科技特派员杨国清。
虽然已经年过花甲,杨国清却有着非常前卫的思想——用农业微生物技术修复土壤,让大片陷入增产瓶颈的土地重新焕发活力。
在银川,像杨国清一样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的科技特派员共有892名。他们领办创办公司257家,领办合作社(协会、家庭农场)312家,有效实现了各类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聚集。
要想脱贫,科技先行。
经区市两级科技管理部门统筹,银川市39个贫困村实现了科技扶贫特派员服务全覆盖。通过实施1000余项自治区和银川市科技特派员创业项目,参与项目实施的农民收入较上年度该地区农民平均收入增加15%左右,贫困村摇身变为“幸福村”。
这些科特派不走寻常路
杨国清是宁夏农业圈里的名人。
让农村有优质的生态,让农民有可观的收成,这是他从一名退伍消防老兵转型为新时代新农人的初衷。
现在的耕地,由于种植时间较长,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微生物比例失调,病原菌猖獗。最终的结果是,作物烂根死苗,病虫害频发。
杨国清就是给地“看病”的。
他带领科研团队开发出地菌清、叶面保、沼液复合微生物肥等系列微生物产品,用于减少化肥农药用量,修复耕地。
经测算,项目区日光温室每亩可减少化肥用量60公斤,减少化学农药用量70%以上,节约生产成本30%以上,采果期延长35天左右,产量至少增加15%。
十几年来,杨国清的五丰农业公司的产品不仅在宁夏广泛使用,还逐步在黑龙江、内蒙古、甘肃等地打开市场,累计推广面积20多万亩,为农户增收节支2000多万元。
这是银川科技特派员不走寻常路的缩影。
位于贺兰县的银川市科海渔业有限公司,不仅实现了高密度养殖,还打造出“水面种菜、水下养鱼”的花园图景。“渔—菜—花”闭环共生型种养系统,实现了水体环境调控自动化,让人大开眼界。
灵武市科技特派员李建军,还有另一个身份——宁夏科协第八届委员会委员。他的公司主要从事蜜瓜、西瓜等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及研发,拥有专利13件、注册商标32件,目前正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
刘新伟,银川爱必达园艺有限公司负责人,近年来带领企业采用天然气加温、二氧化碳智能补充等最新温室设施和种植技术,不但实现了由计算机组控制气候、水肥、补光、温控等系统,还能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绿色环保。
决战脱贫攻坚的进程中,乡村处处都有他们忙碌的身影。
自2004年启动实施创业行动以来,银川市科技特派员围绕脱贫富民战略重大部署,积极用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武装自己,为建设智慧农业提供了有力支撑。
脱贫攻坚“大考”成绩斐然
贫困地区摘掉穷顶子,必须借助外力。科技参与扶贫全过程,既是需要,更是手段。
银川擅长牵“牛鼻子”。
2018年,银川市科技局开展“百名专家进百村,脱贫攻坚建新功”活动,从全市科技特派员中遴选出50名优秀者专门作为科技扶贫特派员,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紧接着,成立葡萄、肉牛、食用菌和山药4个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探索“科技项目+龙头企业(科技特派员)+村集体+建档立卡户”的科技扶贫新模式,实施“良田镇园林村肉牛托管帮扶产业脱贫”等7个科技扶贫项目,累计投入310万元,带动投资2500余万元,增加村集体收入50.3万元,带动就业1000人次以上。
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银川科特派扶贫效果实现最大化。
每个人的足迹都熠熠生辉。
2007年,科技特派员汪洋从固原市泾源县搬迁到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园子村。他引进的秸植生物反应堆技术,帮助农民降低15%的生产成本;引进的畜禽粪便及农业废弃物有机肥加工技术,减少了75%的农业废弃物污染,亩均节约成本500元。
如今,他和王金燕、徐海、苏志宏、张亚东等科技特派员一起建设了金凤区现代农业科技扶贫产业园,带动全镇2万亩特色优势园艺主导产业向智慧农业方向发展,为移民提供130多个就业岗位,新增就业收入182万元,带动188户贫困户脱贫。
西夏区镇北堡镇团结村党支部书记张生明领导成立合作社,发展枸杞种植户382户,净利润1600万元,枸杞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0%以上,户均增收2.31万元。
贺兰县立岗镇金星村李后学的公司已发展为宁夏较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拥有蔬菜基地8650亩,年产销售3.6万多亩,带动种植面积2万亩,农户6000余户。
永宁县李俊镇丰登村史建文,成立公司及合作社带动乡亲发展特色种植,每年用工12.6万工时,发放工资126万元左右……
心怀梦想,手持利器。在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中,银川科技特派员交上了漂亮答卷。
点燃现代农业“星星之火”
久久为功,必有所成。
目前,银川市已形成设施园艺、奶产业、露地瓜菜、清真牛羊肉、“适水”产业、长红枣、有机大米、玉米瓜菜制种、酿酒葡萄、花卉等10多个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引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装备2000多个,开发出育新枸杞、灵丹长枣、张亮香瓜等10多个名牌产品。
然而成绩面前,他们没有沾沾自喜。
“总体来看,银川市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主要问题,比如对这项制度的重要意义认识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市县区支持服务工作有待加强、科技特派员创业服务能力不足等。”2020年10月30日,银川市科技特派员现场交流会上,银川市副市长李晓鹏毫不客气地自曝家底。
2021年,银川市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将强化制度落实、完善工作机制、加强队伍锻造、建立奖励机制,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取得新突破。
这是继往开来的一年。
针对乡村振兴的突出短板、村民反映强烈的痛点堵点,银川市将进一步深化改革,优化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科技特派员创新创业推进机制,探索各种与区域发展特点、产业需求相匹配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
“建立自治区、银川市、县市区三级联动的科技特派员扶持机制,力争5年内对科技特派员项目支持实现全覆盖。”李晓鹏表示。
同时,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将积极发挥。通过贷款担保、贷款贴息等方式,该市构建针对科技特派员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融资机制,为其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保障。
一手抓硬件,一手抓内核。
科技特派员转化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能力的培训将被提上更紧迫的日程。特别是农村电商等“互联网+”现代农业的新产业和新模式,是培训重中之重。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依靠覆盖全市的科技特派员队伍和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我们将进一步拓展思路,多措并举,努力点燃现代农业的‘星星之火’。”银川市科技局局长韩蕃璠说。(江 珊 康吉安)
来源: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