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舞长江经济带 绘就云岭新画卷】古咖啡香飘朱苦拉

图片
碧绿的渔泡江在巍峨的群山间蜿蜒流过,它是长江上游——金沙江的一级支流,江水源出云南省大姚县石羊镇,东流折北,穿行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拉乌乡、平川镇与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之间,成为两地界河,一路奔腾,至大姚县铁锁乡注入金沙江。
渔泡江是金沙江的支流 记者 黄兴能 摄
朱苦拉就坐落于渔泡江畔,海拔1500米,属于干热河谷地带。冬季的朱苦拉依然绿意盎然,荒枯山坡已披绿,成片的咖啡正值采收。绿油油的叶子掩不住挂满枝头的火红咖啡果。
冬季依然绿意盎然的朱苦拉 记者 黄兴能 摄
古咖啡的前世
80岁的李宾祥与老伴正在采摘咖啡,他说:“这几棵咖啡比我年纪大。”李宾祥家的几棵咖啡都挂着保护牌,上面标明咖啡已有110年树龄。
深山峡谷里的朱苦拉村 记者 黄兴能 摄
朱苦拉村有83户327人,村民多为李和杞姓的彝族群众。农作物有玉米、核桃等,主要经济收入就靠咖啡。
“1892年,法国传教士田得能从越南带来两珠咖啡苗,栽到朱苦拉教堂前,只种活了一棵,1894年又栽种了24棵。”宾川县平川镇朱苦拉村委会党总支书记杞凤华介绍,朱苦拉的咖啡,最早源于法国人喜喝咖啡而自己栽种。后来朱苦拉的村民们开始栽培,从一棵、几十棵到今天的120亩,朱苦拉咖啡经历了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村民们也在法国人的影响下学会了炒咖啡、喝咖啡。
已炒出来的咖啡正待卖,咖啡是当地村民们的主要经济来源 记者 黄兴能 摄
李宾祥老人回忆,他7岁那年,父亲种了20多棵咖啡树。1958年,他自己又种了30多棵,如今都成了老树,特别是在他父亲手上种的20多棵咖啡,更成为了挂牌保护对象。靠着这50多棵咖啡,他家每年都会有上万元的经济收入。
52岁的李鸿顺,算是第三代咖啡的种植人,他爷爷辈就开始种咖啡,当时由于是在大集体,全体村民一起种一起卖,包产到户后在他父亲手上分到20多棵。2012年,政府扶持朱苦拉发展种植咖啡,为村民提供树苗和栽种技术,李鸿顺家又种了400多棵咖啡。3年初挂果,4年见成效,本来还是贫困户的李鸿顺家,2018年就成功脱贫出列。
渔泡江边的朱苦拉村 记者 黄兴能 摄
朱苦拉咖啡历史悠久,现存古咖啡13亩1134株,平均树龄在90余年,其中24株为百年古树,树株最高4米,胸径12厘米。古咖啡年产量约3吨左右,年产值约40万元。2019年全村咖啡产量达8吨,产值近百万元。
生长于大山深处河谷地带的朱苦拉咖啡,经云南省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德宏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保山咖啡协会、云南咖啡厂等多次派出专家进行专项研究,认为属于阿拉比卡豆云南小粒波邦和铁毕卡品种,是云南小粒咖啡之源,当之无愧为中国咖啡的“活化石”。
渔泡江边的朱苦拉咖啡园 记者 黄兴能 摄
古咖啡的今生
半山腰上鸟瞰朱苦拉,漂亮的渔泡江、成片的咖啡园,好一幅绿水青山。
近年来,宾川县委、县政府把朱苦拉咖啡产业的保护开发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每年由县财政拨10万元专项经费,着力打造“朱苦拉百年古咖啡”品牌,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和开发扶持政策。
正值朱苦拉咖啡采收季 记者 黄兴能 摄
“后谷之源”,一块碑石立于朱苦拉村头,所立单位为“德宏后谷咖啡有限公司”。2008年,宾川县积极与中国咖啡行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德宏州宏天实业集团后谷咖啡有限公司合作,经该公司派出专家到朱苦拉实地考察,在朱苦拉立下“后谷之源”的牌子,并签订了对朱苦拉小组的84户农户进行补贴、高于市场价收购咖啡鲜果、为13亩古咖啡林聘请日常管护人员、扶持朱苦拉发展咖啡500亩等5项保护和开发协议。
朱苦拉村,当地一位老人正在采收百年古咖啡 记者 黄兴能 摄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平川镇党委、政府也不断加大对古咖啡林的保护开发力度,先后投入110万元实施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着力解决生产用水问题。投入10万元实施了林下系统喷灌、滴灌工程,投入4万余元安装了杀虫灯,投入“朱苦拉百年咖啡保护和开发”专项资金140万元,对古咖啡林实施了围栏保护,配套建设了水窖和引水沟渠。在朱苦拉村和罗溪村建成两个咖啡育苗基地,在镇内扶持发展咖啡经营实体店5家,组建朱苦拉咖啡专业合作社1个,发展会员180余户,在古咖啡林附近村庄扶持农户种植咖啡2000余亩。形成了以金牛镇老海田、钟英乡皮厂两个咖啡新兴种植基地和平川镇朱苦拉百年古咖啡基地为主的三个咖啡种植基地,全县咖啡种植面积达8000余亩。通过多方努力,2016年,朱苦拉咖啡获批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正在炒咖啡 记者 黄兴能 摄
一棵到一片,百亩到千亩,朱苦拉的百年古咖啡,将随渔泡江水,奔向长江,香飘四海。
统筹朱毅 段毅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