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晒出“十三五”慈善成绩单:慈善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

11年来,广州每年举办“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累计筹集善款超过4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广州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共筹集款物26.55亿元。1月15日,广州市民政局发布“‘十三五’慈善成绩单”,广州在“慈善之城”创建之初提出的蓝图已一一变成现实。截至目前,广州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超过350个,筹款总额超2000万元,推动慈善资源下沉社区,助力基层社区治理。业内人士表示,广州慈善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未来仍将继续高质量发展。
图片
推动慈善成为新生活方式
2016年,是公益慈善的发展重要的一年。这一年,既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慈善法》正式颁布实施之年。《慈善法》出台后,广州率先响应并贯彻落实,启动“慈善之城”的创建工作,并写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城市发展战略。此后,除了“千年商都”“南国明珠”“美丽花城”的美名外,广州又多了一张城市新名片——“慈善之城”。
在“慈善之城”创建之初,广州出台《深化“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创建全国“慈善之城”2017—2020年行动方案》,提出拓展捐赠机制、建设大数据平台、推广慈善标志、创新平台建设、推进枢纽建设、开展“四位一体”监管、强化慈善激励、促进全民参与等多项行动。五年过去,当初的蓝图也已一一变成现实。
在创新多种献爱心方式、拓展捐赠机制方面,广州搭建了“广益联募”平台,入选民政部首批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目前超过360家公益慈善组织入驻,累计筹款超4.6亿元,捐款人次超45万;深入开展慈善信托工作,截至2020年11月底,广州已备案慈善信托14单,居广东首位,受托信托公司有3家,参与运作的慈善组织有3家,受托财产总规模超3800万元;持续开展乐善骑行、益动善城、广马慈善、广州塔登高赛等“慈善+运动”活动,通过徒步、骑行、登高、马拉松等形式,为广州市民带来身体力行的公益慈善实践和快乐、健康的运动体验,让慈善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11年来,每年举办“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累计筹集善款超过43亿元,其中,“十三五”期间,广州通过“广东扶贫济困日”暨“羊城慈善为民”行动共筹集款物26.55亿元。善款用于省市扶贫、扶老、助残、助孤等扶贫济困领域,居广东全省各市之首,慈善助力脱贫攻坚成效显著;连续两年举办“善城汇爱”大型慈善惠民活动,累计超30万人次捐出善款超2000万元。
推动慈善资源下沉社区、助力基层社区治理
在建设大数据平台、完善救助系统方面,广州在2019年实施“社工+慈善”发展战略,全面推动社区慈善基金建设,截至目前,全市共设立社区慈善基金超过350个,筹款总额超2000万元,推动慈善资源下沉社区,助力基层社区治理;2018年,广州启动珠珠慈善医疗救助平台,整合政府、公益慈善组织、媒体、医院、社会的资源,为大病患者提供综合性医疗救助服务,推动广州慈善医疗救助事业发展,截至目前,已累计为1800多名大病患者提供救助和服务,链接救助资金约615万元;开通“广州社工红棉守护热线”,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全市71家社工机构利用社工站和项目服务点开通237条热线,为困难群众提供疫情防控、心理疏导、情绪支持、保障支持等服务,累计投入专业社工12万人次,线上线下服务超350万人次。
另外,还建立慈善组织孵化平台和广州慈善创新平台,以社会组织公益创投为重点,鼓励公益慈善创新创业,建立慈善人才培训基地,推动全民志愿者,发展专业社工,培养一批长期参与慈善服务、熟练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慈善人才队伍;筹办全国慈善城市交流会,建立国家级、综合性、国际化的慈善交流平台。加强与国内外的慈善交流合作,将广州建设成为国际慈善创新发展枢纽;构建完善的政府监管、社会监督、行业自律、内部治理相结合的“四位一体”慈善事业综合监管体系,完善广州慈善信息发布平台,完善慈善组织第三方评估监督和行业自律机制,建立广州慈善组织透明度年度排行榜,编制和发布“广州市慈善力报告”,对广州及各区慈善事业发展水平、发展潜力进行综合监测和科学评价;完善广州慈善榜,支持捐赠项目的冠名行为,探索将志愿服务活动和参与慈善情况纳入个人信用记录,建立志愿者嘉许和回馈制度,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广州日报全媒体文字记者 苏赞、林琳 通讯员 廖培金、王梦华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黄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