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长沙,有9个领事馆3个日料店

图片
湘雅医院建成后的雪景。图/美国雅礼协会
图片
晚清雅礼大学堂预科学生,有人穿布鞋也有人已穿上了皮鞋。
图片
雅礼医院,右一为胡美。
图片
岳麓书院前的自卑亭,墙上张贴双妹果子露的广告。
图片
雅礼中学原坐落在长沙旧城北门外麻园岭,和湘雅医院隔一条三五丈宽,既无林荫又无店肆的光秃秃的土马路。
图片
长沙街头贩卖蔬菜的小贩,图片由胡美拍摄,原图说特别加了一句“湖南不缺维生素”。
你能够想象,100年前内陆城市的长沙,先后曾有过9个外国的领事馆吗?能够想象100年前的长沙,就至少有3个日本料理店吗?
这些其实不用想象,都是曾经的事实。时间的久远或许会模糊我们来时的路,但留在胶片上的影像却让我们可以重见往日的时光。
“长沙早期的对外开放,是一个双向流动的过程。在长沙走向世界的同时,世界也在走向长沙。”1月1日,长沙博物馆“潮涌‘孤城’——百年前的长沙对外开放”历史图片展开幕式上,长沙时务学堂研究会顾问陈先枢如是致辞。
100多年前,那些胶片记录了长沙和世界的双向流动。
那些影像和时光,虽然过去了百年,当我们仔细凝视,却发现,它们对长沙城市性格的形成、对长沙人性格的形成,至今仍或有影响。   撰文/记者刘建勇
江边和湘雅医院是旧照片中常见的打卡地
1920年,英国哲学家伯特兰·罗素曾来过一次长沙。和他同来的,有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赵元任当时28岁,穿着西装、戴着眼镜,颇为时髦。尤其时髦的,是他手中的相机。他在长沙确切的行程、行迹已不大能可考,但,很肯定的是,他去过湘雅医院所在的麻园岭——有他当年拍过的照片为证。
照片上,和他迎面走来的,是一个深色衫男子,男子的背后,和赵元任相向而行的,是一个白色上衣、拉着独轮车的男子。看得出,当时湘雅医院是在郊外,照片上,深色衫男子的背后,像是还有一头猪,猪身后,是一片田野。这是1920年10月份的长沙郊外,由罗素带来的一场新思想的文化交流或者刚刚开启,或者正待开启。
如果说照片中深色衫、迎面走来的男子,体现了当时长沙朝气蓬勃的精神样范,那独轮车夫就像是当时有着重负的旧中国。
现在的长沙,经常陷入是否新一线城市的争议,百年前、乃至更早些时候的长沙,开风气之先,是全国有目共睹的——口说或无凭,旧照片是铁的证明。
1月1日下午开幕的“潮涌‘孤城’——百年前的长沙对外开放”历史图片展,有150余张百年前乃至更早些时候的历史图片,多角度地反映了长沙开启“铁门之城”,走向现代文明的过程。打卡长沙、记录这一过程的,有当时在清华大学教授物理、数学和心理学,且同时又是天才语言学家的海归学霸赵元任;也有在桂湘教区担任首任主教的圣公会传教士班为兰;有20世纪初内地会在湖南传教并创办了湖南圣经学校(旧址在韭菜园今湖南省人民政府机关二院)的葛荫华;有日本文化学者、在中国寓居了20多年的山根倬三;有洋行的职员,也有雅礼会(Yale-in-ChinaMission)在长沙雅礼大学堂和湘雅医学院、湘雅医院的外教、医生胡美等。
相对这次展出图片的其他拍摄者,赵元任其实还来得晚了点点。爱拍照的赵元任,这次有两张照片展出。他在长沙的外孙黄家林从他拍摄的诸多照片中挑了两张给这次图片展览的组委会的相关负责人。这两张照片,曾随赵元任颠沛流离并远渡重洋,最终,因为他二女儿赵新那随丈夫黄培云落脚长沙,在中南大学教书,而回到了长沙。
1月1日,时务学堂研究会理事、青年学者于鹏远为这次图片展的相关讲座“繁弦杂奏:开埠前后老照片里的长沙”准备PPT时,特意翻拍了1920年10月27日长沙《大公报》对罗素、赵元任来长沙的报道。报道显示,他们是坐火车到的。同行的,还有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以及蒋介石亲信、组织过留法勤工俭学会的吴稚晖等人。这一行人中,有一部分安排住明德学校,另一部分安排住天乐居。“天乐居”是当时长沙著名旅馆,这次展出的赵元任的另一张照片,便是在天乐居拍摄的长沙城。
即使是最保守的长沙官员,也在接受外来事物
今长沙IFS国金中心所在的位置,便是罗素1920年下榻的天乐居所在的鱼塘街。IFS国金中心是今天长沙的第一高楼,1920年前后的天乐居应该也是长沙城区较高的一家旅馆,不然,它大堂就不会悬联“画本妙天然,此楼真高百尺;人生行乐耳,有酒更进一杯”,赵元任也不会在这里拍长沙城的大图。当然,罗素入住天乐居,并不是因为它的高,而是因为它的现代化——它兼营了餐厅和浴室,还有歌者侑酒。
