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好生态治水一盘棋!梅州梅县区持续优化改善水生态水环境

原标题:
下好生态治水一盘棋 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
梅县区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目标,持续优化改善水生态水环境
冬日里的梅县区丙村镇红光村,显得静谧而又安宁。石窟河与梅江河交汇于此,一江碧水蜿蜒而过,水面波光粼粼,风景秀美。
总长5公里的丙雁大堤景观休闲旅游带,配套了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时常有三五成群的村民信步漫游于河岸两旁的生态廊道。“和以前相比,河水更清澈了、基础设施更完善了,真不敢相信,我的家乡也能这么美!”村民伍万基连连感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近年来,梅县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做好“水文章”,紧紧围绕“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补短板、强弱项,持续加大河道整治力度,水生态、水环境持续优化改善。与此同时,该区力争实现做优“水文章”与优化城市结构、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交通相结合,成效显著。
生态碧道惠民生
以万里碧道串联区域协同发展
冬日午后,石窟河畔绿树成阴。暖暖的阳光撒在身上,抬眼望去,葱笼的树木和洁净的河水相互映衬,让人心旷神怡。村民刘叔说,他在村里居住了几十年,这样的光景是万里碧道建设以后才有的。
2019年,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高标准建设广东万里碧道,在南粤大地打造“河清岸绿、鱼翔浅底”“水草丰美、白鹭成群”的生态廊道。梅县区丙雁大堤景观提升工程被纳入省级万里碧道试点工程,该区以此为契机,依托优美生态风光高标准打造特色碧道工程。
图片
丙雁大堤景观提升项目建设以来,河岸的生态廊道群众观光休闲好去处。受访者供图
梅县区水务局设计室主任肖正超介绍,丙雁大堤景观提升项目分两期进行建设,按照因地制宜、分区建设、试点先行的工作要求,投资近3亿元,目前已建成碧道5公里、沿江亲水步道7.3公里、滨水公园1座、小广场1个,预计于2021年底全面完工。
“以水为媒,打造群众观光休闲好去处,在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同时,梅县区水生态品质也将进一步提升。”肖正超说。
生态优势引来了优质项目。
位于红光村的中国·梅州“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是上海翼天文化旅游发展集团开发建设的重点文旅项目。项目落户带动了红光村的建设发展,加快了该村美丽乡村建设进程。
“红光村位于石窟河与梅江河交汇处,风景秀美,依托重点项目落户及万里碧道建设的契机,村基础设施全面完善,实现道路水泥硬底化,配套亮化、净化和绿化工程,村容村貌焕然一新。”红光村党总支书记温友昭说,通过文旅产业的带动,推动城乡融合的新发展。
“万里碧道建设有别于过去传统的中小河流治理,它推动了河湖综合治理、沿线休闲游憩设施建设、产业结构转型、宜居城乡建设和区域协调发展,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梅县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城因水而美、因水而秀。
碧道建设不仅是水环境治理的升级版,还能起到串联起众多自然生态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的作用。以生态保护为前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通过水脉、文脉、人脉、绿脉多脉共建,将梅县区范围内的碧道打造成“水城乡融合,人山水相依”的万里画廊。
生态环境实现持续向好,境内大小河流正成为一条条生态走廊,清水绿岸、鱼翔浅底、人水和谐的场景在梅县大地上逐渐呈现。
进入2021年,梅县区碧道建设任务同步启动。
任务包括程江碧道项目(城镇型)以及南口水碧道项目(乡野型),建设碧道休闲带长度共27.3公里,目前已完成可研设计,立项工作正在进行中。
乘着广东打造万里碧道的东风,梅县区正努力建设造福群众的“幸福河”,把碧道建设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抓手,打造美丽宜居乡村。
“放心水”浸润民心
355个行政村集中供水全覆盖
“终于接通了!我们大伙儿盼自来水好多年啦!”2020年12月6日,对于梅县区扶大高管会三丰村的村民来说,绝对是个好日子。
这一天,村里的自来水管道和加压泵机顺利安装完毕,自来水到户“最后一公里”顺利打通。
黄在国是村里第一批报装自来水的村民之一。“现在不仅用上了干净水,水压还很大!”黄在国说,全家人一年多前搬进了新建的楼房,本该安享天伦之乐,但用水困难却成了幸福生活最大的障碍。
