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十四五”绘蓝图,转型发展出雏形(二)

图片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进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阶段,也是太原实现转型出雏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关键时期。日前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太原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精神,结合太原实际,就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提出以下建议。
三、聚焦“六新”突破,全力打造一流创新生态
图片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六新”作为转型发展蹚新路的方向目标、路径要求和战略举措,以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人才兴市战略,着力营造鼓励大胆创新、勇于创新、包容创新的良好氛围,打造特色鲜明的国家创新型城市。
6.坚决打赢“六新”攻坚战
围绕“六新”抓项目、建生态、优服务、定标准,充分发挥太原作为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策源地的作用。抢占新基建先机,加快“ AI+5G ”与高端制造、城市管理、交通物流、远程医疗、远程教育、文化旅游等应用场景深度融合,实现5G网络及商用全覆盖。强化新技术攻关,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科学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集中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抢占科技创新制高点。做大新材料优势,聚焦特种金属、碳基、生物基等新材料,强化产品、工艺和技术攻关,力争在产业链高端环节和价值链高附加值环节取得明显突破。提升新装备水平,促进采煤机械、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机器人、微电子、高端工程机械等向成套化、系列化方向发展,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成链成群。做优新产品品牌,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个性化、品牌化为引领,大力开发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拳头产品,实现由“太原产品”向“太原品牌”转变、由“地方品牌”向“全国品牌”“国际品牌”跃升。扩大新业态规模,聚焦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等领域,大力推进跨界融合,不断创造新需求,培育新业态,推动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
7.大力培育战略科技力量
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行动,集中力量建设创新策源地。积极融入国家创新战略布局,争取国家信创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技术创新中心落地我市,着力打造信息技术应用创新“全生态”,建成国际领先的高性能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研发基地。瞄准国内先进水平、对标世界一流标准,积极谋划建设国家实验室,集中布局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大幅提升科技研发水平。依托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建设一批开放型科技成果中试基地。积极推进与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推动先进技术、成果和产品落地转化。支持以“公参民”“合伙制”等形式组建新型研发机构,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8.全面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强化行动,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国家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推动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在碳基新材料、人源胶原蛋白、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等特色领域形成一批可产业化的技术成果。发挥大企业引领支撑作用,大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梯度培育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科技型企业,打造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发挥智创城、同创谷等双创载体作用,加快科技创新型小微企业孵化。
9.加快建设创新人才高地
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加快构建一流的尊才尚才、引才育才、聚才用才政策体系。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完善杰出人才柔性引进机制,推行“候鸟式”聘任、“双休日”专家、互联网咨询等灵活方式,一人一策、一事一议,靶向引进一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实施创新平台“三高”工程、学科专科“三重”工程、领军人才及团队“三优”工程,留住用好激活一批本土人才。实施人才加速器计划,培育一批“龙城之星”“并州英才”“晋阳工匠”“晋阳农匠”,壮大高水平工程师和高技能人才队伍。支持重点产业园区、行业龙头企业、重点转型企业、高等院校加盟院士工作站、博士后“两站”和海外人才工作站建设,联合开展前瞻技术研发和人才培养。加快推进综改示范区人才管理体制改革,支持开发区“一区一策”制定人才培养、引进、评价和激励政策。高标准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完善人才吸引政策,全面提升人才服务水平。
10.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健全鼓励基础研究、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加大对基础前沿研究支持。改进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实行“揭榜挂帅”等制度,推进科研经费“包干制”改革,赋予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快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重点城市建设,落实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打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营、管理、服务全链条。推动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天使基金、创投、风投等融资工具,为企业创新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支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广泛开展科普教育工作,提升全民科学素质,营造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四、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
图片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扩大内需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坚定不移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产业链、产业群并重,补短板、锻长板并举,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互促共进,努力建设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新型工业城市和具有三晋特色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
11.做大做强五大产业集群
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优化资源配置,强化产业协同,以集群集聚发展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聚焦抢占新一轮工业革命先机,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做强数字经济,建设智慧产业名城。聚焦“制造强国”战略,打造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做强成套设备,打响“太原制造”,建设全国装备制造业强市。聚焦产业前沿和高端需求,打造新材料合成加工产业集群,突破核心技术,发展精深加工,建设全国材料加工之都。聚焦资源经济转型升级,打造绿色能源产业集群,变资源优势为竞争优势和发展优势,成为全国能源革命典范。做好醋产业发展规划,做好龙头,做强品牌,形成产品系列化、布局链条化、企业集群化的发展格局,推动清徐老陈醋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聚焦扩内需、优供给,打造高品质消费品产业集群,实施“三品”行动,振兴太原轻工,塑造“太原印象”。
