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分类时代 珠海如何打赢“垃圾之战”

在珠海这片不到18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每天都会产生约2800吨的生活垃圾,这个重量近乎港珠澳大桥的“海豚”钢塔。
最新发布的珠海市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信息公报显示,2019年,珠海市生活垃圾产生量达113.94万吨。与2018年相比,珠海的生活垃圾产生量增加了15.64万吨,年增长率高达15.9%。
一边要持续擦亮生态环境这块金字招牌,一边要直面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飙升的现状,对珠海而言,全面铺开垃圾分类已经刻不容缓。在法规层面,《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实施。
然而,对比上海、广州等先进城市,珠海的垃圾分类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居民参与率、准确率不高、全程分类尚未形成完善体系等,都是珠海垃圾分类之路必须突破的瓶颈。
攻坚号角吹响,“幸福之城”珠海,要如何打赢这场垃圾分类的“硬仗”?
●南方日报记者 刘梓欣
突围▶▷一场不得不打的“遭遇战”
“珠海真是太美了!”元旦假期,慕名来珠旅游的梁先生,在海滨公园的大草坪上野餐赏花,不时发出一声感叹。
2020年,尽管受到疫情影响,这座生态旅游城市还是在短短3天的元旦假期内,吸引了51.23万人次的游客。生态之“美”带动了旅游之“旺”,也在无形中给城市环境的持续健康发展施加了压力。
据统计,珠海每天约产生2800吨生活垃圾。其中,2019年一年的产生量便超过了113万吨。要继续擦亮生态环境金字招牌,在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建设中走在前列,对于珠海而言,“垃圾分类”是一场不得不打的“遭遇战”。
“珠海集旅游、生态、环保、宜居、文明等标签于一身,而垃圾分类是进一步保护生态环境、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手段。”珠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城市规模的逐渐扩大,珠海的垃圾量也在不断增加,从源头减少垃圾和回收利用废物是减少垃圾量最有效的方式。
除了来自生态环境的压力,政策的层层加码也为珠海的垃圾分类铺开了路子。
2019年11月25日,随着《珠海市城乡生活垃圾分类实施方案(2019—2021年)》正式印发,珠海垃圾分类“元年”全面开启。
攻坚号角一触即发,随后的2020年,则成为珠海垃圾分类的“大推广时期”。无论是在实地调研还是在工作会议上,“垃圾分类”不断成为珠海市各级政府的高频词。2021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标志着珠海即将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
如今,走进珠海西北角的斗门区莲洲镇莲江村,路边的公共垃圾桶早已不见踪影。16时许,一首《垃圾分类大家来》在这条安静的古村里准时响起,一辆垃圾分类三轮车开始挨家挨户收集垃圾。
“定时收集是垃圾分类的最前端环节,决定了后面的工作能不能做好。”斗门区莲洲镇副镇长黄静佳称,莲洲镇已打造出以“定时收集、源头分类、并点撤桶、积分奖励、就近处置”为核心的垃圾分类“莲洲样本”。
这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新亮点,更是珠海垃圾分类的农村样本。同样,作为垃圾分类示范片区的香洲区梅华街道,则通过整合“网格+党建”力量,引导社区居委会、居民代表、业委会、物业管理方共同参与。在横琴新区,则结合横琴国际旅游岛的实际,探索出“一制、一标、两车、三宣”的酒店垃圾分类方法。
“这是珠海垃圾分类的‘1+N’模式。”珠海市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副局长王兆江介绍,珠海正全面开展横琴新区重点示范区建设,同步推进金湾区、高新区、万山区、保税区、香洲区梅华街道以及斗门区莲洲镇等6个示范区、镇街的建设。
挑战▶▷垃圾分类“存在感”不足
去年12月25日召开的垃圾分类工作专场新闻发布会,亮出了珠海过去一年生活垃圾分类“成绩单”:全市1000家公共机构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7个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区、镇街基本建成,原生生活垃圾实现“全焚烧、零填埋”……
然而,在垃圾分类“攻坚战”中,珠海面临的挑战同样显而易见。
“您知道珠海已经有试点小区在实行垃圾分类吗?”在香山湖公园,五位受访市民中就有两位摇头表示“并不清楚”。
在珠海市香洲区湾仔的一个小区内,梁阿姨提着一袋厨余垃圾走到楼下,面对标有“厨余垃圾”和“其他垃圾”的垃圾桶,毫不犹豫地将袋子扔进了“其他垃圾”桶内。在珠海,像梁阿姨这样的居民不在少数,有的居民表示“不知道要分”,有的则说“不知道怎么分”。
知晓率低、投放准确率低、资源利用率低等“三低”问题,是垃圾分类的“拦路虎”。
“大部分居民垃圾分类意识淡薄,难以持续专注,即使有垃圾分类意识和参与垃圾分类的愿望和热情,但要转化为实际行动,形成良好的习惯,还需要很大的努力。”上述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珠海市民对垃圾分类的社会关注度和整体氛围仍未达到预期。
此外,分类设备故障率高的问题也打击了一些市民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智能分类垃圾桶虽然‘智能’,但很容易发生故障,一旦打不开,我们只能把垃圾丢在旁边。”香洲区三好名苑小区智能回收设备的频繁故障让小区居民饱受困扰。如今,该小区只好以一批新的普通四色分类桶替换原有智能设备。
比起分类设备问题,一些市民更关心分类垃圾的去向。
“好不容易分好类,垃圾车混在一起就拉走了,这不是白干了吗?”珠海市民朱女士发出疑问。
据了解,目前,珠海市大型厨余垃圾处理设施要于今年底才能建成,厨余垃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后,还需暂时在焚烧设施协同处置。
此外,在珠海,低值可回收物的末端处理也往往“没有着落”。最终很有可能将与其他垃圾混在一起,不仅挫伤市民的垃圾分类参与热情,也影响了垃圾分类体系建设。生活垃圾分类处置网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本应融通,但现实中这两张网的衔接时有断点、堵点,造成“混为一团”。
破局▶▷亟待打通垃圾分类“全链条”
“留给珠海的时间不多了。”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珠海将于今年6月1日正式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而居民参与率准确率不高、全程分类体系未完善等,仍是珠海垃圾分类之路必须突破的瓶颈。
对珠海而言,垃圾分类是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宜居宜业宜游“幸福之城”的题中之义。与此同时,珠海应如何破解垃圾分类难题?
“相对于罚款,更重要的工作在于打通垃圾分类各链条。”广东省社科院环境经济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曾云敏表示,应该通过建立完善机制,让居民尽快了解垃圾分类的做法以及垃圾的去向。
垃圾分类不应背离“环保”初衷。然而,目前,珠海垃圾资源化利用仍然面临困境,垃圾分类全链条全体系的建设亟待完善。
随着垃圾清运量的逐年上升,垃圾前端减量和后端分类的结合变得尤为重要。广东省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余建红指出,广东的管理条例新增“源头减量”专章,鼓励使用可再利用、可再生、可降解等有利于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产品,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量,从源头避免“垃圾围城”的现象。
“垃圾分类不能忽略‘减量化’目标。”珠海市政协委员、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材料与环境学院教学副院长吴灵认为,在《珠海经济特区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之前,珠海应加大垃圾分类宣传力度,尤其是要把“减量化”融入宣传工作中。
为加快垃圾分类全链条全体系建设,王兆江表示,珠海将通过培育再生资源回收骨干企业,推动再生资源回收网络向社区延伸,研究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等方式,依法推进强制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