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丰搬迁群众:乐居新家园共享新生活

易地扶贫搬迁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是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斩穷根、断穷路的关键一招。

近年来,贞丰县共规划11个易地搬迁扶贫安置点。即:县城珉城安置点,县城西城新区安置点,双峰街道安置点,龙场城市综合体安置点,龙场镇新童安置点,永丰街道必克“布依漫城”中心村安置点,北盘江安置点。目前共建成安置房14256套,实现搬迁入住46837人(贫困人口26646人)。

珉城社区 。

安置点分别依托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旅游景区安置优势,商贸物流发展优势,布依乡村旅游优势进行规划建设。每一个安置点各美其美,也美美与共,行走其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都安放着搬迁群众的情怀和乡愁。

2号院。

以前住的是破瓦房,现在住进电梯房,宽敞明亮,生活用品和设施一应俱全,这样的生活,有的群众连想都没有想过。为帮助搬迁群众快速融入城市生活,贞丰县采取多种措施,着力在转变思想观念、就业安置等方面下功夫,确保易地扶贫搬迁户搬得出、稳得住、可就业、能致富、不返贫。

丰茂街道珉城社区新市民罗邦雄说:“我是2018年搬上来的,来到这里后得益于政府政策好,让我们在这里享受小康生活,安排我工作一个月有2000多元工资。”

为解决搬迁群众就业问题,安置点每月定时组织党员进行全覆盖跟踪走访,在充分考虑搬迁群众就业需求和企业用工需求的前提下,开展好各类技能培训,通过县内工业园区、商贸批发企业、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渠道,带动搬迁群众创业就业。

落实“五个体系”建设稳步推进社区建设

近年来,贞丰县坚持把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作为脱贫攻坚的“硬骨头”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个个安置小区拔地而起,让久居偏远山区的贫困群众陆续搬进新家,开始新的生活。

搬迁不是目的,致富才是目标。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贞丰县对已搬迁的群众,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后续工作上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培训和就业服务、文化服务、社区管理、基层党建“五个体系”建设,继续抓好基础公共服务、就业、就医、就学等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做好“后半篇文章”,让广大群众搬出大山后过上幸福生活。

高高兴兴搬进新区。

建好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和谐社区”。建强服务队伍,全力做好搬迁群众的保障服务,扎实抓好就学、就医、医保、社保、民政救助、户籍管理、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新市民全覆盖,共享城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尽快融入城市生活。整合中央定点帮扶资金、东西部扶贫协作帮扶资金、财政资金等,重点聚焦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成9个新市民服务中心,新市民社区各类学校11所。建成投用安置点卫生室5个。易地搬迁安置点群众家庭医生签约实现应签尽签;新市民居住证全部办理完毕,办理户籍迁移5896户25092人;完成搬迁群众低保“农转城”2933户6796人;办理“安居险”24236人、“就业险”24747人。在新市民社区设立党务政务一站式综合服务大厅,设置教育、民政、社保、医保等多个便民服务窗口,安排专人常驻办公,提供“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同时,在新市民社区内打造医院、超市、菜场、快递、水电等日常服务齐全的“500米便民服务圈”。

建好就业服务体系,创建“充分就业社区”。把就业作为实现新市民生计保障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民生大事,确保有劳动力家庭实现一人以上稳定就业,认真组建就业指导员队伍,扎实抓好“信息统计、就业培训、组织对接、服务保障、权益维护”等,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加强东西部协作稳就业。

建好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文明社区”。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问题,探索建立文化扶贫工作机制。建设乡愁馆、感恩馆等,传承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开展感恩教育。“感恩共产党·做好新市民”等活动,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聚焦感恩教育、文明创建、公共文化、民族传承“四进社区”活动,在各安置点开展“新市民社区文艺汇演”“新市民体育文娱活动”,设立乡愁馆,结合群众喜好,把传统乐器鼓、琴、牛角胡等集中起来,组织新市民社区能歌善舞、吹拉弹唱的人融入其中,坚持多管齐下,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新市民快融入。