12.聚力打造十二条战略性优势产业链
围绕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水平现代化,通过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形成一批纵向关联、横向耦合、综合竞争力强的优势产业链。重点打造4个千亿级支柱产业链:延伸特种金属材料产业链,跻身全球钢铁行业领跑行列;做强新型化工材料产业链,形成世界一流的千万吨级煤化工产业基地;构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链,建设全国乃至全球首个合成生物规模化产业基地;做大新型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产业链,创建国家级微电子智能制造创新中心。着力构建4个百亿级特色产业链:升级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打造国内领先的矿用机器人产业基地;补强轨道交通产业链,建设国内先进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做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打造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地;做大节能环保装备产业链,建成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制造业基地。超前布局4个未来产业链:构建新一代半导体产业链,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产业应用高地;布局信创产业链,形成国内技术领先的国家级信创产业基地;培育物联网产业链,建设国家新型工业化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融入通用航空产业链,打造引领全省、在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航空高端产业基地。
13.推进传统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
坚持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大力实施“智能+”技改行动,推动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全面提升设计、制造、工艺、产品、管理水平,布局创新链,优化供应链,提高传统产业的“含新量、含绿量、含金量”。积极推动产业融合,鼓励煤炭企业与电力、焦化、煤化工、钢铁、建材等行业企业强强联合,实现一体化布局、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产业内部及关联产业间的循环,促进产能大型化、生产集约化、利用清洁化、发展高端化。
14.深入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
聚焦绿色多元、优化能源供给,加快建设智能煤矿和生态矿区,推进煤炭清洁利用和深加工,推动煤炭由传统燃料向新型材料转化。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科研院所对接,组织实施一批能源革命重大科技项目,加快推进中国科学院大学太原能源材料学院建设,打造能源革命创新高地。发挥西山国家新能源示范园区作用,谋划建设一批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项目,加速布局氢能及甲醇产业。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建设全国一流现代能源综合服务平台。提升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全球影响力,全方位开展国际能源交流合作。
15.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积极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打造一批空间集中、特色鲜明、产业配套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培育壮大总部经济、楼宇经济,集聚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会展服务、商务咨询、电子商务、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大力发展健康养老、家庭护理、文体休闲等生活性服务业,强化公益性、基础性服务业供给。实施两业融合示范工程,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
16.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全力打造国家综合交通枢纽,推进武宿机场三期和尧城通用机场改扩建,拓展加密国际国内航线网络,规划建设太绥、京雄太及东环阳曲西-太原南连接线等客运专线,加快西北二环、古交-方山马坊等高速公路建设和国省干线升级改造,强化交通智慧化建设,提高对外通达水平和通行效率,形成连接京津冀、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3小时高铁交通圈,连接雄安新区2小时城际交通圈,太原都市区1小时交通圈。统筹推进货运枢纽、物流基地、配送中心建设,完善货运枢纽集疏运功能,提升高铁货运和国际航空货运能力,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体系。加强重大水利工程和农田节水灌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饮用水水源保护水平和水旱灾害防御能力。完善电网主网架构,加快推进特高压、坚强智能电网、非常规天然气管网、智慧能源系统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加快热源项目和供热设施建设,提升智慧供热管理水平,促进绿色供热发展。加大5G基站、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高数字设施化、设施数字化水平。
17.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围绕“网、智、数、器、芯”五大领域,夯实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加快发展大数据、算力、网络安全、数据标注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构建特色数字产业集群,以信息化培育新动能。深化数字融合应用,支持企业建设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积极创建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创新体验中心、工业互联网国家示范区,提升“工业互联网+工业软件”创新能力。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鼓励支持和规范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等新业态创新发展。
18.着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
健全要素市场运行机制,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阻碍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工作,建设一批跨行业、跨领域的供应链协同、交易和服务示范平台。大力提升钟楼街、亲贤街、朝阳街、长风街、兴华街、晋阳湖商业区、长风商务区、万达商贸区等重点商圈和特色街区服务功能,依托地铁、快速路形成的交通节点,布局建设一批新的消费中心。加快发展“首店经济”、“小店经济”、地铁经济、临空经济,布局激活夜间经济。持续推动品牌连锁便利店发展,扩大乡村消费,促进便利消费。推动汽车等消费品由购买管理向使用管理转变,促进住房消费健康发展。完善“互联网+”消费生态体系,建设“智慧商圈”,推广社群营销、直播卖货、云逛街等消费新模式。落实带薪休假制度,扩大节假日消费。实施放心消费行动,营造便利、安全、舒心的消费环境。
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树牢“项目为王”鲜明导向,建立谋划储备项目、年度建设项目、转型标杆项目、重点工程一体化推进体系。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六新”发展等领域谋划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引导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投资占比;在新型基础设施、新型城镇化和交通水利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提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支撑保障能力;在农业农村、教育社保、健康养老、医疗卫生、应急平台、生态环保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补齐民生社会事业短板。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政府投资撬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形成市场主导的投资内生增长机制。
编辑 张李平 审核 张启亮
来源 太原日报