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源县产业转型促经济社会发展——砥砺奋进 化蛹成蝶

曾经的富源“因煤而兴”经历了“黄金10年”。从2014年起,全县经济“因煤而衰”断崖式下跌,综合考核排名全市、全省倒数第一。
如何走出“沼泽地”,实现产业转型?在广泛调查研究、辩证审视县情、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富源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两轮驱动’战略,全力打好产业转型、县城建设、脱贫攻坚、安全维稳‘四大攻坚战’,努力建设能源大县、铝产业集群发展基地县、高原特色农业基地县、出省入滇现代物流基地县和宜居宜业山水园林生态县城”的发展思路,在赶超跨越中笃定前行。“十三五”期间,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V型”反转。
图片
打造产业“新高地”
富源县坚持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两手硬”,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农业特色发展。深入推进“一县一业”农业特色产业创建,魔芋、核桃、辣椒、中药材、黄桃、山药、软籽石榴等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大河乌猪为主的畜牧业提质发展,年均出栏肉猪179.9万头、产值19.83亿元。
——做强煤炭产业支柱。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全县煤矿从166处减少到61处,煤矿平均单井规模达60万吨/年以上。到2025年,全县煤炭产量将达到3000万吨/年、实现产值160亿元。
——做大铝产业支撑。依托泽鑫铝业33万吨电解铝项目,先后引进今飞、万里扬、大长江集团等知名上市企业,建成今飞汽轮、摩轮、飞扬汽车变速器铝压铸壳体等铝产业项目,实现了原料—加工—回收的循环利用、闭环发展,闯出了一条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的新路子。
——做实园区平台。富源县国土面积97%是山地,全县人民以“愚公移山”的干劲,开山劈石建园区,在大山里建成了37平方公里的工业园区,园区6条32公里道路和水、电、路、气、通信等基础配套设施要素保障全部到位。通过筑巢引凤,全国知名的大企业、上市公司接二连三入驻,打造了产业发展的“新洼地”,被授予“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云南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荣誉称号。
推动城乡“大变样”
富源县高起点、高标准推进以“一片两线四园五湖八景”为重点的城市建设,县城建成区面积由10平方公里增加到1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36.74%提高到42%。县城人居环境显著提升,开发建设热潮越加兴旺,潜力正在加速释放。
新建农村公路1297公里,所有乡(镇、街道)全部通柏油路,161个行政村全部通水泥(沥青)路,1435个自然村通水泥(沥青)路。完成838件安全饮水工程建设,惠及60.317万人。农村电网改造实现户表全覆盖,所有行政村通动力电。新建光缆线路1.3万余公里,所有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广播电视及通信信号实现全覆盖。
守住民生“幸福线”
富源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投入63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285所,实施“全面改薄”项目358个,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02%,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6.13%,高考上线率达99.95%。自2019年起,县财政每年注资1000万元,成立富源县教育发展基金,带动社会捐资1200余万元,激发形成了全社会参与教育事业发展的浓厚氛围。
——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整合全县22家医疗机构,组建2个紧密型医共体,实现省级卫生乡镇全覆盖,所有乡镇都有中医馆,所有村卫生室都有业务用房。
——扎实做好社会保障。新增就业岗位21000个,开发公益性和乡村公共服务岗位6282个,创业带动就业23867人。5大保险综合参保率年均在95%以上。社会保障提标扩面,低保线与贫困线“双线合一”,发放7亿元救助资金保障城乡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五保户供养等。
——如期摘下“贫困帽”。富源县2019年4月30日经省政府批准退出贫困县,2020年8月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啃下脱贫攻坚的“硬骨头”。
——维护和谐“基本面”。富源县始终把“生命至上、安全第一”作为一切工作的前提,全力以赴防风险、保平安、护稳定。安全形势持续向好,及时妥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全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切实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展望未来,富源县将站在更高“坐标系”中举旗定向,在新发展格局中谋篇布局,奋力走出一条产业兴旺、城乡繁荣、生态宜居、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康庄大道。
曲靖日报记者张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