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藁城”怎么读?什么意思?一个字背后的文化与历史

这段时间,河北疫情形势牵动人心,而突发多个病例的石家庄市藁城区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藁城区地处河北省西南部,省会石家庄市东部,原为藁城市。2014年9月,石家庄市部分行政区划调整,撤销县级藁城市,设立石家庄市藁城区。

“藁城”这个名字很多人都读不出来,这并不奇怪,因为“藁”是一个很特殊的字,“藁城”也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地名。今天,就来说一说“藁”字背后的故事。

工人正在制作藁城战鼓。藁城战鼓表演及其制作工艺于2016年被评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TAKEFOTO 供图

先说读音。“藁”字读为ɡǎo,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紧跟在“稿”字后头,而它所组成的词只有一个,就是现在的地名“藁城”。为什么这个字只用在一个地名上?要追溯“藁”字的身世,还得回到古汉语中,从它的兄弟们说起。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汉字发展过程中,因为缺乏统一的书写规范,经常有汉字长得很像、意义也差不多的情况,这就是“异体字”。异体字有时候是“孪生兄弟”,意思完全一样,只是长得有点差别,比如“峰”和“峯”,意思一样、用法也一样,这就是严格的异体字;有的时候,字与字之间意思只有部分相同,就好比是普通兄弟姐妹,这就是不严格的异体字,比如“岳”和“嶽”,在表示山岳的时候是一个意思,但表示“岳父”时就不能用“嶽”了。

非严格异体字之间,经常有分化的现象,也就是某个字的意义逐渐被它的兄弟“分走”了,最后这个字或者成了“光杆司令”、不再使用,或者成为特定符号,专门用来指人名或地名,比如人名中常见的“堃”(kūn),本来跟乾坤的“坤”是一个意思,后来就只在人名中使用——“藁”字就是这样的情况。

根据《古代汉语词典》,“藁”有两个兄弟,一个是“槀”(上高下木),如今变上下结构为左右结构,写作枯槁的“槁”;一个是“稾”(上高下禾),同样是上下变左右,写作稿件的“稿”。由此,我们便能知道“藁”字曾经也“富”过,有过多种含义:一个指枯槁,一个指禾杆,如“今又盛寒,马无藁草。”(《资治通鉴》),还有一个是指书写的稿件,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便说屈原写了“草藁”(草稿)。

藁字的读音(ɡǎo)和他的兄弟们相同,只不过它的意义已经被兄弟们借走了。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在它的兄弟中,“稾”字尤其富裕,含义特别丰富,便分给了自己的“穷兄弟”一个含义,那便是如今的河北地名——藁城。

在元代之前,河北的这个地区都被称为“稾城”而不是“藁城”。汉代,此处设置稾城县,《汉书·地理志》便有记载,所用字便是“稾”。之后,此地名称与地域多有变化,且屡遭兵乱,可谓是命途多舛。天宝年间,稾城是被安禄山史思明乱军占据,《新唐书》记载了稾城的争夺战:郭子仪领兵与李光弼联手打败史思明军队,最终收复了稾城。据《藁城县志》记载,“宋开宝六年,复为稾城,兼省九门县入之。元初为永安州,寻复为稾城县。”至于什么时候这个地方的名字变成了“藁城”,却没有明确的记载。进入现代,此地便一直以“藁城”自名了。

明代李正儒撰《藁城县志》

河北乃燕赵故地,韩愈曾言此地“多慷慨悲歌之士”(《送董邵南游河北序》),自古以来便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如今,历史的烟云散去,而过往的印迹却镌刻在一个个古老的地名里,正如今天所谈的“藁城”。在河北,还有许多读音奇特的地名,如蔚(yù)县、蠡(lǐ)县、鄚(mào)州、涿(zhuō)州、乐(lào)亭等,这些让人读不出来的地名,正承载着燕赵之地的历史与传奇。我们也相信,在这场抗击疫情的战役中,河北定将胜利。

文/记者 白杏珏

内容来自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