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州好男儿 革命英烈朱英汉

原标题:为掩护党组织转移和战友安全英勇牺牲——

安州好男儿 革命英烈朱英汉

《碧血丹心——朱英汉》一书详细介绍了朱英汉烈士的一生

1920年出生于安州河清的朱英汉,15岁参加红四方面军后随军长征到了陕北。在延安,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毕业后调到陈赓将军身边作警卫,抗战时期历任侦察员、班长、连长,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6年受党派遣回安县建立安绵地下党河清支部,任支部书记。在河清、绵远的进步学生、工人、农民、店员中吸收了一批积极分子入党,并发动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抗苛捐杂税的斗争。1948年调到大邑、邛崃任武工委委员兼副队长,1948年7月12日在消灭刘文彩反动武装和国民党保安队的“7·12事件”中英勇牺牲,年仅28岁。

如今,在安州区河清场镇中心英汉路上,一块硕大的石碑上书写着“朱英汉故居”。当地人介绍说,革命烈士朱英汉的家以前就在这里,不过随着历史变迁,当年烈士的家现在成了一家商场,而这条街就取名英汉路,以此怀念革命烈士的英勇事迹。

参加红军投身革命

1920年,朱英汉出生于四川省安县(今安州区)河清镇。朱英汉出生不久,父亲参加了讨伐北洋军阀的队伍,一去多年杳无音信。朱英汉同母亲、妹妹相依为命,过着清贫的生活。

朱英汉小时候,曾在私塾受启蒙教育,后来辍学,祖父送他去本街许家绸缎铺当学徒,常被老板派去同伙计们到中江、三台、南充等地担货回河清销售。当时,朱英汉年仅13岁,四处奔波,挨冻受饿,吃尽了苦头。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通(江)、南(江)、巴(中)建立了川陕革命根据地,对全川影响很大。上世纪30年代初期,朱英汉家乡河清镇,是中共绵(竹)安(县)中心县委开展活动的重要地方。朱英汉在同一些进步青年的接触中,受到了进步思想的影响。

1935年3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西渡嘉陵江,配合中央红军北上。红四方面军过广元,夺剑门,战青川,取道梓潼、绵阳,攻占江油,分兵北川、平武,入安县边境。次年夏天,15岁的朱英汉离开家乡,投奔了红军。入伍后,编在红小兵团当司号员,参加了举世瞩目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历经艰辛,到达陕北。后来,组织选派朱英汉到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朱英汉学习用功,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进步很快,毕业后,调陈赓将军身边做警卫工作。

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朱英汉随八路军一二九师三八六旅,在陈赓旅长的率领下,离开陕北,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朱英汉的任务是警卫工作,参加战斗的机会不多,他多次请示首长,要求参加战斗。后来,上级首长批准朱英汉的请求,调侦察连工作。在侦察连,朱英汉经常化装潜入敌战区,侦察敌人的军事布置,搜集敌军军事、政治、经济等情报。

朱英汉在侦察工作中机智勇敢,多次出色地完成任务,由战士晋升为侦察班长,后来又当了连长,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临近胜利的时刻,朱英汉在一次战斗中不幸负伤。伤愈后,调延安留守兵团任连长,保卫新华社总社。

朱英汉烈士墓

掩护战友血染邛崃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反动派全力准备打内战。1946年,川北队长阮自强安排朱英汉回到安县河清,立下脚根,发动群众,打好基础,做好发展党员和开展武装斗争的准备工作。1946年5月,朱英汉跋山涉水,历经艰辛,回到离别多年的家乡。为了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朱英汉以谋食养口的挑担小贩作掩护,走乡串户,察看地形,搜集敌情,了解安县、绵竹的社会状况。

1946年6月26日,蒋介石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治协议,向解放区发动了全面进攻。在此期间,朱英汉在河清、绵远一带发动群众开展抗丁、抗粮、抗苛捐杂税的斗争,宣传党的七大精神和解放区的形势,揭露蒋介石发动内战的罪恶行径。

1948年5月,川康特委先后从各地抽调一批党的骨干和武装力量到川西的大邑、邛崃开展武装斗争,建立了“川西南人民武装工作委员会”和“川西南人民武装工作队”。朱英汉(化名林鉴)任武工委委员,兼任武工队副队长。他负责军事工作,十分重视对武工队员的基本军事常识训练,还经常对队员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启发武工队员的觉悟。

