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老旧小区改造开工60万户以上!山东住建“十四五”这样开局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王皇 谷婉宁

支持济南建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牢牢坚持房住不炒,促进住房改善和品质提升……1月7日,在济南召开的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了“十四五”时期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的任务目标,同时提出2021年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将重点在“六个着力”上下功夫,确保“十四五”开好局、起好步,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十四五”实施城市更新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

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厅长王玉志在作工作报告时说,“十四五”时期,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将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新型城镇化和城乡深度融合发展,健全住房市场和保障两个体系,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城市治理现代化,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致力于绿色发展的城乡建设,全力打响“美丽宜居、百姓安居”品牌,奋力谱写住房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十四五”时期住建事业主要任务目标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明显缩小,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5%左右。

坚持“房住不炒”定位,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4万亿元,改造老旧小区290万户。

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新建城市道路6000公里、公共停车位12万个、综合管廊120公里,新建改造修复雨水管网、污水管网各5000公里,基本完成合流管网改造,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00万吨/日,累计建成城市绿道1万公里。

省市县全部建成城市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基本实现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年总产值达到1.8万亿元左右,新增绿色建筑4亿平方米,新开工装配式建筑1亿平方米。

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住房安全保障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群众住房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

2021年,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加快推进省会、胶东、鲁南三大经济圈住房城乡建设一体化发展,全面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支持济南建设国家中心城市、青岛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推动资源要素优先向中心城市布局。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城乡融合发展为导向,加大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推进力度,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2%以上。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和城镇新增建设用地规模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政策。进一步完善居住证制度,扩大保障服务内容,让更多在城镇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定居。

研究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加快破解制约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财政、金融等瓶颈,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不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山东经验。

坚持房住不炒发展多样化住宅

济青探索“商改租、工改租”

“我们必须牢牢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压实城市政府主体责任,加快构建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王玉志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各城市要科学编制“十四五”住房发展规划,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坚持因城施策、分类调控、标本兼治,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健全房地产市场调控长效机制,全力防范化解市场风险。加强房地产市场监测,会同有关部门深化细化调控措施,定期分析市场形势,加强数据共享,增强调控合力。

积极培育发展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住房企业,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逐步使租购住房在享受公共服务上具有同等权利。

开展整治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三年行动,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净化市场环境。

深化住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绿色住宅、健康住宅、智慧住宅,鼓励打造精品化、多样化住宅产品,促进住房改善和品质提升。

要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年新开工公租房1540套,发放租赁补贴3.9万户以上。济南和青岛要完善土地、财税、金融等配套政策,通过盘活存量住房、适量“商改租、工改租”、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和企事业单位自有闲置土地建设租赁住房等方式,有效增加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

2021年要扎实开展老旧小区和棚户区改造,抓紧启动2021年改造项目前期工作,确保开工改造老旧小区60万户以上。深入开展城市居住社区建设补短板行动,促进完整居住社区建设。

稳步推进棚户区改造,加快棚改安置住房和配套设施建设,棚户区改造新开工12.3万套。

同时,提升物业服务和公积金管理水平。围绕“抓规范、促提升”,持续深化“齐鲁红色物业”建设,不断提升居民对物业服务的满意度。大力发展线上线下社区服务业,更好满足居民多样化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公积金制度受益范围,引导非公企业和新市民缴存扩面,新增缴存1300亿元。

30%左右社区创建为绿色社区

落实新城建项目

实施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工程。推进城市增绿攻坚五大工程,新建城市绿道500公里以上,30%左右社区创建为绿色社区。加强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健全养老、医疗、教育、商业、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打造“15分钟生活圈”。稳步推进综合管廊建设,加快管廊确权和管线入廊,新增廊体30公里。

加快推动“新城建”。城市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提供了最广阔的应用场景和创新空间。要加快落地实施一批“新城建”项目,以新城建对接“新基建”,实施智能化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启动城市信息模型(CIM)加快智慧社区建设,提高社区智能化管理水平。

系统化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设区市新增海绵城市面积80平方公里。加快城市排水防涝设施建设和易涝点整治,确保安全度汛。济南、青岛、泰安要完善垃圾分类处理系统。塑造城市特色风貌。

启动第三批150个美丽乡村试点

清洁取暖比率达到70%

抓好美丽乡村试点。今年要在前两批156个省级试点建设基础上,启动第三批150个试点建设。各地要通过以点带面、滚动发展,形成富有特色的鲁派民居建筑群落。同时,要加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保护力度,延续村庄传统文脉。

加强农村住房质量安全监管。要深刻汲取山西临汾饭店坍塌事故教训,以经营用农村自建房为重点,全面开展行政村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分类推进拆除重建和修缮加固。

农村改厕紧紧围绕“4+N”方式,持续推进农村厕所后续管护长效机制建设,实施规范升级的县(市、区)今年要达到90%,不断提升群众对改厕工作的满意度。

更大力度推进清洁取暖建设。通道城市要以查缺补漏为主,研究完善清洁取暖运行补助政策,保障有效运行。推动清洁取暖向非通道城市延伸,大幅提升覆盖范围,确保农村地区“气代煤”“电代煤”等清洁取暖比率达到70%。确保群众温暖过冬、安全过冬。

济青新开工装配式建筑

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2%以上

要加快建筑业转型升级,着力增强产业发展新动能。推动建筑业壮大规模、提质增效,打响“齐鲁建造”品牌,并提出要大力发展绿色建筑。

培育壮大产业规模。积极培育本地龙头骨干企业,建立重点扶持企业名录,发展一批特级资质企业;大力发展建筑业总部经济,吸引大型优势企业落户山东,不断壮大引领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硬核力量。

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促进信息化技术与建筑业深度融合。加快建筑信息模型技术研发和应用,选择部分城市、企业开展建筑互联网平台建设试点,积极抢占建筑业平台经济发展高地。

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推动新建建筑全面实施绿色设计,积极推广绿色建筑、钢结构建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全年新增绿色建筑8000万平方米,新开工钢结构装配式住宅100万平方米,济南、青岛新开工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比例达到32%以上,其他设区市不低于26%。落实碳达峰行动方案部署,深入推进建筑节能,提升公共建筑能效,提高政府投资项目和大型公共建筑绿色等级,发展超低能耗、近零能耗建筑。

提升工程质量水平。建立健全以建设单位质量首要责任为主导的质量责任体系,提升建筑工程品质。深入开展预拌混凝土和工程质量检测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影响主体结构质量的违法违规行为。

强化安全生产监管。要继续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全面落实加强施工安全生产的若干意见,压实企业主体责任和部门监管责任。推动安全生产各项制度和措施落实落细,对危大工程违法违规行为“零容忍”,健全施工安责险市场化事故预防机制,加快智慧工地建设,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

确保“放管服”接得住

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管理系统,加快互联互通,实现数据共享,提高事项覆盖率和数据质量。要推动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在线审批,实现信息一次填报、材料一次上传、评审意见和审批结果即时推送。要全面推开区域评估,切实减轻市场主体负担。要加强审批行为管理,坚决杜绝“体外循环”审批。继续开展水气暖报装“四办服务”,进一步提升公用事业服务水平和群众满意度。

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强对设区市和有关功能区承接省级行政许可事项实施情况的督导,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放得下、接得住、管得好”。落实《建设工程企业资质管理制度改革方案》,大幅压减资质类别和等级,完善告知承诺审批方式,加强数据共享,持续推进审批改革系统化、智慧化、便利化。

全面实施建筑工程施工许可电子证照和招标投标电子化监管。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工程担保制度,提升各类保证金保险替代率,缓解企业资金压力、减轻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