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招牌|嫘祖蚕桑的古韵和魅力

众所周知,嫘祖是蚕桑丝绸的发明人,她辅弼黄帝,协和百族,统一中国,是中华人文女祖,华夏母亲文化的象征。盐亭,作为嫘祖的出生地和归葬地,长达五千多年的蚕桑生产系统和深厚的嫘祖文化,在中国蚕桑文明史中具有创始和引领的地位。《金字招牌》,我们就一起去嫘祖文化圣地盐亭,感受嫘祖蚕桑的古韵和魅力。

盐亭县,位于绵阳东南部,因境内多盐井,盐卤出产丰富得名盐亭,是古巴文化和蜀文化的交汇点。作为黄帝元妃嫘祖的故里,相传开创中华丝绸文明的嫘祖最先发明栽桑养蚕、抽丝编绢的技术,是蚕桑文化的发明创造者,被历代尊为“先蚕”、“人文女祖”。

蚕桑文化始于我国,盐亭历来是蚕桑生产发达地区之一,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于2000年正式确认:四川盐亭嫘祖故里。蚕农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无不与蚕桑生产紧密相关,经历代蚕桑生产的长期积淀,盐亭也流传下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蚕桑民俗文化事象。

嫘祖发明栽桑养蚕5000 年来,盐亭一直坚持栽桑养蚕,并作为农业的重要项目。田边桑、地边桑;小桑园、大桑园;桑在林中,林在桑中,一派秀美的山水林田路桑风光。世代村民以农耕养殖为主要生活来源,蚕桑养殖自然也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栽桑、养蚕、缫丝等蚕桑传统技艺代代相传。

盐亭养蚕分为四季:春蚕、夏蚕、正秋蚕、晚秋蚕。每年从4月下旬开始养蚕结茧一直持续到9月初。

清明过后,村民们迎来了一年中养蚕的第一季:春蚕。一个蚕子从蚁蚕到最后化蛹成蝶完成它们一生的使命,大概需要40天左右时间。

盐亭传统养蚕形式主要以零星养殖为主,农民称为“簸簸蚕、兜兜茧、油盐钱”,现在仍还有少数地方保持零星养殖。蚕桑成为盐亭县域经济重要产业后,蚕桑生产蓬勃发展,养蚕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企业等规模养蚕方式,已经成为盐亭蚕桑生产的主力军。

西陵镇作为盐亭县着力打造蚕桑产业的重点小镇,禀赋嫘祖出生地深厚的文化底蕴,创新模式抓蚕桑。为加快蚕茧的升级改造,近几年,盐亭还试养出了七彩茧,抗病力强,单产量高,蚕丝粗细均匀,牢固性强,永不褪色,利用彩茧加工生产的纯天然七彩丝被,还注册了商标:嫘彩,深受客户青睐。

用蚕茧作原料制成生丝的工艺过程就包括混茧、剥茧、选茧、煮茧、缫丝、复摇、整理、检验等工序了。走进盐亭蚕丝生产车间,一道道工序井然有序。颗颗小小的蚕茧,经过手工选茧,选择出优质的蚕茧进入到下一工序;在机械化缫丝车间,现代化的机器大大提高了传统手工缫丝的工作效率;复摇是下一个重要的步骤,将小箴丝片加工成大箴丝片,以保证蚕丝的弹性和强度;再经过编丝工序,蚕丝就加工完成了。

勤劳的盐亭人在长期的栽桑养蚕过程中,积累了相应的种养成熟技术和管理方式,蚕桑生态种养循环形成了一个特别的良性共存体系。“四川盐亭嫘祖蚕桑系统”被原国家农业部公布为第四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这就更加充分肯定了嫘祖始蚕衣被天下和世界丝绸之源在盐亭的史事和学术成果,对进一步保护传承研究开发嫘祖文化资源具有极其重要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