莞邑传统文化 破浪出圈

对于传统文化来说,2020年是有惊喜也有遗憾的一年。这一年,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横空出世,让东莞传统美食成功破圈,并直接带动危机中的餐饮旅游业迅速回暖;这一年,随着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的不断更新,中医药的参与力度的不断加大,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文化也在“疫”境中火热升温;这一年,随着线下文体旅活动全线停摆,东莞非遗保护工作经受了前所未有的考验,面对挑战,东莞非遗借力数字科技赋能,开启“数字化传播元年”……站在2021年的路口,回望2020年,这些历史悠久的莞邑传统文化又给大家留下怎样的印象?

文:张晓敏 图:受访单位供图

关键词 蓄势破圈

传统美食风靡全国

疫情下的2020年,餐饮行业既惊险又精彩。将时间拨回到2020年上半年,根据国家疫情防控部署要求,所有餐饮企业一律暂停堂食。为了生存,有的餐馆开始转战外卖,有的餐馆卖起了积存食材,有的餐馆则选择暂停营业,以此降低经营成本。当时谁也不会想到,一部蓄势三年的美食纪录片的横空出世,会让向来低调的东莞美食迅速破圈,并直接带动东莞餐饮行业和旅游行业迅速回暖。

2020年6月21日,由东莞市委宣传部策划的美食纪录片《寻味东莞》在广东卫视、腾讯视频和新浪微博热播,引来全国食客关注。《寻味东莞》是一部为东莞量身打造的城市美食纪录片,分《得天独厚》《山水相逢》《欢宴流转》三集,分别从顺应天时、依山傍海和迁徙交融三个角度,通过近20个人物故事,串联展现130多种食材和菜式,全方位展示了东莞的地道风味和人文风情,彰显东莞在“制造名城”之外的别样魅力。

自开播以来,《寻味东莞》反响热烈,好评如潮。腾讯视频、新浪微博两大网络平台相关视频总播放量超过了1亿次;腾讯视频评分高达9.1分;节目相关热词多次登上微博话题及热搜榜,话题“没有一只鹅可以活着离开广东”引起全国网友的互动,不少观众更是主动在各个平台自发“安利”影片。值得一提的是,在《寻味东莞》的强力带货下,东莞荔枝、林旁粽等时令美食瞬间成为爆款,引发网友抢购。

《寻味东莞》的热度还没下去,另一场“寻味之旅”已经启动。7月10—12日,由东莞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寻味东莞”美食探访之旅活动,邀请《寻味东莞》总策划陈晓卿、制片人李洁,知名美食家陈立、张新民、闫涛、云无心、杨拥军等节目顾问组成美食团,共同品尝东莞地道风味和探秘制作技艺,让东莞味道再度飘香。此外,为了方便广大吃货觅食,东莞推出“寻味东莞·美食地图”,进一步推广东莞美食。

事实上,东莞选择在这个特殊的时间点推出《寻味东莞》,背后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当时,国内疫情趋向稳定,东莞先后出台“助企撑企15条”“助企复工10条”“加快复苏16条”等一系列惠企政策,举办“乐购东莞”等系列活动,大力推动复工复产复市,助力经济社会复苏。而当时推出《寻味东莞》纪录片,正是希望借助美食的力量,进一步激发社会消费潜力,促进本土餐饮、旅游等市场加快复苏。

关键词 “疫”境突围

中医药文化持续升温

2020年初,随着新冠肺炎诊疗方案的不断更新,中医药的参与力度在不断加大,在西医治疗尚无特效药的情况下,大家都在关注着中医药的治疗效果。随着中药汤剂、八段锦、耳穴压豆、穴位敷贴等中医组合疗法一次又一次地登上了微博的热搜榜单,有着数千年历史的中医药文化也迎来了新热度。

在此过程中,东莞发挥中医药底蕴和实力,一大批中医中坚力量奋战东莞抗疫一线,巧用岐黄之术治病医心。其中,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基层医疗机构,东莞推出新冠中药预防方,中医防疫香囊及汤膳茶饮建议,固本纠偏、防病强身,供大众结合实际选用;在救治工作中,全市组建市级新冠肺炎中医药专家组、组织中医团队进驻病区、推行中西医双管床模式,提高临床救治效果;在出院患者恢复期,根据患者个体情况给予相关治疗及康复指导,通过毫火针特色疗法、艾灸和八段锦等方式增强体质,促进患者康复。

“还记得2003年的非典,中医药在广大中医人的呼吁下参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非常重视中医药参与救治工作,指示要坚持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西医结合救治新冠肺炎的优势,这是一大进步,体现了文化自信,对几千年中医药的自信。”谈到中医药文化在疫情之下的作用,东莞市中医院副院长宁为民略显激动。在她看来,疫情过后各级政府将会更加重视对中医药发展和中医药文化的打造,同时也更好地推动东莞市中医院建设成为高水平医院。

事实上,中医药文化的升温绝非偶然。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都在积极制定详尽的规划方案,助推中医药文化发展。8月18日,东莞召开全市中医药大会,对促进东莞市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加快建设中医药强市进行研究部署。会议指出,要不断强化“中间层”中医药服务体系阵营,深入推动公立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着力构建中医药医疗服务15分钟健康圈。争取到2025年,全面形成高水平、信息化、产业化、现代化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体系,全面建成投资规模大、科研带动强、产业链条全的中医药产业,实现中医药服务能力、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储备走在全省前列。

