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湖乡移民:好日子才刚刚开了个头

央广网银川1月14日消息(记者许新霞 通讯员鄢如玉 周美馨)“以前在外面也干过,可把家就耽搁了。还是现在在厂子干好,离家近,中午也能回去照顾孩子,还能吃上饭。”家住宁夏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3村的杨卫红一边忙乎着手里的校服活计,一边说,“这边比老家好,出来打工,工作也好找。在老家种地,地也不太好。靠天吃饭。以前只有城里有幼儿园,现在村里就有……”
月牙湖乡距离银川市区东北部58公里处,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本世纪“十二五”期间,“吊庄移民”和“生态移民”两大移民战略的迁入地,先后共从宁夏南部山区生存条件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特困地区迁入移民6979户、31800人。全乡共12个村,其中5个“十二五”移民村曾经全都是国家级贫困村,2019年全部脱贫摘帽。杨卫红一家就是“十二五”生态移民期间,从彭阳县搬到了这里。去年,3村的扶贫车间建成后,她应聘上班,现在每月都能收入2000元左右。
图片
村民在扶贫车间蒜厂剥蒜(宁夏大学鄢如玉拍摄)
远的不说,就说“十二五”生态移民过来的村民们,刚搬来时人均年收入只有2800元。为了让大家能在月牙湖过上好日子,乡上通过产业扶贫、劳务输出等方式帮助移民摆脱贫困,现在村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近9000元。在产业扶贫方面,月牙湖乡不仅引进了一批高附加值的特色种植产业,还建起了6个扶贫车间,这些扶贫车间为村民提供了近500个就业岗位。
建在4村的麻编手工坊以“非遗+扶贫”为主题,是麻编技艺宁夏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张璟与村上合作建成的扶贫车间。在这个扶贫车间,移民们可以学习麻编编织,编好后再由张璟收购,统一销售。
第一期培训班开班时,村民虎海霞就参加了培训。“当时张老师一开班我就来了。不给钱我也学,把手艺学会了,什么时候都是自己的嘛……”快人快语的虎海霞学到手艺后,留在手工坊除了正常编织工作,还协助张璟派发订单、教学和回收编好的麻编制品,每个月拿两份工资。
虎海霞(中)在麻编手工坊验收麻编成品(宁夏大学鄢如玉拍摄)
扶贫车间不仅帮助不便外出的妇女老人实现了家门口就业,也为冬季工厂停工返乡的村民填补了就业“空档”期。
2村的张岳岐天气暖和时在石油厂工作。以往冬季工厂一停工,只能赋闲在家,也没了收入。现在,他回来就到村里的扶贫车间工作,再也不用天天掐着指头盼石油厂开工了。
扶贫车间还让一些经营有困难的企业找到了出路。3村扶贫车间负责人韩久海以前在永宁县望远工业园区办厂,留不住人,效益不好。从彭阳老乡那儿听说月牙湖乡要建扶贫车间的消息后,他就联系村里一起合作建了扶贫车间。
“这边的工人比较固定,不容易跳槽。以前厂里的工人经常跳槽。教会一个没多久,上手熟练了,就去大厂子了。这边不一样,工人们干活方便,我们收入也就稳定了。”
现在韩久海没了顾虑,他和车间里的技术工一起负责培训村民。来扶贫车间上班的大部分是妇女。工资核算多以计件方式。在韩久海负责的车间里,工人第一个月边学技术边干活,可以拿到1800元保底工资。一个月后,技术学会了再开始计件。难度不同,单价也不同,如果能独立完成一件衣服就能拿更多钱。这种激励机制让大家干劲儿十足,人人争当“岗位能手”。只要坚持上班每月少说也能拿2000多,技术熟练了还能拿到3000多。
图片
3村扶贫车间工作的女工(宁夏大学鄢如玉拍摄)
5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苏连忠说:“我们采取‘项目+企业+村集体+建档立卡户’模式。乡亲们务工增加收入;村上还可以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壮大后就能给一些困难群众提供临时救助、分红等,实现脱困兜底。引进企业,发展产业是一个良性互动,只有产业的集聚度高了,才能把活水引过来。”
吸引企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兜底脱贫……要想长久稳定地走向富裕,月牙湖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宁夏移民们的好日子才刚刚开了个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