朱英汉不但指挥战斗精明能干,而且对同志也和蔼可亲,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与队员亲如兄弟,队员都亲切地称他“老林”。当年同朱英汉一起战斗过的武工委委员、直属队队长李维实同志在回忆中写到:“在那种革命知识贫乏、政治水平低的情况下,在那恶劣环境、不能公开活动的条件下,能够较快地提高队员的政治觉悟,坚定其革命信心和决心,朱英汉同志是作出了贡献的。”1948年7月,武工委在中共川康特委和地方党组织的领导下,在大邑、邛崃等县发动组织群众千余人。川康特委指示武工委:很快暴动。武工委决定利用地方势力之间的矛盾,在7月中旬攻打驻扎在邛崃傅庵乡的国民党十七师师长刘树成的武器库,然后回头攻打大邑安仁镇刘文彩的公馆,最后拉队伍上总岗山,建立革命根据地。

7月11日晚,武工委干部正在肖家大院召开翌日暴动的筹备会议。不料,暴动计划泄漏。翌日凌晨,刘文彩纠集地方反动武装和大邑、邛崃的国民党保安队200余人,趁武工队撤哨之机,袭击武工委驻地。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大家震惊,朱英汉镇定地指挥武工队员,清点武器;武工委的其他同志忙着清理党的文件,做好转移工作。

朱英汉和李维实带领20多名队员从后门突围,意在同陈林盘的第二直属队会合。不料,敌人用机枪封锁了肖宅后院,队伍受到阻击。7月的川西坝,全是一片绿色的秧苗,很难找到能作掩护的屏障物。在密集的枪炮声中,武工队员趴在秧田中还击敌人。朱英汉率领枪法好的队员掩护,其他领导带队伍边打边撤。突然间发现党组织派来的青年学生罗永由掉队,朱英汉率领几名队员匍匐前进接应,冲在前面的朱英汉不幸中弹,鲜血直流,染红了秧田水。为了战友的安全,朱英汉忍着剧痛,继续前进。面对前来救护的队员,朱英汉命令道:“你们快走,不要管我!”并用最后一颗子弹将冲在前面的敌人打倒。武工队员撤出阵地,敌人就冲向弹尽力竭的朱英汉,一齐开枪,朱英汉身中数弹,倒在血泊之中,英勇牺牲。武工委的干部、队员及党的机密文件安全转移。

这次事件就是刘文彩勾结地方反动军队,围剿中共地下武装,破坏中共地下党组织的反革命“7·12事件”。

英烈精神代代相传

解放后,党和人民没有忘记为人民求解放而牺牲的英雄。1950年11月23日,川西行政公署追认朱英汉为革命烈士,并向朱英汉烈士家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上面记载着:“朱英汉同志在革命战斗中光荣牺牲,其光荣事迹当永为世人所钦敬……”。1951年,邛崃人民为了纪念为革命浴血奋战的英雄烈士,将朱英汉牺牲地点——傅庵乡第四村,命名为“英汉村”;又将附近的一所学校,命名为“英汉小学”。土改工作队进村后,把朱英汉烈士的英勇事迹编写成教材,向党团员、群众和青少年进行宣传教育。

现在,当我们再次踏上邛崃那块热土时,到处都有朱英汉的“影子”,有“朱英汉烈士墓”“英汉街”“英汉社区”“英汉新村”……

在安州,1992年旧城改造时,河清镇党委政府为纪念革命烈士朱英汉,将场镇中心一条主街陕西街改名为“英汉街”。2013年,中共安县县委、安县人民政府在朱英汉的出生地立了“朱英汉故居”的石碑以示纪念。到今天,朱英汉的英勇事迹被安州儿女代代相传。

现代著名作家马识途,为缅怀烈士、寄托哀思、教育后人,以朱英汉烈士为模特儿,创作出《三战华园》文学作品,后来又被改编成电视剧,绘制成连环画,脍炙人口,争相传颂。

朱英汉烈士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那种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舍己为人的精神,表现出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崇高品质,永远值得我们怀念、尊敬和学习。

(图片、文字资料由中共绵阳市安州区委党史研究室提供)

(绵阳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安峥)

编辑:谭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