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牡蛎之乡”福建诏安县绿色发展之道

日前,福建诏安县用循环经济思路发展绿色牡蛎产业取得了成功经验,获评“中国生态牡蛎之乡”称号。该县积极探索牡蛎产业“生态+”模式,大力发展牡蛎壳回收再利用产业,探索出一条资源化利用、生态化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如今,牡蛎产业已经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产业。
集中收治,保障乡村生态振兴。
记者了解到,该县之前牡蛎产业每年产生多达15万吨以上的牡蛎壳,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为此,诏安县积极出台绿色生态发展相关政策及办法,发挥政府引领作用,由政府出资在沿海乡镇规划建设35个牡蛎壳集中收集转运点,并根据各镇村牡蛎加工点集散程度的不同,因地制宜采取定点收集和零散收集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统一运输到牡蛎壳综合利用加工企业。该举措有效解决了废弃牡蛎壳随地堆积、直接焚烧、倾倒入海而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大大减少占用土地及海域面积。截至目前,该县已成功处理牡蛎壳固废垃圾30余万吨,有力地保障乡村生态振兴。
变废为宝,实现绿色循环发展。
同时按照生态化发展要求,该县全力打造牡蛎壳资源化利用产业,实现对牡蛎壳的生态化再利用。积极促成相关企业与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日本东京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技术合作,让牡蛎壳作为原料转化成土壤调理剂,变废为宝,改变长期以来牡蛎养殖产业伴生的脏、乱、差窘境,彻底解决牡蛎壳污染问题,成功探索出一条牡蛎壳生态化再利用道路。据统计,该县近年来已累计修复国内酸性土壤、受重金属污染耕地面积近150万亩。预计2021年该县废弃牡蛎壳处理能力提升至25万吨,为区域性生态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融合发展,拓展产业外延效益。
此外,该县积极践行产业融合发展思维,构建“牡蛎+”产业发展新体系。据统计,该县牡蛎养殖面积4.8万亩、年产量31.6万吨,年产值达20亿元以上,小牡蛎正在逐步孕育出大产业。一方面,大力发展牡蛎加工业、引进高新生态科技企业等一系列措施让牡蛎产业化发展更具活力。另一方面,牡蛎产业的发展壮大也带动了相应服务业发展,成功举办“牡蛎文化节”系列活动,设计出“蚝美丽”、“蚝强壮”等文创产品,以及“印象牡蛎湾”等网红打卡地,进一步延伸牡蛎产业链,有力增强牡蛎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