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仁碧江:“三业”助力村强民富业安

近年来,铜仁市碧江区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立足各村(社区)实际,不断壮大特色种植业、发展生态畜牧业、培育优势加工业“三业”,全面推进村级实体产业发展,激活乡村发展密码,带动群众稳定增收,拓宽群众就业渠道,助力村强民富业安。
壮大特色种植业,激活乡村发展密码
碧江区立足农村产业发展实际,以坝区为主阵地,聚焦铜仁主城区50万人口消费市场,大力发展以果蔬、油茶、食用菌为主的种植业,做优“白水贡米”和“珍珠花生”两大农业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推进15个坝区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发展,着力激活农村改革动能,释放乡村发展活力。
隆冬时节,笔者在和平乡和平社区和平坝区,看到200多亩的柚子林迎来了大丰收,枝头挂满金灿灿的果子,让冬季的坝区显得生机勃勃,十余名工人正在果园里进行采摘、装运。
“以前村里没有产业,大多数年轻人放弃种地外出打工,农田被闲置,村子发展动力不足,农民生活幸福感不强。”说起和平社区以前的发展状况,社区主任何定清皱起眉头。
面对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平乡抢抓农村产业革命机遇,按照“宜蔬则蔬、宜果则果、宜药则药、宜林则林”的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发展蔬菜、精品水果、油茶、中药材等乡级主导产业,调整优化坝区产业结构布局,大力发展村级实体经济。同时,从资金扶持、技术指导、管理服务、基地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引导和鼓励有实力的返乡农民工、致富带头人、龙头企业在坝区流转土地,领办产业项目,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
图片
“三业”助力村强民富业安
“本来我一直在外打工,但现在政府大力支持返乡人员创业,在乡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专业合作社,流转闲置土地发展水果产业,现在是柚子挂果的第二年,今年产量可达5万斤。”和平坝区兴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杨俊昌告诉笔者。
在推动农村产业革命过程中,和平乡立足坝区建设,按照“坝区园区化、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发展理念,不断完善坝区基础设施,规模化发展特色种植业,同步发展乡村旅游业,着力激活乡村发展密码。目前,和平坝区有经营主体8家,流转土地1166亩,涉及农户1157户4650人,2020年实现坝区亩均产值13000元以上,带动贫困农户均增收2万元以上。
据悉,在产品销售上,碧江区积极构建产品营销体系,推动坝区农业合作社、企业与华联玛客超市、区内68所学校等签订订单,深入推进坝区绿色农产品进机关、进学校、进医院、进企业、进社区、进超市。规范45个农村电商服务点运营,用好昆意浓、邮政与你有约等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线上直销,全方位、全链条推动村级实体经济发展,筑牢乡村发展基石。
发展生态畜牧业,带动农户稳定增收
碧江区把生态畜牧业作为全区主导产业之一,以“做大畜牧总量、做强畜牧产业”为目标,按照“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提效益”的发展要求,大力生猪产业、家禽产业、乳畜产业,支持以铁骑力士、御诺乳业等龙头企业和本地养殖大户做大做强,促进养殖业转型升级,带动群众稳定可持续增收脱贫。
御诺乳业的奶山羊养殖基地位于桐木坪乡卜口村,规范化、标准化、智能化的管理整体推动了奶山羊产业的高质量发展。项目计划投资3000万元,占地约100亩,可养殖5000只种羊,年产鲜羊奶3000吨,每只奶山羊每年可带来养殖收入约1.2万元。基地建成后,覆盖桐木坪乡145户建档立卡户,每年户均分红3000余元,解决了卜口村60多名贫困群众就业。周边群众还根据奶山羊对牧草的需求,与基地达成协议,种植牧草供应,实现共赢。
桐木坪乡棉花坪村立足本村水源充沛、交通便利的资源禀赋,整合资金4.6万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蛙池33个,投放蛙苗280万尾,大力发展特色养蛙产业。项目采取“公司 合作社 贫困户”运作模式,覆盖建档立卡贫困户15户,年总分红2万余元。
瓦屋乡丁家溪村被千亩杉林环绕,全年负氧离子浓度高,空气质量优,整个村子成了天然氧吧。立足良好生态资源,丁家溪村整合600多万元资金,建成7000余平米的梅花鹿基地,从东北引进350余头梅花鹿,按照“村社合一”发展模式,成立梅花鹿养殖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梅花鹿养殖项目。目前,梅花鹿养殖基地存栏母鹿140余头,公鹿110余头,全年能产鹿茸500多斤,产值达120余万元,为全村124户贫困户累计分红31万元,有效提高群众的收入。
据了解,碧江区2020年为符合条件的11户养殖企业申报补贴项目,补贴资金26.445万元,鼓励养殖户不断发展壮大特色养殖业。全年出栏生猪12.17万头、肉牛0.51万头、肉羊2.27万只、家禽150万羽,禽蛋产量0.21万吨,完成水产品产量3495吨,有效带动群众稳定增收。
图片
碧江三业助力村
培育优势加工业,拓宽群众就业渠道
十三五时期,碧江区充分发挥主城区优势,承接区内外易地扶贫搬迁55872人。围绕“稳得住、能融入、逐步能致富”目标,碧江区从就业上破题,根据搬迁群众不同类别就业需求,通过场地免租、创业无息贷款和以工代训等补贴方式,鼓励碧江区高新区企业、区内集体经济企业在社区开设分厂和扶贫车间,吸纳搬迁群众就近就业。
来到碧江区正光街道打角冲安置点华恒藤制品厂扶贫车间,笔者看到20余名工人正在编织藤椅。
“扶贫车间的成立,政府给了很大帮助,不仅从资金上进行补助,还从厂房提供、配套机器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华恒藤制品厂扶贫车间负责人介绍道。因为加工厂就开设在小区,上班时间自由,对年龄性别都不作要求,只要手脚灵活都可以做,招工信息一经发布后,吸引不少搬迁群众报名参加。
为拓宽搬迁群众就业面,正光街道在社区通过新办扶贫车间、成立劳务公司等形式,引进“黔灵女家政”公司、汇铜服饰、景阳服饰、华恒藤编、手工刺绣等10余个扶贫工厂入驻社区,大力发展服装加工、藤制品加工、工艺品加工等产业,开发弹性就业岗位,让搬迁群众在“家门口”就业。
“我在这里上班2年了,编织技术和速度都提上去了,这里上班时间自由,既能照顾小孩,一个月还能挣3000多元补贴家用。”说起现在的就业状况,打角冲社区搬迁群众杨语琴一脸笑意。对像杨语琴一样的搬迁妇女和50岁左右的大龄劳动力,社区都会在技能培训后,优先推荐到扶贫车间就近就业。目前,社区扶贫车间已累计吸纳搬迁劳动力就业1000余人。
据了解,在推动搬迁群众就业上,碧江区根据“以需定培、以培供需”原则,针对社区产业和搬迁群众务工需求,全覆盖对搬迁社区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推动搬迁群众由“普工”变“技工”实现就业。同时,按照“社区 企业 搬迁群众”模式,由社区就业服务中心牵头,引导扶贫车间在社区订单式培训,培训结束后直接入企就职。(图/文 肖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