黄在国回忆,因为水压不足,无法使用热水器,全家人只能烧热水洗澡;因为没有自来水,无法使用洗衣机,衣服妻子只能用手搓洗……未通自来水前,停水是家常便饭,最长的一段时间更是长达一个月。
三丰村党总支书记黄跃进介绍,三丰村虽然离城中心不远,也不算偏僻,村中常住人口有1500多人,用水需求大,但因为地势较高、镇村自来水供给难等问题,村中未通自来水,村民们吃饭、拖地、洗衣等全靠地表水,为日常生活带来了种种不便。
“三角塘片区地势较高,之前水压不稳定,目前已由政府安装加压泵机。”黄跃进说,此外,全村每隔一段距离便在村民集中居住区域设分散供水点,经技术人员测试,各入户水压均达标并保持稳定,确保满足村民的日常用水需求。
图片
梅县区以万里碧道建设为契机,打造又一靓丽的生态名片。何森垚 摄
梅县区地处山区,地形多为丘陵,由于农村村庄分散、水源条件差、施工难度大等因素,难以进行大范围集中供水。长期以来,受资金不足和群众意愿影响,农村自来水迟迟未能全面覆盖。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多采用小型单村集中供水,供水保证率较低,遭遇连续干旱天气时容易出现村民饮水困难问题。与此同时,圩镇水厂制水设备落后、管道老化问题均未能完成整改。
据梅县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6年前,梅县区通过实施农村饮水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了部分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安全的问题。
近年来,梅县区先后投入5.67亿元全面实施“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设,全区18个乡镇355个行政村基本形成供水安全保障体系,行政村集中供水100%覆盖,32个省定贫困村130个20户以上的自然村集中供水已全面完成,水利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自来水质监管方面,该区推进落实《梅县区农村供水工程运行管理办法》(试行),与梅县区生态环境分局、梅县区卫健局组成专项工作组,每季度对镇村集中供水水源水、出厂水和制水环节进行全面水质取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督促镇村供水管理单位落实整改,不断强化水源保护、规范水质净化处理。
目前,各镇村供水管理体制逐步完善,通过对口扶贫、村民集资入户等形式,“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建成的供水站陆续实现运行,自然村集中供水覆盖率和入户率将进一步提高。
强化监管促发展
创新联动监管机制改善河湖面貌
周末时分,梅县区水车镇白沙村内总能看到摄影爱好者的身影。
“咔嚓!”“咔嚓!”九曲栈道上,摄影爱好者刘先生不停按下手中的快门,水面上白鹭掠过的美丽身影被定格在屏幕上。
近几年,水清岸绿白鹭飞的场景在梅县区越来越常见,这得益于梅县区对于水环境的有力监管。
2020年,梅县区在三个“监管”上下功夫,推进水环境监管工作向纵深发展。
——河长巡河监管方面,梅县区全面普及使用“智慧河长”平台,实现各级河长高效履职巡河。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31日,梅县区河长巡河共19413人次,巡河发现问题共411宗,处理411宗,问题处理率100%;收到智慧河长公众投诉11件,办结11件,办结率100%。
——水行政执法监管方面,梅县区结合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持续加大对非法采砂、侵占河道、破坏水利工程等涉水违法犯罪打击力度,2020年度共巡查98次,出动人员185人次,调查办结投诉件共35宗。
此外,该区还制定了《梅县区水务局打击“蚂蚁搬家”式非法采砂工作方案》,建立“河长+警长”“河长+检察长”工作机制,加强工作联动机制,形成河湖监管保护合力,共同守护河湖生态安全。
——水质断面考核监管方面,梅县区推进镇村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建设,推进农业农村污染治理,清理整治畜禽养殖,推广科学合理养殖模式,加强水电站生态流量管控,保障水质环境。
据环保部门2020年监测结果显示,梅县区国考核水质断面及市考核水质断面水质均达到地表水Ⅱ类或Ⅲ类水质标准,考核达标率100%。
环境就是民生,对人民群众来说,绿水青山既是宜居之园,又是发展之源。
2021年,梅县区将继续全面提升基层河长履职能力、高效推进万里碧道建设项目、持续推进河湖“五清”“清四乱”常态化工作、巩固河湖管理范围划定成果、健全工作机制,加强河长办能力建设,把做优“水文章”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夯实绿色发展新图卷。
【全媒体记者】何苑妮
【通讯员】曾健锋 张敏 吴剑辉
【作者】 何苑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