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创新,以地标建筑致敬巴马

一座地标撑起一座城市的脊梁,它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沧海桑田,诠释着历史更迭的记忆。每个时代的好建筑,都蕴含着那个时代独特的精神内涵。在当时,建筑因为精神而美,让人仰慕。在今天,因为建筑而联想到精神内涵,令人心向往之。好建筑与时俱进,是贯穿历史的时代雕塑,也蕴含了这座城市特有的精神和气质。
庚子深冬,世界寿乡巴马,诗意涌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文化记忆、传承和创新愈加重视。无论是盘阳河边,还是寿乡大道旁,红色雕塑群、文化艺术中心、乡村振兴创新互联网先行区(以下简称“创新互联网项目”)等一批地标建筑即将拔地而起,它们是巴马发展的一个个缩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代印记。它们诠释着巴马的发展脉络,是一种文化DNA,唤醒人们共同的文化记忆,彰显巴马独特的魅力。
走进巴马县城,随处可见高楼林立,流光溢彩,但这座县城的底色从其诞生就是红色。此时此刻,回望一种传统,寻觅一种精神,感悟一种力量,看到了保护留存的机关大院红楼、西山红楼,它们留存着时代的星火、红色的印记,温暖着巴马人的灵魂。建筑是凝固的历史也是凝固的艺术,从革命战火、战贫斗困中走出的巴马,不能中断历史的建筑文脉,也不能让时代的精神了无印记。巴马渴望采取实际行动,从建筑里感怀思远、留住乡愁、提振前进的动力。更渴望在保护传统建筑人文中,守住红色基因,精心描绘生命底色,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设计和建设一批不失传统人文底蕴、更显时代风采的建筑,提振拼搏的精神,激励前进的力量。
图片
巴马红色雕塑群设计
巴马是革命老区,是右江革命根据地的中心腹地,是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无论是在大革命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巴马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牺牲和贡献。他们用鲜血换来了解放与发展,铸造了精神基因。不久,人们在高楼林立的县城里,可以从鲜红的底色中,更加鲜明地阅读到鲜红的革命旗帜、精神力量,领悟到革命的星火、红土的春潮。时刻警醒自己: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
图片
巴马红色雕塑群设计
传承是最好的致敬。今后行走在县城中,一定有着感恩相伴,有着奋斗的精神驱动,仿佛前方有着一面鲜红的旗帜,引领着人们始终奋然前行。也许是不经意间读到一句话,便有种子落入心田,悄然萌芽,这座县城从一开始就是一部奋斗不止的史书。
启航,再启航,这座县城在前进中始终勇立潮头。历史赋予巴马宝贵财富,正成为寿乡精神光谱中最闪亮的色彩,成为开拓未来的丰富资源和不竭动力。从革命中走来,成长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突击队“人敢拼命,山河听令”,成长为创新发展先行者,成长为新时代健康中国的领跑者。“敢为人先”这四个字已经融进巴马血脉。巴马,如今继续手擎红旗,致力在以开放促进改革、创新驱动发展、创新社会治理和从严管党治党等方面继续走在前列。
从这个意义上,或许更能理解红色地标之于一座县城的意义——它是延绵不绝的记忆,更是一种历久弥新的精神,它是一笔传之久远的宝贵财富,更是凝聚人心、激励向上的澎湃动力,它的深处,蕴藏着巴马的红色基因和精神密码。
创新是前进的动力之源。建筑承载了所在地的文化与历史,但是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人们需要一种与时俱进、积极向上、耳目一新的感觉。建筑的体量本身作为一种空间表现形式存在,在时间纵向的发展过程中,建筑凝固了时间的特殊性概念,彰显了时代的精神内涵。巴马是世界长寿之乡,中国人瑞圣地,山青、水秀、洞奇、物美、人寿、民淳,物华天宝,独享天地之精华。奋斗是巴马的主旋律,创新是巴马前进的动力。文化艺术中心、创新互联网项目所包含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远超其建筑自身所承载的,是可以“阅读”的建筑。
图片
巴马文化艺术中心项目
文化艺术中心设计理念源自流动的巴马空中命河,将命河沿山体盘旋形成舞动整体造型。不仅蕴含着传统的生态文化、长寿文化,更赋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精神。建筑整体飘逸灵动,与远山呼应,弧形的外观让人联想到生生不息的流水,打破了城市建筑天际线方方正正的呆板格局,立于其中,感觉整座城都为之“活”了起来。建筑顺应周边地形,犹如从原有地形中生长出来,山水意象感很强,行走其间,仿佛穿行于一幅流动、有生命中国山水画中。建筑中庭有着梯田状景观,置身其中,人与自然、人与社群、人与景观之间的共情同生之感油然而生。
图片
巴马乡村振兴创新互联网先行区项目设计
创新互联网项目是巴马数字健康小镇的启动项目,承载着打造设计新型互联网产业和现有产业平台的作用。项目周边群山环绕,靠山面水藏风聚气,因地制宜将巴马山水的意趣自然融入现代复合场景,设计展现"有容乃大、万物共生"的东方哲学精神,实现人文与山水的共生共鸣。同时植入巴马水文化为主题的节点空间,营造场景化的产业空间及景区式的办公空间,形成创新的建筑布局,树立小镇南门户形象。
以红色雕塑群、文化艺术中心、创新互联网项目为代表的一批地标建筑是一种符号、一种记忆、一种随时间沉淀越发厚重的精神寄托,会伴随着巴马久远的发展下去,实现了建筑归属于社会,服务于人类更包容于自然。如果没有文化的赋予,建筑只能算作打造的空间,不被人们所记忆,更不用说传承文化。当今社会,树立一尊地标建筑,技术、材料已不成问题。关键的是文化理念不能缺位,建筑基因不能缺失。山水文化、长寿文化意蕴的彰显最能代表巴马的特色,民族文化、红色文化的意义最能展示巴马的气质。塑造地标建筑,彰显传承创新,巴马越来越自信自觉。
巴马,过去为了民族解放,“快乐事业,莫如革命”;近代,为了建设家园,“人敢拼命,山河听令”;如今,为了和谐共生,争做新时代健康中国的领跑者……
此刻,以地标建筑致敬巴马的封面之作,正呼之欲出,正悄然向春崛起......
责编:张海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