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古渡口,摇过三千年

黄河流经晋陕大峡谷,分割东西,阻断交通,但是正如“秦晋之好”所描述,隔河两岸自古就有不少渡口,人们互相往来,商品交流,贸易物资,也形成了一个特殊的渡口文化。
图片
西口古渡,位于长城之外、黄河东岸的山西河曲县城水西门口。据旧志载,汉桓帝时有一位富商在这里去世,津长(管理渡口的地方官)将他和他的财物一同掩埋。十几年后,富商的儿子寻找父亲来到这里,津长遂将掩埋的财物原封奉还。汉桓帝听说此事后,大赞:“君子也!”这里于是被称为“君子津”。
清康熙年间以来,河曲、保德一带人民从这里渡过黄河,到内蒙古河套地区垦荒种田、通商贸易,俗称“走西口”。渡口现建有禹王庙(俗称河神庙),每年七月十五都要举办盛大的河灯古会。
图片
碛口古渡口,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黄河岸边。在晋商繁盛时期,每日有几百只船、筏往来停泊在碛口码头,数以千计的骆驼、骡马驻足碛口镇,大批西北出产的粮油、皮毛、盐碱、药材等货物沿黄河而下,源源不断运至碛口,然后,再用骡马、骆驼运到太原、晋中、北京、天津、汉口等地。
图片
20世纪30年代,京包、京蒲铁路建成后,碛口完成了它商品集散中心的历史使命,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被遗忘在了这黄土沟壑中。
图片
三交镇位于柳林县西南 37公里的黄河东岸,因地处山西中阳、石楼、陕西清涧三县之间,故名三交。三交镇黄河渡口,自古就是方圆百里的商业文化交流中心,也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更是旅游的好地方,有黄河三峡等自然景点及红军东渡浮雕、刘志丹将军殉难亭、山西第一个红色政权旧址等红色旅游景点。
图片
孟门津, 位于山西吉县壶口瀑布下游,隔河为陕西宜川圪针滩。黄河出壶口龙壕峡谷后,河岸豁然开阔,由50米展宽至240米,河中有一巨石,称孟门山,水分两股流过后,又汇为一流,孟门因此得名,附近为古渡口,每当农历月半,夜临孟门,站北南观,水中明月分为两排飞舞而下,成为一景。今在七朗窝建有黄河公路桥。
图片
龙门渡口,位于山西河津县,是晋、陕峡谷南端最著名的渡口。龙门渡口始见于记载是汉初韩信领兵讨伐魏国,从今陕西韩城以木罂横渡黄河,至龙门登陆,历史上常为兵家争战的渡河点。隋末李渊举义从龙门西渡夺取关中,明末李自成率义军由此东渡。1990年建成侯(马)西(安)铁路桥和公路桥。
图片
蒲津渡位于山西永济县,隔河为陕西合阳县。这里北临龙门峡隘,南界潼关险道,有悠久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辟的东北干道咸阳——临晋道的渡河点即为蒲津。
图片
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的第三次出巡,往还都经过这个渡口。唐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和开元二十年,玄宗两次到北都太原巡视,均经蒲津返长安。由于蒲津位置的重要,自春秋至元代,屡建浮桥,时桥时舟,往来不断。
图片
风陵渡,位于山西芮城县境,隔河为陕西潼关,黄问从这里折向东流。传说远古时黄帝战虽尤于此,时天降大雾,黄帝迷失方向,被虽尤围困,黄帝之臣风后造指南车辨向突围取得胜利。风死后葬此地,名风陵,渡口因此得名。自古为军事及交通要地。历代以木船渡河。南同蒲、陇海连接后有铁桥通过。
图片
延水关渡口,位于陕西延川县城东延水关镇,隔河为山西永和县南庄乡永和关。晋朝在延水关附近设临河县,清代设关称延水关。渡口历史悠久,现在有载重40吨的钢质客货渡船,年客流量2万多人次。北宋科学家沈括任延安知州时,曾在渡口附近发现“竹笋化石”。
图片
清水关渡口位于陕西延川县东南部,隔河为山西永和县嘴上行村。是延川境内仅次于延水关的一个渡口,设有木质渡船。1936年5月初,毛泽东率中国工农红军东征后,由此渡河回师陕北。
图片
夏阳渡,它西接秦地,东通晋、燕、赵,所以注定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三年,魏王豹反汉,时任淮阴侯的韩信在此用木罂渡军袭魏,故又名木罂渡、淮阴渡。自夏阳古渡顺黄河漂流十余公里而下,从吴王古渡登岸而上,便踏上了山西临猗的土地。
图片
晋陕段的黄河古渡由于历史、地理、政治等因素,或稀疏或密集。总体来说,历史上晋西北和陕北所分布的政治中心或经济中心很少,自然地理条件较为恶劣,故而不可能形成较多的重要津渡。而关中和晋南地区,环境优越、农业发达,历史时期该地区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都城,故而此段渡口分布较为密集,规模也较大。
来源:谈史室
原标题:晋陕黄河古渡,道不尽的历史
你若喜欢,可点在看分享行走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