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 全能记者的十八般武艺

互联网发展飞速,大众传媒趋于多样性和多元化,人们进入了融媒体时代。受众不再满足于文图信息,传统纸媒记者必须与时俱进。在转型探索中,记者付出了巨大努力,力求为读者呈现更加丰富、生动的融媒体产品。

顺流前行

记者要精通“十八般武艺”

在“人人都是传播者”的时代,传统主流媒体对于信息内容的发布具有无可撼动的权威性,创新形式让内容变得丰富、鲜明、轻松。不得不说,这是传统纸媒变身全媒体后的一种全新呈现。新媒体时代,受众群体关注的并不局限于内容和简单直接的传播方式,丰富多样的传播形式让大家有了更多选择。在这样的环境下,既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和时效性,又要采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是传统主流媒体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媒体融合过程中,都市时报明确要求,记者必须跳出原有的传统媒体思维,学习新技能,掌握多种信息传播手段,转变成为顺势而为的全能记者,这是大势所趋。近年来,都市时报涌现出了很多媒体融合的先行者,他们曾是优秀的文字记者、编辑,现在的他们,扛起了摄像机,做起了主播,开始钻研各种视频剪辑软件,写出了各类活动的策划案。在新媒体的平台上,他们发出了更具影响力的声音。

如何促进媒体融合,提高自身技能,升级成为真正的全媒体记者,都市时报《大美昆滇》杂志社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作为报社传统的纸媒编辑部门,杂志社力求将每本杂志做得专业、精致。为补齐传统纸媒传播局限性的短板,全体记者积极探索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转型之路

杂志社尝试媒体融合新路径

采访结束及时发布高质量图文并茂的新闻,是杂志社每名记者必须具备的基本功。2017年杂志社成立之初,对于要发布在“一点关注”客户端的稿件,部门做了严格要求,从排版格式到图片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反复斟酌,为的就是让读者能有舒服的阅读感,这是《大美昆滇》在全媒体转型道路上迈出的第一步。

2019年起,《大美昆滇》杂志社全员开始学习视频拍摄剪辑。在报社领导的重视和指导下,杂志社的全体记者,从70后到90后,无一不扛起摄像机,奔赴在各个新闻和活动现场。在报社工作已有17年,现担任杂志社编辑部主任的熊少宇,常年与文字打交道,如今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研习视频拍摄、编辑制作上;记者杨丽菊,用文字记录过成百上千的新闻事件,如今的她,同样扛着摄像机穿梭在各个新闻和活动现场,用镜头记录下每一个精彩瞬间;年轻记者迟焕然,实现了文字记者向视频记者的转变……

自2019年起,杂志社在都市时报一点关注APP上开设了以新闻视频报道为主的“大美昆滇·原创视频”栏目, 在拍摄大量新闻视频的同时,杂志社为昆明翠湖、丽江老君山景区拍摄了旅游景区升A宣传片,为寻甸县策划拍摄了40年县庆专题片等。同时,为昭阳区策划并参与摄制了《苹果花开在南方》原创歌曲MV、《甜·蜜》苹果形象片、文化名人口述系列片等视频产品。截至目前,该栏目摄制、发布多类型视频达119个。

2020年7月,杂志社开辟了昆明第一个诵读类视频栏目——“大美昆滇·人文夜读”,以视频+音频+文图的组合形式,推出了全国著名作家、昭通作家群、富民作家等的一系列文学创作作品,特别围绕“书香昭通”刊播的系列文学作品,得到了全国著名作家、昭通作家群的肯定和高度赞许。著名作家、《小说选刊》副主编顾建平免费为“人文夜读”题写栏目名。经过半年的努力,“人文夜读”已成为向州市拓展经营的主要融媒体产品。

“大美昆滇·人文夜读”主播刘巧红在做好栏目的同时,也在新闻采写、图片及视频拍摄方面下功夫,努力成为一名全能记者。

截至2020年12月25日,“大美昆滇·人文夜读”共刊播29期,受到读者和听众的广泛好评。

任重道远

用全面的视角讲述新闻故事

在都市时报,不仅是《大美昆滇》杂志社的记者在媒体融合中实现了“漂亮转身”,其他中心、部门的记者,也在积极探索全媒体转型之路,并且成效显著。

地产家装部的微信公众号“大象房鉴所”除了采用传统的图文形式外,充分利用视频展现新闻亮点,取得了较好的影响力和社会、经济效益,所拍摄的视频短片,得到了读者和合作方的认可;旅游行业部负责执行的《慢游昆明》杂志,2020年实现了新媒体化,并且在新媒体呈现中,充分利用视频,有效宣传了昆明的文化旅游;县区新闻部开辟的“社区视角”栏目,以新闻视频、人物访谈为主打产品,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认可,目前已和有关街道办签订了年度视频摄制的合作协议,有望成为新媒体主打产品;金融行业工作室的记者,在2020年自编自演自拍,策划拍摄出多个新闻视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全媒体记者转型之路不止于此。未来,都市时报记者将继续提升采访、写作、编辑、播音、主持、拍摄、剪辑、后期制作等综合业务能力,以为受众提供优质的内容服务为目标,提供新颖且有贴近性的作品满足受众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用多元化、更全面的视角传递新闻,讲述新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