高高兴兴搬进新区。

建好社区治理体系,创建“平安社区”。积极推进新市民居住区警务室建设,构建完善新市民居住区技术防控网络,建立新市民居住区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完善与安置规模相适应的社区治理模式,帮助新市民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提升群众的安全感、满意度。在9个新市民社区建立警务室,配备警务人员、辅警、警务助理、人民调解员、巡逻车、摩托车等,确保搬迁群众居住环境安全稳定,共建平安社区。

安置点。

建好基层党建体系,创建“红旗社区”。完善健全组织体系,确保党组织全覆盖和有效覆盖。结合社区楼院和党员数量,积极探索在楼(院)设立党小组,开展管理服务。鼓励和支持搬迁群众中的优秀党员担任社区干部,推选思路清晰、熟悉脱贫攻坚政策、善于做群众工作、善于抓基层治理的优秀年轻党员、致富能人充实新市民社区“两委”干部队伍,注重把离任村干部、年轻党员群众、致富带头人等选配为社区楼栋负责人。围绕“五个体系”建设,整合工会、共青团和妇联力量,建强新市民社区“五员队伍”,大联动共同发力,搭“五桥”建“五家”,着力把新市民居住区建设得更加和谐有序。组织社区公共服务员、工青妇志愿者对新搬迁群众、外出务工返回人员、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户、特殊困难家庭户开展走访,精准掌握他们的需求,及时帮助群众解决困难。

创新“三个五”工作模式推进搬迁群众快融入

脱贫攻坚战中,贞丰县坚持融入式搬迁,以现代化社区标准配套完善安置点教育、医疗、文化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共服务,通过创新“三五”模式。

龙井社区。

紧扣“怎么搬”问题,在者相搬迁安置点探索出“五心”搬迁模式:打造“幸福乐园”,留住老人心;组建“文艺队伍”,留住青年心;发展“土布产业”,留住妇女心;弘扬“传统文化”,留住孩子心;经营“美食文化”,留住游客心。

紧扣“搬出来怎么办”问题,在龙场搬迁安置点探索出“五宽”管理模式:共商自治“路子宽”;人文乡愁“心情宽”;数据服务“管得宽”;就业创“钱包宽”;崇德向善“精神宽”。

紧扣“怎么融入”问题,在搬迁安置点探索“五好”教育模式:选出好班子,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围绕建好公共服务体系,创建“和谐社区”。全力做好搬迁群众的保障服务,抓好就学、就医、医保、社保、民政救助、户籍管理、法律咨询与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新市民全覆盖,共享城镇优质公共服务资源,不断提升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尽快融入城市生活。

围绕建好就业服务体系,创建“充分就业社区”。通过组织劳务输出就业一批、开发公益性岗位就业一批、壮大扶贫车间就业一批、发展产业带动就业一批、实施绣娘计划就业一批“五个一批”实现新市民就业。

围绕建好文化服务体系,创建“文明社区”。建设乡愁馆、感恩堂、锦绣坊,传承民族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深入开展感恩教育,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教育引导搬迁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让搬迁群众记得住乡愁看得见发展变化;扎实开展文体活动,丰富搬迁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新市民快融入。

围绕建好社区治理体系,创建“平安社区”。充分运用“大数据 ”,推进“智慧社区”建设,实现新市民社区警务室全覆盖;按照楼栋(单元)划分网格,构建“社区—网格—楼栋”的纵向网格化管理层级,从搬迁群众中选聘保安在社区开展工作。

围绕建好基层党建体系,创建“红旗社区”。成立9个新市民社区党支部,强化党员干部的意识和组织观念。通过党建工作沟通协调机制,采取选派搬出地、搬入地乡镇党员干部到安置地蹲点服务的方式,做好搬迁群众的帮扶、管理和政策衔接等工作。

者相-B区。

目前,贞丰县县已建设安置点11个,“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任务为4683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26263人,截止目前,全县易地扶贫搬迁有劳动力9478户24208人(建档立卡搬迁有劳动力5243户13220人),实现就业9478户23814人(建档立卡搬迁就业5243户11994人),实现“一户一人就业”目标。

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让贞丰居住在大山深处的群众走搬出了新天地,走进了新家园,享受了幸福生活。(朱文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