这次图片展,贡献图片较多的美国人胡美,是湘雅医院和湘雅医学院的创始人,他还是雅礼中学的前身雅礼大学的校长。1905年,胡美受雅礼会派遣,来到长沙。1906年,他在热闹的西牌楼创建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的雅礼医院(湘雅医院前身)。雅礼医院的挂牌,后来被认为是西医入湘的标志。
胡美初到长沙时,长沙并没有特别的开放——虽然1904年长沙已经开埠,但湖南巡抚在保守派人物王先谦等人的抵制下,在长沙城墙贴出告示:不准任何人将长沙一寸土地卖给外国人。胡美在西牌楼开医院,走的是曲线,名义上看,买下开医院的“中央旅馆”的,是一个姓刘的人。到1913年,胡美参与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湘雅医学院前身)时,湖南已经开放很多,最初湘督谭延闿是准备以省政府的名义和雅礼会合办医学专门学校的,被北洋政府以“地方政府与外侨团体订约案无先例”的理由否决后,改为由在京任职的湘籍要员及社会名流发起组成的“湖南育群学会”与雅礼会合作。虽然走的也是曲线,但湖南及省城长沙的开放态度却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这次展览中的图片,有不少是中国官员和外国人士的合影。于鹏远从澳洲国立大学图书馆找来的巡抚赵尔巽和一名白人在船上的合影即是其中之一。“当时长沙还没开埠,湖南巡抚赵尔巽要会见外国友人是在船上,而不是在城里。看得出,应该是在外国的洋船上,那名外国友人很放松,跷着二郎腿,赵尔巽则很严肃地端坐着。”赵尔巽担任湖南巡抚,是1903年到1904年,因此这张图片的拍摄时间也应该是这段时期。
端方任湖南巡抚的1905年,虽然不准外国人在长沙买一寸土地,但毕竟已经开埠,他和其他官员与外国友人的合影可以安排在巡抚府邸。
1910年,在保守和开放之间摇摆的长沙虽然由抢米风潮引发了排外情绪的高涨,但即使是最保守的王先谦等人也面对了舶来的相机镜头。“宣统二年,止庵相国招余及王湘绮、黄觐虞、余敏斋陪日本村山节南等三君子会饮园楼。节南旋返国。今年以照相片见寄,宛然当日酒酣耳热围坐花树下时……”1911年,王先谦在他的一首诗前面如此写道。
时间再过去6年,到1917年,湖南省长兼督军谭延闿和雅礼协会的员工Gould的合影,则更可见当时湖南的开放,照片中,呈自如放松姿态的是谭延闿,Gould则稍显拘谨。
100年前的长沙雪景是这样的
内陆城市的长沙并不像它的地理位置那样比较封闭和落后。洋行、领事馆、传教士等在清末开始慢慢登陆长沙。这座内地的“铁门之城”慢慢打开。保守者的势力再大,也阻碍不了了。城内许多商店陈列着五光十色的外国货。陈列货物的橱窗令人目眩,其中陈列各式钟表、煤油灯、玻璃器皿和胶鞋。胶鞋可以穿在中国鞋外面,有时也可以代替拖鞋使用,光亮、柔软、舒适而且绝对防水,当时的年轻人几乎每人一双。瓶装饮料也在这时出现在长沙街头并流行了起来,无论老少,都对这可口的汽水感到神奇。
这次展览的图片,与雅礼会相关的,占比不少。其中,有西牌楼雅礼医院的照片,也有在麻园岭的湘雅医院建成后的雪景,还有雅礼大学堂的学生照。雅礼大学堂的学生照能够体现当时长沙人的开放,他们留着辫子,但没有穿长袍马褂,而是长衫长裤,而且,家境好的学生,已经穿上皮鞋。
于鹏远特意把能够认定是胡美拍摄的照片,标注了出来。他发现胡美拍的照片的一个特点:“他拍的大部分都是湘雅医院或者湘雅医学院附近的。”
从这次展出的图片看,胡美拍了一个街头挑担的菜贩。菜贩的担子,一头是箩筐,一头是畚箕。箩筐和畚箕里,青菜垒得高高的。“湖南不缺维生素。”胡美用英文在照片下还特意写了说明。他拍的一个戴草帽的人力车夫,露齿笑着,特别开心的样子;从他的笑容还可以看出,他在外国人面前非常大方,而且,明显的,是他从心底里接受了在长沙行医的外国人。胡美还拍摄了一张两个妇女坐一叶小舟送孩子到湘雅医院看病的照片。于鹏远认为很可能是拍自便河边的这张照片说明了西医已经较为普遍地被长沙人接受了,“当时的妇女都知道送孩子到湘雅去看病”。
1898年,中国第一家以现代工艺生产化妆品“广生行”创办了一个叫双妹的品牌。1920年代拍摄的自卑亭的外墙上,这个香港品牌的广告“双妹牌果子露”,有些模糊,但还是能够辨出。看来,当时的长沙人,不仅是开放,且已经很时尚和爱美了。
【来源:潇湘晨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向原创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