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就地过节”还要做好配套工作

作者 龙敏飞
1月12日,昆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重要提醒,要求市民春节期间合理安排行程,尽量选择就地过节,减少不必要的出行。此外,云南省境内的石林彝族自治县、马关县、通海县、易门县、河口县等地也先后发布类似提醒。1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监察专员王斌王斌呼吁广大公众,在春运期间要尽量做到非必要不出行。
距离春节越来越近了,能不能回家?如何回家?是游子们最关心的事情,也牵动着亲朋好友的心绪。这般现实下,昆明发出尽量“就地过节”的倡议,这并不意外。在这之前,全国已有20多个省份倡议“就地过节”,还有多地对在外游子发布了“非必要不返乡”的公开信。在国内呈现零星散发病例、局部聚集性疫情连发态势的现实态势下,“就地过节”成为今年春节的关键词。
从情感上来说,“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中国人的共同认知。劳累与辛苦了一年,很多人都希望回家团聚、一家团圆,这是最为朴素也是最为真挚的感情。源于此,对于“就地过节”的呼吁与倡导,很多人在情感上一时难以接受,也在情理之中。“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的悲凉,对游子们来说,的确不忍触及。
但在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的现实下,每个人除了要算小账之外,也要算大账。春节的人员流动,会加大疫情防控的风险与难度,不利于遏制疫情的蔓延。当此之时,对疫情防控来说,的确应有“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意识。一旦失守,不仅意味着疫情防控工作要成倍增加,更可能导致社会生产生活停滞,这对应着难以预估的人力物力损失,以及可能的生命陨落。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是我们的坚定信仰,任何时刻都不能忘却。
倡导“就地过节”,这是眼下最理性的选择。但倡导之后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就地过节”的背后,也会衍生很多现实问题,尤其是在广袤的农村更是如此。近年来,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比较严重,“就地过节”之后,留守儿童、留守老人怎么办?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同样的,对身在城市的居民来说,春节期间的衣食住行用等方方面面的物资储备,到底够不够?能不能保障?这意味着,发出“就地过年”倡议后,仍需做好后续的保障工作。
后续的保障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的人群很多,涉及的机构更是不胜枚举,从政府部门到社会组织,从企事业单位到学校,都需要为做好 “就地过节”的“最后一公里”而努力。安全保障、城市运转、物资供应、应急处置……对相关部门来说,更要积极作为,从细处实处着手,真真切切地免除“打工人”的后顾之忧。同时,在不可避免的“人员流动”背后,也应做好防范工作,如返乡、返城有何要求、如何报备?需要不需要核酸检测?等等。这一系列的工程,都需要有明确的答案。
“就地过节”兹事体大,但“留人”重在留心。对各级各部门来说,还需要精细谋划、精准施策,让“就地过节”从简单的倡议变成人性化、可操作的过节指南,最终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为疫情防控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