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大爷卖“老虎”,火爆时5个兄弟齐上阵,“绝技”秘而不宣

无论哪个年代,无论做什么生意,无论什么行业,都有支撑生意的“绝技”。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绝活”,或者“绝招”。特别是对于那些靠手艺吃饭的人来说,这些“绝技”往往是秘而不宣的。有的生意人家族,行业的“绝技”甚至从不外传,或者传男不传女,让其衍生出一些神秘色彩。

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峤山镇道沟村,有一位民间传统手艺人,他叫魏兆忠,今年已经72岁了。魏大爷做了50多年的“老虎”生意,至今还在坚持着做“老虎”,这个“老虎”不是真老虎,而是用泥巴做出来的一种儿童玩具。魏大爷说,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他做的“老虎”可是“高级玩具”,生意火爆的时候,他全家5个兄弟一起上阵制作“老虎”,一天能卖出1000多个呢。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老虎”,有多高级?一天能卖出1000多个?原来,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经济建设刚刚起步,科技还不发达,不像今天这样,互联网、电视、手机、电子玩具、电子游戏这么普及,当时还有很多村庄没有通电,更不用说电视、电灯了。在那样的年代里,有一种不用电、不用油,外观好看,还能发出声音的玩具,你就能想象到,受欢迎的程度。

魏大爷做得“老虎”就是这样一种“高级玩具”。这个用泥巴做成的“老虎”,样子憨态可掬,玩的时候,一只手把头,另一只手把尾,双手一推一拉,就会发出“呜、呜、呜、呜”的叫声,非常吸引人。魏大爷介绍说,这个老虎一般是在正月里的庙会上卖,每年冬天三四个月做的五 六千只 “老虎”,在来年正月里,半个多月的时间就会销售一空。

这种“老虎”,民间传统叫法是“泥叫虎”,魏大爷说,其历史有200多年了,在山东省潍坊市高密一带非常流行,魏大爷的手艺,是他的父亲从高密一个民间艺人那里学来的。以前,魏大爷家里人口众多,兄弟5个,他的父亲为了养家糊口,就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卖点针头线脑的,捎带着卖个泥哨子,换点钱贴补家用。

当时,在莒县没有做“泥叫虎”的,魏大爷的父亲就步行二三百里地,到高密去批发“泥叫虎”到莒县卖。因为时间长了,魏大爷的父亲感动了高密的手艺人,那个手艺人就把这个“传内不传外”的手艺教给他父亲,从此,魏大爷一家就靠着这个手艺,过上了好日子。

可能有的人会说,不就是个泥老虎吗?我也会做,这有啥难的?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如果这个“泥叫虎”非常简单,人人会做的话,那就不叫“手艺”了。这个“泥叫虎”难就难在“叫”字上,做泥老虎可能一学就会,但是能做出会“叫”的老虎,那就难了。

魏大爷说,这个“泥叫虎”不用电、不用油,也不用金属,更不用塑料,制作材料就是用地里的泥土,加上狗皮、芦苇杆和小纸片。最难的地方就是做会叫的哨子,这个哨子是用芦苇杆和小纸片做成,一个哨子长约5公分,两头用刀切成45度角,再划上一个小口子,夹上一块小纸片,就做成了。制作过程看似简单,实则难度很大,一般人学不会。

因为这有制作“哨子”的“绝技”,魏大爷家做的“泥叫虎”非常畅销,他们做的老虎叫声大、耐玩,不掉色,曾经成为当地儿童玩具的畅销货。可是,几十年过去了,这个曾经非常火爆的“高级玩具”,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玩了,因为玩具市场已迎来百花齐放的时代,加上互联网的普及,短视频的火爆,电子玩具、塑料玩具、金属玩具太多了,这种土的掉渣,“老掉牙”的泥玩具,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了。

“泥叫虎”风光不再,魏大爷的兄弟们都早已放弃这个手艺,但是他还一直坚持着这个手艺,每年都会做上千儿八百个。他说过去做“泥叫虎”是为了生活,现在是为了玩乐。自己做了几十年了,有感情了,也喜欢做,感觉就和玩似的,比晒墙根要强。

魏大爷做“老虎”在当地很有名气,在村里,只要说那个做“老虎”的大爷,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知道。7年前,魏大爷做的“泥塑彩绘”还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他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魏大爷说,为了传承这项传统文化,过去秘而不宣“绝技”,现在谁想学他都免费教,直到学会为止。曾有不少小青年想学这个手艺,但是最后都没有坚持下来。一是因为不挣钱,二是因为耐不住性子,做这个手艺,没有耐心是不行的。

(图文/明之)【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或者想分享您的故事,敬请关注《新图视野》,并提供采访拍摄线索。打开平凡视界,感受百味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