此外,由东莞市卫生计生局、东莞市中医院、东莞市中医学会及莞城文化周末工程办在2018年联合策划推出的东莞本土中医药文化品牌——“悬壶莞邑”,在过去一年同样亮点抢眼。2020年年初,《文化周末》报“悬壶莞邑”栏目推出《疫情之下,中医药文化正在升温》一文,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新华网、凤凰网等多个网站转发;策划推出“中药漫谈”系列专题,为读者精选当下的时令中草药材,以兼具实用性、趣味性的中医药文化内容,架起带领市民了解中医药文化、运用中医药知识的桥梁;策划“中医药进校园”系列报道,走进东莞市德育基地、东城第八小学等具有中医药文化教育体系的学校,带领读者领略校园中医药文化的魅力。

“今年,‘悬壶莞邑’将走进东莞各中小学校,开展‘中草药文化进校园’活动,普及中小学生中草药文化知识,推广‘中医即生活’的理念。”据东莞市卫健局中医科科长关丽珊介绍,在2021年将继续打造“悬壶莞邑”中医药文化精品品牌,深入挖掘和弘扬中医药学术技艺,实施数字化、影像化纪录,制作一批水准高、品质精、民众喜爱的中医药科普节目、栏目和文化作品。力争到2022年将“悬壶莞邑”打造成在粤港澳大湾区具备一定区域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精品品牌。

关键词 创新升级

非遗开启“数字化传播元年”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节奏,也让东莞非遗保护工作经受到严峻的考验。将时间拨回到2020年1月23日,中共东莞市委宣传部、东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对外紧急发布《关于暂停全市问题娱乐场所活动及加强旅游行业疫情防控工作的通告》,明确表示从即日起,东莞所有新春大型宗教活动取消;全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暂停对外开放;全市歌舞娱乐场所、电影院等文化旅游体育经营单位暂停营业。

一时间,“非遗墟市”“洪梅花灯节”“元宵游园会”“麻涌大步巡游”等线下非遗传统活动被集体按下“暂停键”,部分在往年春节期间销路较好的非遗好物也面临滞销难题,非遗传承人的整体收益也受到不少影响。

创新,是应对危机的唯一办法。2020年4月22日,借着“东莞文采会”的春风,“非遗墟市”小程序上线运营,标志着东莞非遗正式进入“数字化传播元年”。“非遗墟市”小程序是一个囊括东莞知名非遗产品的电商平台,目前共收入全省近200个非遗精品,开辟了非遗美食、非遗手艺、演艺和研学、非遗文创等专区,是省内非遗产品最丰富、最集中、最具地标性的网络集散地之一。

与此同时,为了给“非遗墟市”提供更多的曝光度,东莞非遗全新IP“非遗小姐姐”在抖音上线,通过创意短视频和直播来为莞产非遗引流。据官方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12月底,“非遗小姐姐”已开展“东莞文采会”“乐购东莞”“东莞龙舟月”“东莞非遗购物节”等6场线上直播,点击总量超过100万。此外,东莞非遗项目,如石排明德醒狮、国寿红木家具、万江新村腐竹、高埗冼沙鱼丸等也开通了抖音号,积聚人气,提升项目知名度。

数字化之外,东莞非遗文创也迎来了2.0时代。11月28日,千角灯系列东莞非遗文创作品发布会在东莞市文化馆非遗展厅举行,揭开了千角灯系列非遗文创作品的神秘面纱。该系列作品由东莞两家设计企业(拼酷、好合苑)以国家级非遗项目千角灯为题材,前后酝酿和设计近半年时间完成,内含千角灯手链、千角灯茶壶、千角灯茶漏、千角灯伴手礼盒、千角灯3D金属拼图等,彰显创意和实用性。值得一提的是,千角灯3D金属拼图获评为2020年广东省十佳“非遗新造物”,是唯一入选的东莞作品。

升级是东莞非遗在2020年的另一个关键词。在过去一年,东莞非遗项目莫家拳、茶园游会升级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客家山歌传承人杜带娣、麒麟舞传承人刘伟团、龙舟制作技艺冯沛朝、莞香制作技艺传承人汤锦华、茶园游会传承人骆炳根升级为“第六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年末的最后几天,东莞市非遗队伍也传来了扩容升级的好消息。

2020年12月25日,东莞市文化体育旅游局对外公布东莞非遗大家庭“添丁”喜讯。东莞千角灯非遗工作站、东莞市麻涌小英雄粤剧工作站等6个工作站入选“东莞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站”;东莞市绿绮琴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中堂镇斗朗霍沃培造船厂等5个单位入选“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古书画修复技艺传承人钱桂荣、糖冬瓜制作技艺传承人许志敏、莞城腊肠制作技艺传承人王景康等33人入选“第五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这一消息无疑为2020年东莞的非遗工作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2020年非遗文化传承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此外,东莞非遗墟市联盟城市在过去一年也迎来了全新升级。5月30日,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城际联盟成立暨2020东莞龙舟月、万江龙舟文化季活动在万江起龙广场举行。启动仪式上,来自汕头、梅州、汕尾、茂名、潮州、揭阳、湛江七个城市非遗中心代表人获颁牌匾,东莞非遗墟市粤港澳城际联盟成立。至此,东莞非遗墟市联盟城市从14个城市扩展到21个城市,成为粤港澳三地文化交流和文化融合的崭新平台。

另一边,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也在往年活动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了升级。升级内容主要包括进校项目更丰富、宣传平台更多、“非遗在校园”成为重点、更加注重研学旅行。2020年是东莞非遗进校园活动开展的第七个年头,受疫情影响,全年共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33场。9月17日,2020年莞脉传承之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暨非遗第一课启动仪式在松山湖清澜山学校举行,这是东莞非遗进校园新的尝试,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深度融合,同时开辟了东莞非遗进校园的新途径。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0年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举办的全省“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评选中,东莞非遗进校园品牌化发展模式被评为十大精品案例之一,莞城步步高小学的“莞文化寻根之非遗莞草”和莞城英文实验学校的“莞城非遗项目进校园”两个项目分别被评为精品案例和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