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宣威:送教上门,点亮残疾儿童未来

思柔,一个可爱、温柔的小姑娘,可她四肢却也“柔”得可怕,已经骨折了数百次。不能自主行走的她,上学成了问题。为了让像思柔这样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均等教育,云南省宣威市复兴二小的教师们启动了“送教上门”服务工作。
12月21日中午,笔者来到宣威市复兴街道复兴佳园小区,几个孩子在楼下追逐打闹,无邪的笑声挥洒在宁静的小区里。然而,此次的采访对象——思柔,一个才10岁的小姑娘,却不能跑不能跳,甚至不能自主行走。她是先天性残疾人,肢体一级残疾,下肢无法行走、骨骼发育不全,易骨折、易骨碎。她母亲说,从3岁开始,她的下肢就用夹板固定住了,手可以轻微活动。之前,思柔经常骨折住院,她的四肢大约骨折了数百次之多。除了残疾,思柔的家庭还是建档立卡贫困户。
搬进新家园
所幸,思柔赶上了好时代,她家享受到了脱贫攻坚政策的好处,作为易地扶贫搬迁户,2019年底从文兴乡太平村委会,搬迁到复兴街道复兴佳园锦绣社区,从山村来到了城里,住进了崭新的楼房,有了生活保障。
复兴佳园小区安置的搬迁对象3773户12495人全部是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搬迁户子女的就学问题,成了复兴街道教育扶贫和民生保障的基本工作。为做好就学服务,街道提前谋划,落实教育政策,依托小区建成的小学、幼儿园及周边中学,为搬迁群众子女及时办理入学手续,复兴佳园适龄儿童少年实现了全部就学。
有了新学校
作为复兴佳园的教育服务点,2019年12月,复兴二小接纳了数量众多的建档立卡贫困学生进校就读,其中不少学生属于重度残疾及特殊障碍儿童,思柔也是其中之一。
宣威市对所有符合安置条件的残疾学生采取分类安置方式安置入学,建立了特殊学生关爱帮扶制度,积极构建“家庭尽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群团协同、社会参与”的关爱体系,依法保障适龄残疾儿童就学。
为了让这些适龄残疾儿童少年享受均等教育,复兴二小启动了“送教上门”服务工作。2019年12月6日,复兴二小安排四位教师为她送教上门。大家都说,思柔是一个很聪明的孩子。
爱是一切教育的前提,特殊教育有其不同于普通教育的规律和方法。复兴二小校长唐英介绍说,老师们在集中学习之外,平时经常自学特殊教育的理论和方法,明确送教上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综合素养。一年来,复兴二小在职在编的30名教师全部参加了送教,至今共为12名学生送教上门,每月送教不低于两次,每次送教时间不低于1课时(1小时)。送教科目也由起初的语文、数学两科目增至英语、美术、音乐等多个科目。
“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复兴二小践行“雅行教育”以及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培养自信自律、知礼懂仪、具有感恩心、恭敬心、同理心的人为育人目标。送教上门,不只是教孩子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信心,融入社会,健全人格,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从而拥有幸福快乐的生活。
开始新生活
笔者来到思柔家里,沙发上坐着个瘦小的女孩,下肢整个固定在塑胶夹板里,面前一个小小的电火炉散发着桔红的光,她就是思柔了。她自然地微笑着,像花盆里的粉色小花,恬静地摇曳着。看到那生命的缺憾,旁观的人都很惋惜,只有主人公浑然不知。
同来的复兴二小四位老师开始给思柔上课。音乐教师陈庆说,她很有音乐天赋、唱歌很准。当陈老师用葫芦丝来吹奏曲子,而她很自然流畅地跟上节奏,学习唱歌。
唐英介绍说,这些特殊的孩子与其他正常孩子一样,他们都有着心理发展的需求,有着与人交流享受友情关爱的需要。送教上门的老师们把这些孩子看在眼里、放在心里,时刻注意这些孩子的健康发展,用真诚的爱去打动和感染他们。当孩子取得进步时,就多表扬他们;缺乏信心时,就多鼓励他们。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老师的关爱,感受集体大家庭的温暖。
接纳是一个很艰难的起点。初次去送教时,思柔也有些胆小、不说话,后来在老师的不断关心和开导下,她变得越来越开朗,现在每当老师进门或者离开时,她都会开心地主动问好,愿意与人交往。
音乐课后,四位老师又教思柔背古诗、学算术。“老师们教我拼音、数学,还学唱歌、学画画,学到很多知识,了解到外面的世界,跟老师们在一起很开心。”思柔说话很流畅。
经过一年多的学习,现在思柔基本掌握汉语拼音,还能简单的拼读,还学会了古诗。100以内的加减法也能正确计算。由于她爱好唱歌和画画,现在她已经能唱好多首歌和画出很精美的画来了。老师们说,爱心是送教老师必备的精神食粮,用爱心来抚慰特殊孩童的心灵,让残疾儿童在智力、肢体活动能力上得到一定的提高,是一种修行,一种厚德。
据悉,宣威市采取就近就便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分类安置适龄残疾儿童,全市现有适龄残疾儿童1440人,其中,随班就读946人、特殊教育学校104人、送教上门390人。学校“送教上门”遵循“学校保障、分类施策、定期入户、免费教育”的原则,按照“一生一策”给予经济上的资助、生活上的关心、学习上的帮助、心理上的抚慰,开展学法指导、游戏活动、言语矫正、感官训练、心理辅导等形式进行多重干预、开发潜能,使特殊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得到发展,为今后自立、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打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