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发展,生态株洲 目之所及皆风景

新湖南客户端记者 肖静

株洲是“一五”“二五”期间国家布点的8大工业城市之一,曾两度被列进“全国十大空气污染城市”黑名单。“天上灰蒙蒙,地下满地尘。”这曾是很多人对株洲这座工业重镇的初始印象。

历经污染之苦,株洲更能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意。

近年来,株洲以“四战两行动”为总体部署,以创新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为抓手,大力转变发展方式,铁腕治理污染,将河湖管理和保护作为头等大事来抓,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相继获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

行走在株洲,记者切实感受到一个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的铿锵步伐、城市蝶变的巨大魅力。美丽株洲的图景里,生态是最重要的背景色。

企业搬迁 还一湾“清水塘”

株洲市清水塘老工业区核心面积15.15平方公里,历经60多年发展,高峰时期曾聚集了261家化工、有色冶炼企业。近年来,随着清水塘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261家企业全部关停搬迁,清水塘也由曾经的“五颜六色”回归了本清。

1月11日,记者来到清水塘,实地探访关停后的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及土壤修复治理情况。

爬上株冶集团办公楼,环顾四周,昔日喧嚣的工厂偃旗息鼓,不少厂房已经拆除,曾经喷出滚滚浓烟的一根根烟囱也已停工。

“清水塘共有200多家企业,其中冶炼化工企业30多家,有残渣废液的企业20多家。”株洲市石峰区生态环境局局长李青山告诉记者,企业关停之后,将先对残留物质(残渣、废液)进行清除,之后开展场地调查,根据规划和调查结果,再来进行土塘修复和治理。

占地1740亩的株冶清水塘基地于2018年12月30日全面关停,生产基地搬迁至衡阳水口山。2020年11月,残留废渣废液已全部清除完毕,并通过株洲市生态环境局验收,由于场地修复未开展,保留了污水处理站并正常运行。

“由于雨水冲刷,株冶片区还存在少量的重金属污染废水,保留的污水处理站主要是对株冶厂区的污水进行收集处理。”湖南株冶科技环保有限公司水处理项目部经理周广介绍,污水处理站目前有40名工作人员,24小时不间断值班值守,确保外排水水质达标排放。

据介绍,清水塘老工业区内62家具有国土使用权的关停搬迁企业,需进行场地环境调查,为产业用地安全利用提供决策依据,目前仅剩5家企业未完成调查。其中,40多家企业达到国家用地标准,无需治理。株洲已争取到全国首个污染土地修复及再开发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需要进行治理的场地将陆续“消毒”。

作为清水塘首个完成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后再开发建设的项目,株洲市清水塘城市公园将通过湿地建设和海绵城市等理念有机结合,实现环境修补和生态功能修复。

据了解,清水塘城市公园2018年动工建设,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水利工程和景观工程。其中水利工程为新建141000平方米的人工湖,绕清水湖新建护岸2.58km等,景观工程为在人工湖周边新建绿化、景观、园建等。

由“浊”到“清”的清水塘,三一、绿地的“绿色”产业项目成功落子,中交三航局、上海临港集团、成都置信智能科技示范园均已布局,“一桥一塘六路”抓紧开工建设,铜塘湾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项目竣工达效,一座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即将崛起。

生态环境的一系列数据,也验证了株洲整改的成效。清水塘2018年整体退出重金属污染重点防控区,湘江株洲段水质持续保持或优于国家Ⅱ类标准。2020年,株洲市空气优良天数为317天,优良率为86.6%,同比上升9.9%。

擦亮“株洲蓝”底色,重现一湾“清水塘”。清水塘创造了全国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试点的“株洲样本”,重新开辟了一条绿色生态的发展道路。

渌水整治 添一抹“株洲绿”

渌水是湘江的一级支流,160公里河流,发源于江西,流经赣湘两省,上称萍水,下叫渌水。近3年监测数据显示,两省交界断面的渌水水质整体较差,生化需氧量、氨氮、总磷、化学需氧量等指标长期超Ⅲ类水质标准。经过近年来的治理,如今碧水东流,风光无限,成为市民亲近自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1月12日,记者来到株洲市渌口区渌江饮用水源保护区,只见河道水质清澈,岸边游步道上居民在悠闲自在的漫步。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悠扬的歌声从不远处传来。今年73岁的钟奶奶是渌口区老街的居民,现在每天都会和合唱团的姐妹们来江边伏波岭练声。“之前污水都往河里排,河里的水很臭。现在河水变清了,风景变美了,我们每天都会在这待上几个小时,呼吸新鲜空气,练练歌。”

在渌口区老街,以向阳路污水提升泵站为界限,往上游100米为自来水厂在渌水的取水口,水质长年稳定在二类水标准;而往下游200米,水质却时好时坏,一年当中,有几个月水质为三类水。

“进行一个调查研究,最后我们在取水口的下游发现渌口老街的很多居民的生活污水都是直排湘江。”株洲市生态环境局渌口分局总工程师王曦介绍,渌口区老街沿线有居民500多户,由于历史原因,配套实施不完善,房屋老化,导致市政管网难以铺设。这里的生活污水要么“靠蒸发”,要么就近排放,最终流入渌水。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2019年,渌口区投资150万元在渌水二桥北岸建设一座生活污水处理站,但收集范围有限,仍不能完全解决生活污水直排渌江的问题,水质不稳定,时而三类,时而二类。为此,2020年以来,渌口区投资500余万元启动老街截污工程,敷设1100多米污水管道,确保污水“应收尽收”。

株洲湘江段和洣水水质持续保持Ⅱ类,只有渌水还未能稳定达到Ⅱ类。渌水治理,是株洲市治水工作的最后一个堡垒。

2019年11月,围绕渌水干流水质Ⅱ类标准总体目标,株洲全面启动渌水省级样板河创建工作,实施“6333”工程。即:入河排污口整治、城乡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整治、“清四乱”巩固提升、堤防岸线及河道整治、防洪堤防达标提质建设“六大行动”全面出击;湘赣边、醴陵城区及渌口城区“三个示范河段”加快建设;莲石—大屏山河段、石亭河段、渌口区自来水—入江河口段“三个重点河段”和明兰河、磨子石、石里浦河“三条重点支流”着重治理。

为确保渌水提质和样板河建设按期完工,株洲市成立了渌水水质提升暨省际样板河创建工作指挥部,建立调度、通报、督查和约谈等工作制度,做到以周保旬、以旬保月、以月保季、以季保年,确保各项工作如期完成。

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株洲逐渐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渌水流域水质治理体系,渌水流域水质稳步提升。根据国家公布的水质评价结果,2020年1至12月,渌水水质为Ⅱ类,株洲实现“全域Ⅱ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